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也叫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伊瑟拉最接近崩溃的一次战争,但是最终,靠着西方的物资和情报支援,以及自己军队的奋战,伊瑟拉顶住了这次攻势,为未来的和谈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场战争中,戈兰高地的攻防作战,因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坦克,并且损失极其惨重,战后战场一片狼藉,满目都是被毁弃的坦克遗骸,因此,这场战役被称作“眼泪山谷之战”。

戈兰高地前毁弃的苏式坦克
在西方媒体的渲染下,这场战争造就了西方坦克的神话——英制的百夫长坦克以40-80辆(一般取60辆的折中数)的损失,击毁了500辆苏式T55甚至T62坦克,一时间,配合着强大的舆论造势,西方的坦克似乎成了以一当百,战无不胜的代名词。
直到今天,若不是东欧战场的拙劣表现一再打脸,可能诸多人仍然认为,西方坦克以一敌五打苏式坦克是没问题的。当豹2,M1A2进入东欧的时候,无数人激动得等待虎入群羊的场景,只可惜,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发现,原来,豹2的炮塔也可以轻轻松松飞那么高........

说远了,回到眼泪山谷战役——
细读了这场战役之后,不仅扼腕,实际上这场战役,从战术上来讲,叙军表现并不差,在伊瑟拉一方经营多年的阵地前,双方的坦克损失实际上是相差无几。所谓的1:9的战损比,更是一个西方传统的文字游戏。
战斗中,苏式的T62坦克,T55展现出了丝毫不弱于西方坦克的水准,即便是在相对缺乏训练的叙利亚坦克兵的操作下,作为攻坚战一方的叙利亚军,在坦克对战中,损失坦克大概在230辆左右。
而对面的伊瑟拉两个装甲旅,180多辆坦克,几乎全部战损.......
攻防双方坦克战损,大概是1:1.25。作为在开阔地仰攻的一方,这个数据应该是完全可以接受。
而作为集合了两个装甲师王牌,还有阿萨德卫队的叙利亚军队,仍然有不少于300辆的坦克在手,仍然有足够的力量,来毕其功于一役。
当高地的伊瑟拉军已经濒临崩溃的时候,后方来了一支援军。
后方,一个叫做约西的中校,拼凑了13辆(也有说11辆)战损后匆匆维修的坦克,赶来支援了。

百夫长坦克
而此时的叙利亚军,在被援军再一次迎头痛击之后,部队开始纷纷放弃进攻,掉头撤退了。
后世对叙利亚军的撤退,给出了多种的解读。

戈兰高地不好打是真的,但是叙利亚军战斗意志不足也是真的
确实,在开阔的山谷仰攻敌人的坚固工事,很难。
确实,叙利亚此次进攻的大部分新锐力量,都受到重挫,被打残。
确实,新赶来的援军,对叙利亚人的士气打击是巨大的.......
但是,伊瑟拉军的坦克同样是几乎全军覆灭的.......整个防线都被搅成稀烂,装188旅从旅长到参谋都被击毙,要说苦撑,大家都在苦撑.....
多少借口,都无法掩盖,仅仅不到20辆的伊瑟拉坦克,将还有数百辆坦克存货的叙利亚人给打了回去,并且追击了数十里.........
我只能解释成,常年的战败,让阿拉伯人,从血脉里就被人家给压制住了........
被人家从根上消磨掉了锐气和胆量。这是比那几百辆损失更让人扼腕的。坦克可以再补,但是决战的勇气一旦没有了,那可能多少年都捡不回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的数十年,内部已经处处文恬武嬉的伊瑟拉,仍然是中东霸王级别的存在。
取代了阿萨德的那个朱拉尼,刚刚进了宫,立刻更换了个凉菜的名字,唯恐惹到伊瑟拉........
有时候在想,如果那个时刻,叙利亚也有一个约西中校,叙利亚也有一群不怕死,敢玩命到最后的勇士,再多坚持一下下,是不是,今天的戈兰高地,今天的叙利亚,今天的中东,将是另一个风光。
这种“最后五分钟”前,拼韧性,斗狠劲时刻的过早放弃,是阿拉伯人这么多年,对伊瑟拉难求一胜的根本原因。

张自忠将军
这最后五分钟的坚持有多么重要,还剩一些篇幅,聊聊我们自己的先烈,看看对比。
截取一段《血战台儿庄》中,张自忠将军的台词——
我59军伤亡是大,可坂垣的伤亡不是更为惨重吗?战争的胜负不就是看双方在最后时刻的较量吗?请徐参座准许我再打24小时,就算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我也誓将坂垣击溃。

血战台儿庄中的中国军队剧照
历史中,张自忠将军是不是有过这一段话,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当晚,营长伤亡过半,连排长全换了一遍的张自忠59军,全部军官到了第一线指挥,所有山野炮和重迫击炮推至第一线,用并不宽裕的炮弹,砸给了对面的板垣师团,而后,伤痕累累的59军,全线反击。
3月16日,沂河西岸的日军连滚带爬退回了东岸,仅仅刘家湖一带丢弃的尸体就超过200具。
59军毫不迟疑,紧随着杀过沂河。
3月18日,沂河东岸阵地光复,板垣师团连汤头兵站都被端掉,全线撤退。
临沂不仅解围,而且以“第一次临沂大捷”载入了史册........
你以为这就是结束了么??
并没有,更惨烈的还在后面。
仅仅几天后,因为李宗仁指挥的严重失误,59军西调增援滕县,半途得知,得到增援的板垣卷土重来,临沂再次岌岌可危。第一次临沂大捷的成果几乎全部化为乌有。
而张自忠仍然毫不迟疑,率军再次强行军回援,已经伤亡超过6000人的59军,再次投入对板垣的对攻战。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59军和庞炳勋的第四兵团所有部队都投入第一线,被三面围攻的临沂只能交给保安队。
38师黄维纲师长打电话给张自忠,哭诉——已经没有人可以填了。
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人了么?那是谁在给我打电话?

黄维纲将军,中国似乎番号是38的都很能打

废墟瓦砾里血战的中国军队
黄维纲不敢再说,拿着冲锋枪带着仅存的几个警卫,去了第一线。
很快,他惊奇得看到,自己的军长,也亲自带着预备队,赶来增援。
最后的五分钟,日军仍然被击退了.........
3月29日,伤亡过万的59军,终于盼来了援军,开始全线的反击。
3月30日,日军放弃了占领临沂的计划,主力西进增援台儿庄,沂河再次被收复。
搏命的五分钟,换来了第二次临沂大捷。
横行北中国的板垣师团,两次在临沂折戟。
为什么我们能赢,不就是因为,中华文明深厚的内涵,教会了我们为了理想而不懈拼搏,直到最后一刻,而无数践行者,用他们的鲜血和成功,给我们留下了勃勃生机,勃勃自信。这种辉煌又真实的文明史,把我们的韧性,给牢牢焊死在了人类的天花板上。

血战台儿庄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似乎历史又来到了一个转折点上。
一个同样曾经强大无比的对手,又要跟我们继续打所谓的毛衣战了.........
何其有幸,跟我们伟大的国家一起,看看谁能先赢得这最后的五分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