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 梵文Sattva的意译,音译“萨埵”,亦译“众生”、“有情众生”。佛教用语。对人和一切有情识生物的通称。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六道)。《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反之,草木、山河、大地、土石等无情识的东西称为“非情”或“无情”。
根 梵文Indriya的意译。佛教用语。以植物之根部为喻,意谓“能生”,表示具有促进诸法生长作用(“增上”)的根本。如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等。《俱舍论》卷三:“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卷四:“能生名根。”总分二十二种: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一阐提 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迦”等,略称“阐提”,意为“不具信”,或称“断善根”。佛教用语。指被认为是断绝一切善根的人。《大涅槃经》卷五:“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对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能否成佛,佛教内部有长期争论。
判教 全称“教相判释”,简称“教相”、“教判”、“教摄”。佛教用语。即判别或判定佛所说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各个宗派为调和佛教内部的不同说法,树立本派的正统和权威,对先后所出经典从形式到内容给予重新安排和估价,分别深浅、大小、权实、顿渐、偏圆等,用以确定本宗为佛的最完满说教。此种方法,在印度佛籍中已开始运用,如《妙法莲华经》分大、小二乘,《楞伽经》分顿、渐二教,《涅槃经》分*五味(五时),《解深密经》分有、空、中三时,《大智度论》分“三藏”(小乘)和“摩诃衍”(大乘)、“显露”和“秘密”,《十住毗婆沙论》分“难行道”和“易行道”等。在中国,大小乘佛典同时流行,判教在宗派理论上占更重要地位。南北朝时有所谓南三北七;隋、唐各宗均有自己的判教说法,如天台宗智分五时八教,三论宗吉藏分二藏三法轮,法相宗窥基分三教,华严宗法藏分五教十宗,净土宗道绰分二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