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值高考查分季节,高考作为中国学子最主要的考试之一,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心。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题,也时常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
那么,在科举考试盛行的古代,所谓的科举考题长什么样?让我们一起看一道1000多年前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的科举殿试题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科举制度为隋朝所创,但科举中的“殿试”制度却为唐代武则天创立。“垂拱”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但实际上彼时武皇已开始主持朝政,因此,这次殿试的出题人与主持人,实际上正是武皇天授。这场殿试的后5年,武则天正式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
先来看一下试题原文。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的这场殿试共有五道题目,这里摘取的是第一道。
欲使吏洁冰霜,俗忘贪鄙,家给人足,礼备乐和,库序交兴,农桑竞劝。善师期于不阵,上将先于伐谋。未待干戈,遽清金庭之祲;无劳转运,长销玉塞之尘。利国安边,伫闻良算。明言政要,朕将亲览。(第一道)
对于久不读文言文的现代人来说,可能乍看这道殿试题目会觉得晦涩难懂。其实,只要略加思考分析,便不难得出题目大意。
欲使吏洁冰霜,俗忘贪鄙,家给人足,礼备乐和,库序交兴,农桑竞劝。其实意思就是,武皇希望使得大唐吏治清澈,百姓安居乐业,大臣用命,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和谐社会”。
接下来两句,则主要讲谋略的重要性,并举了例说明,“上将先于伐谋”,即上将军在征战之前善于提前谋划,所以可以使免于干戈、粮草转运之苦,化干戈为玉帛。
铺垫了这么多之后,武皇终于在试题结尾发问:明言政要,并且特意注明“朕将亲览”。“明言政要”,也就是写明当下政事之要,当然,这些举措、建议要能够贴合与解决试题前面提出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政要”可以实现所谓的“和谐社会”。这对于寒窗苦读的寒门学子来说,是多么大的荣耀。通过伏案苦读,不仅有机会考中进士博取功名,更有机会让武皇亲自读到自己安邦定国的见解。
这场殿试的状元名为吴师道,但遗憾的是,他的生卒年、籍贯、官职等均已不可考,想来是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名叫“吴师道”的学子,一定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不然不可能得到武皇的青睐,将其钦点为头名状元。
1000多年后,当我们再次看到这次殿试的题目,觉得难度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