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ary Acoustics这个品牌的团队其实一直都在行业里活跃着,只是当年大家熟悉的主理人“小受”这两年忙于另一个项目的研发工作,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那就是红薯静电,其实准确的说是叫虹曙静电,只是貌似没人在于这个原名了......而BA当年有2个代表作,一个是EP1,当年是世界上最小的单动铁耳塞,是由他们自己定制方案的动铁单元采用无导管的方式制作,声音完成度在单动铁里相当夸张,也是我那篇4W+字单动铁合集长文写到尾声时被大量烧友力荐的产品,但其实真正走量的则是低配版本的Unicorn,声音有EP1的八九成水准,但价格只有一半,也算是那会儿的一个小爆款。
BA创始人小受其实是我见过这个行业为数不多的天才少年,高中就已经创立品牌、并且方案纯自研,但对做耳机这个事儿没有那么的上心、也不算是很勤奋的那茬,那会儿在QQ群里,他会临时构思一个硬件方案,然后大家伙儿眼睁睁地看着他把外壳、单元、分频电路、导管之类的细节都设计完,然后等这个玩意上市的时候已经一年过去了......这次看到BA复活我还是蛮开心的,他们没有把便携耳机市场完全丢掉,虽然不知道未来发展如何,但看到老朋友回归,总归是值得高兴的事儿。
很惭愧前阵子事务缠身,没有帮BA完成Dyna Quattro这个型号的首发评测,有些朋友可能已经看过巡洋舰老师的文章,因为他作为一个深度古典党,我很清楚地知道BA的声音风格会符合他的口味,当然,也在素质上能高于他心里的预期标准,我唯一担心的还是他们可能和主流市场有脱节——但其实,直到我着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这个1+3单元居然不是圈铁?Dyna Quatrro是一个4动圈的结构,10+8+6.8mm的主动发声单元和一个6mm的被动单元,所以这个“Dyna Quatrro”的含义也昭然若揭了,Dyna代表Dynamic动圈单元,Quatrro代表四驱,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字面意义的命名。了解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我已经不担心DQ在“外在卖点”上的竞争力了,是一个蛮吸睛的做法,并且这次在外形设计和声音风格上也都有了更强的辨识度。
开箱简单带过一下。配件主要就是一根可换插头的无氧铜镀银线,一个高强度抗冲击的防水半透明收纳盒,声腔与分频的生产制作部分与业界标杆黑格合作完成,精确计算测试的导管结合混合腔扩散混合腔,实现极高精度的相位匹配能力。面板则是铝合金CNC,并且不论是观感还是触感都不是那种做的非常精致光滑的,保留了一些金属的原生质感,表面的3个圆圈设计也对应了3个主动发声的动圈单元。
DQ的动圈研发与测试都基于德国进口的Klippel音频分析测试系统,内外双磁结构的10mm双振膜复合低频动圈与6mm羊毛纸盆被动振膜共同完成了低频部分的发声,从声音层面来说完美符合详情页中所描述的“超长冲程与丰富低频信息量”,轻质8m金属陶瓷无纹振膜负责中频部分,而10K以上的极高频则由一颗6.8mm纯银线圈的纯铝金振膜完成,从声音的解析力、音色质感来说,其实DQ整个听起来会让人觉得像是有平板或者动铁单元的参与,下文声音部分再细讲。
从账面配置来看,20多dBd阻抗和111dB/Vrms的灵敏度貌似不难推,但其实想把DQ推好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个人建议至少有一个同级别的小尾巴来驱动,它在推不开的前提下倒不是发糊发软,而是比较的紧实僵硬、缺乏传统动圈的那种蓬松与从容感,而且它本身的潜力上限非常大,其在高端播放器、独立耳放驱动下的反差感完全不亚于E5K、Zero1等型号,所以如果你本身前端+耳塞的购买预算如果也就卡在1-2k的话,还是慎重去选购DQ这种型号。
DQ整体的素质是很高的、而且听觉层面的那种“素质感”也很强,一耳朵的线条感、很高的密度、扑面而来的信息量,在两段延展的部分有比较强的能量感释放,尤其是低频的部分具备相当夸张的震撼表现力,甚至单说低频这一点,它就完全是一个值回票价的塞子。DQ的低频初听下来是汹涌、有着沉重的打击感,而且在泛流行乐的演绎中,它的低频【存在感】很强,但细听下来其实又不是那种非常轰头、过量、不健康的低频,具备无懈可击的低频信息量、清晰的结像、干净的纹理,它低频存在感强的核心原因在于低频器乐发声的那一刻伴随着着很明显的蓬松度,但这个蓬松度出现以后的声音并不拖沓、具备正常的衰减速度,是瞬态优秀与低频干净的双重结果,而且甚至大编制都不足以发挥它低频的全部实力,比起马勒2这种古典乐中的“发烧曲目”,比较现代的OST、New Age可能才是DQ的主战场,极低频的深度、呼之即来的大动态和足够从容的控制力是我之前从未在1K档的耳塞里听过的程度,而且还是在一个量感并不算太多的前提下,越是优质的录音越能体会我上述写的这些特性。
而其他方面的素质与音色,我会感觉Binay还是那个Binary,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一些科Hi的特点,而且他们目前也是海外渠道为主,了解过这个市场的人都知道,除了高端旗舰市场以外,海外的很多用户与KOL博主都对频响曲线有着魔怔一般的迷信,所以DQ这个塞子在高频的部分存在一些“主流出口品牌”的共性,会比标准的高频亮度再稍亮点、但是极高频存在它的克制性,尤其是所谓5-7k的峰,但从听感上来说,DQ的高频虽然有很强的能量感、音色也偏光亮,但听感上尽可能做到了平顺、甚至有很好的细腻度,但属于是那种带一些棱角和硬度的高频,而非松软柔润型。声场部分算是同价位常规之上、不算多大的亮点,纵深和纵高都很充沛、比例协调,并非那种开阔发散式的声场,绝大部分搭配下都有一定的声场边界感,规整度较高。
关于DQ的缺陷,主要还是存在一些音色上的短板,它中高频可以说是中正大气,也可以说是直白寡淡,尤其是人声的部分比较的中性、声线稍亮一点,也许谈不上有多素淡、但肯定是不算有味道,配上一些直白的前端的话,对偏突出人声类的、尤其是抒情类的流行会显得情感不足、代入感不够,所以如果你对耳塞的需求是听一些器乐不凸出、人声为主的流行,DQ的这个声底显然是需要经过进一步搭配的,并不能让你上来就获得很好的人声听感,换言之,如果你手头的前端本身也比较反应耳机的原貌、韵味偏淡,可能DQ不是你的最优选。
DQ目前在他们旗舰店是下架状态,搜索全称也搜不到,只能通过他家别的耳机点入店铺才能看到相关信息,按理说近期也该在国内上架了,也许还是像以前一样佛系运营、私域客户为主,但DQ作为一个他家目前工业设计最成熟、配置有卖点、声音完成度也颇高的作品,我挺希望能够被更多的主流市场所看到的。再总结一下的话就是,DQ比较适合一些速度偏快的、有节奏感的泛流行乐,比如JPOP、摇滚、日系ACG,以及偏大编制的古典、电影原声类的曲目,这东西卖1699,硬素质层面的声价比不用担心,一定是超出你预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