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客机空难67人罹难,55人身份确认,余12人仍下落不明

土澳的生活 2025-02-03 15:36:14

五天前,美国华盛顿上空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悲剧,美国航空客机与“黑鹰”直升机在空中相撞后坠入波托马克河。

随着救援工作的持续推进,截至昨天深夜(2月2日),在这场灾难的67名遇难者中,搜救队已确认55名遇难者身份,这个数字比前一天增加了13人。但仍有12个家庭在河岸边徘徊,等待亲人归家的最后消息。

一、水下搜救:刺骨寒流中的生命追寻

“每一寸河床都可能是遇难者最后的安息地。”华盛顿消防局局长约翰·唐纳利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里,身上的防水服还在滴水。

唐纳利表示,他坚信救援人员最终能够找到这 12 名遇难者的遗体,但遗体的具体位置却让人无从下手。

“要是我们知道他们在哪儿,早就把他们带出来了。打捞工作还在继续,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们绝对会留在这里,一直搜寻,直到找到每一个人。”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的弗朗西斯・B・佩拉上校也补充道:“让在这场悲剧中逝去的人得以团聚,这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为了将失事飞机残骸从河中打捞出来,救援人员在本周一会进行 “打捞行动”。之后,飞机的部分残骸将被装载到平板卡车上,运往机库进行进一步的调查。300多名救援人员轮班作业,两艘海军打捞驳船在事故水域持续轰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防员在现场告诉记者布莱恩・恩廷,他和其他救援人员在近距离目睹了这场灾难的惨状后,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我们看到了可怕的事情。河水实际上非常清澈,我们用手电筒一照,那场景,真的让人难以承受。”

二、致命八分钟:空中交通的死亡盲区

随着更多黑匣子数据的解读,事故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那架编号PAT-25的黑鹰直升机本应遵循“4号航线”——这条专为军用机设计的通道要求飞行高度严格控制在200英尺(约61米)以下。但周三晚8时52分,这架钢铁巨鸟却以300英尺高度偏离预定航线半英里,与正在进场的AA5342航班轰然相撞。

“看到CRJ客机了吗?PAT25请避让!”曝光的空管录音里,控制员沙哑的声线透着焦灼。

当时正值空中交通晚高峰,本该双人值守的塔台却只剩一名调度员,他的搭档因突发状况提前下班。五名资深空管人员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直言:如果当时能及时调整两机航向,而不是单纯依赖目视避让,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员布鲁斯·班宁举着航拍图解释:“入夜后的波托马克河就像黑色天鹅绒,导航灯在河面反光中极易产生视觉误差。”

他身后的电子屏上,三维重建的碰撞瞬间令人窒息:两架飞机在213米高空相撞,燃烧的残骸直接坠入河道。

三、破碎的家庭

上周日的临时悼念区,十辆大巴载着遇难者家属缓缓驶来。人群中,穿着冰刀鞋的少女紧握手机,她的花样滑冰队友本该在次日参加全国锦标赛;戴着耶鲁棒球帽的男生盯着河面发呆,他的室友刚拿到NASA实习offer。

最让人心碎的是那些全家失踪的家庭,连前来认领遗物的亲属都无处可寻。

“他们有的给我们拥抱,有的朝我们怒吼。”运输安全委员会成员托德·英曼的西装沾满泥点,“但所有眼睛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的家人?”

还有一位母亲在临时安置点突然昏厥,医护人员发现她怀里还揣着女儿最爱吃的花生酱饼干。

周一清晨,重型起重机开始吊装客机残骸。扭曲的机翼露出水面时,围观人群中响起压抑的抽泣,那上面还残留着卡通贴纸的痕迹。

NTSB调查员在记者会上透露,驾驶舱语音记录器捕捉到机长最后的喊话:“拉起!快拉...!”这句话永远停在了0.3秒的静电噪音中。

心理学救援小组已在河岸驻扎72小时,负责人丽莎·吴医生发现特殊现象:“很多家属反复触摸河水,这是创伤群体寻找连接点的本能。”

她的记录本上写满潦草笔记:第55号遇难者的妻子连续三天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直到被警员强行带离。

而在河岸边,一支儿童画笔画下的彩虹在临时纪念墙上格外醒目,旁边歪斜的字迹写着:“爸爸说天使都住在云朵里,现在妈妈也去了。”

1 阅读:71
土澳的生活

土澳的生活

讲一讲在海外的人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