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专栏:不二、​中道、戒律

鹏程谈文化 2023-08-27 23:55:01

不二 亦称“无二”、“离两边”。佛教用语。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大乘义章》卷一:“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理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故亦作真如、*法性之别名。但主要是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被重视。《中论》等总结般若思想,以“不生亦不灭”等八不表明“法性”本质,同时也作为不执“偏见”、契合“法性”的佛教认识,被称为“中道观”。《维摩诘经·不二入法门品》列举三十一对矛盾,以为唯有用大乘思想把两个对立面统一起来,并超出这些对立,才能达到佛教“真理”,这种方法被称为“不二法门”。其结论是对一切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无思无知,无见无问”,“无言无说”。中国禅宗把“不二法门”作为一种处世态度和发挥“禅机”的方法。《坛经》在总结“说法不失本宗”时要求“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出语尽双,皆取对法”。对论题两方面皆不执著,以此表示公正全面。

中道 梵文Madhyamāpratipad的意译。佛教用语。即不执著于“两边”(两个极端)的不偏不倚的道路或观点、方法。《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大小乘对中道解释不尽相同,但皆认为它是佛教最高的“真理”,有时与真如、法性、实相、佛性同义。(1)小乘佛教一般以“八正道”为中道,按此修行,既脱离苦行,又脱离世俗贪爱。《中阿含经》卷五十六:“舍此二边(指苦行和贪爱)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另《杂阿含经》卷十二等把观悟十二因缘之理,弃舍常见(视人我常存不变)与断见(视死后全无果报)、有见(以世间为有)与无见(以世间为无),称为符合“中道”的正见。(2)大乘中观学派称八不正观为中道;中国三论宗吉藏即将此中道归为佛性。《中观论疏》卷二:“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3)大乘瑜伽行派依《解深密经》提出三时教判,认为非空非有是中道教;从三自性说,“遍计所执”(指实我、实法)为非有(“情有理无”),“依他起”(指识所生现象)为非无(“理有情无”),“圆成实”(指唯识性,即真如)亦为非无(真空妙有),以此认为宇宙实相为非有非空的中道,并自称“中道了义教”。《成唯识论》卷七:“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4)中国天台宗提出三谛圆融,认为现象之“空”、“假”,亦即是中道,故中道亦表现于一切现象。湛然《业观义例》卷下:“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戒律 合梵文Śīla(尸罗)和Vinaya(毗奈耶)二字意译而成。佛教用语。泛指佛教为出家、在家信徒制定的一切戒规。“戒”是“禁制”的意思。“律”是“调伏”的意思。按内容可分为*止持戒与*作持戒两大类。

0 阅读:2

鹏程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