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教育的产物。

青苗谈情感 2024-04-05 08:53: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一定来自于这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加强情商教育和财商教育,是有效提高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规避社会畸形与扭曲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上级考核标准只看分数,许多老师上课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教学生做人,而是只看分数,上课过程只注重训练习题,其他一律不管。尤其私立学校。

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心灵,而非强制改变。只有点燃星星之火,才能激发未来的燎原之势。明智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指引者,他们通过高维认知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家长的认知水平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是物质型父母,他们舍得为孩子花钱,以为食物充足孩子就会自然成长;第二层是道德型父母,他们舍得花时间贴身保护孩子,生怕孩子学坏。

第三层是思考型父母,他们开始考虑教育的目标问题;第四层是成长型父母,他们与孩子共同成长,为了孩子愿意提升和完善自己;第五层是智慧型父母,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孩子更加绝望。有些人摆脱了成长的阴影,甚至感谢父母的暴力让他们远离了黑暗的诱惑。

但这只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教育方式没有毁掉你,那只是你自己的努力和运气。不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合理,而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切合于人性和成长的高维认知。

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心灵,只有点燃那星星之火,才能激发未来的燎原之势。明智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引路人,他们通过高维认知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

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形成与多方教育主体和多种社会因素均有关系,是社会教育观念工具化、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市场化、教育过程简单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克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是教育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思想“总开关”。

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学以成人”和实现全面发展。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社会的用人导向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家长的教育期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契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良性用人机制和就业导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广大家长不能把是否有利于取得好成绩和上好学校作为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

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然,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

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

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要着力解决短视化、功利化问题。

短视化与功利化问题,换言之,就是“培养考生不培养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均只盯着升学,关注学生眼下的成绩,而不是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

当前,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三条思路。一是片面抓校内减负的思维,这是过去20年减负一直坚持的思路,具体做法是控制学生作业量、减少考试、不公布考试排名等。

但这种减负思路带来的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由于事实上存在的升学竞争,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纷纷送孩子去上校外培训班,导致校外培训热。

对此,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把学生负担重的责任,推给校外培训机构,认为是培训机构的过度逐利,加剧了应试竞争和家长的教育焦虑。

二是尊重现实,给学生相对减负的思维。这这种思路并不认为校外培训热,根源在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焦虑营销,确实刺激了培训需求。

但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主要源于中高考制度用分数、名次评价学生,并按分数、名次配置教育资源。如果不改革中高考录取制度,只片面强调校内减负,就会把学生赶到校外培训机构。

在中高考制度不进行根本改革的情况下,只进行校内减负,而无视学生、学生家长的实际需求,不但不会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还会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与校外培训机构高达6000亿到8000亿的产值相对应,就是家庭额外支出的教育开支。

这一轮减负,提出“双减”——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就是基于现实,提出的整体减负思路。

即不再片面校内减负,而是校内外联动,学校教育要履行教育职责,应教尽教,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以此让家长减少对校外培训的需求。

同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有合法资质,有合法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合法经营,不能只做生意不做教育,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三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重建教育生态的彻底治本思路。需要意识到,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根源在中高考制度导致的基础教育应试倾向,如果不改革中高考制度,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很难真正减轻。

义务教育的主要作用首先是释放家长的劳动力,其次是增加高素质的劳动力。说白了就是让家长可以把时间安排出来从事社会生产,努力工作。

同时让劳动者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继续努力工作,所以更倾向于技能型教育。义务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基础的福利,不可能指望学校把孩子教育的多好,学霸学神那都是背后有强大基因或者家庭支持。

从国家到家庭,谁都希望教育是真真正正的育人,但是真正的能育人的教育成本太高了。所以,才不得不通过考试来筛选,把有限的资源给到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孩子。

而且教育和其他任何正常的生产经营社会活动一样,都需要首先尊重经济规律,都不能是毫无预算、不计成本的。

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如果我们这一代把所有精力和资源都放在教育上,确实能教育出比我们自己牛逼的下一代,然后不断迭代优化,整个社会也就会不断进步。

但现实并不是打游戏,并不能回车输入-showmethemoney就能得到无限的金币,也不能用无限的教育资源去取得无限的提升。

现实的社会是需要权衡的,人才需要培养,而普通人需要一份朝九晚五稳定的工作和大量的奶头乐,让他们自己相信自己很牛逼。

所以人类发明了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筛选,本质也是筛选,结果也是筛选。选拔性考试并不是教育的一部分。

只不过普罗大众把教育和考试绑定了而已,换句话说,你可以不参加中考,也可以不参加高考,中考和高考不是教育的目的。

所以说,不要把考试当做教育,不要把考试当做教育,不要把考试当做教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教育研究院和考试院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机构。

两边的专家天天吵架,见面也吵架,培训也吵架,制定课标的时候也吵架,就是因为立场不同,考试院仅仅是个出题的地方,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指定的考纲经常不顾课程大纲。

理由说我们就是为了筛选人才,然后被搞教育的专家怼回去,因为教育研究院这边负责的是教育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找到两边都不满意的平衡点。这种情况只要两边一见面都会发生。

最理想的教育就应该是没有考试,但那只是理想。有人说以后孩子少了老师会不会失业?其实很简单,把一个班分成2个班,不就为师范生创造岗位了么?

实际上本来一个老师折腾几十个孩子根本就不可能谈什么教育。我们做父母的看见自己的一个孩子脑袋都大,你想想老师要管几十个孩子,你觉得如果你是老师,你应该怎么管?

关键是老师一个月就几千块钱,你说老师能怎么管?目前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财力能够提供给大家的教育,就是把20-70个小朋友组在一起,然后把课本上的知识宣讲给所有人。

这是一种很简单、高效的教育方式。但实际上,你知道目前最有效提高成绩的方式是什么吗?是降低班额,如果一个班有60个孩子,现在降低班额一个班拆成30个。

投入同样的师资教育,这个班的平均成绩肯定会升高。如果把30拆成15个,就会更高。但小班额的代价就是财政投入翻倍,假设一个城市基础教育每年的教师工资预算为8个亿,如果你要把60拆成30,不考虑扩建学校的成本,仅教师工资就需要16个亿,把30拆成15,需要32亿元。

而且工资这个东西不像盖楼,盖楼投入一次用几十年几百年。而工资只要招聘一个人,就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强如邵逸夫也只敢捐楼而不敢包工资的。

所以说优化提升立竿见影的办法不是没有,但是要钱,这个钱谁出?这就是当前社会的现实,这才是教育的最大无奈,就是一个字,缺钱。教育质量提升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整个教育界也为此努力很多年。但是教育能拿出多少钱。

高等教育分走之后,基础教育能分到多少钱?我们上学的时候,班里肯定有跟不上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客观上来说,你就是混到最好的学校,班和班还是有差别的;你就是混到最好的班级,人和人还是有差别的。

反正如果把你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同学一个个拎出来比较,你会发现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动物都大,这时候我把从小学3年级开始就吊车尾的小朋友拎出来。

然后硬是要他去上本科的数理统计。你是为了培育他,还是为了累死他?折磨他?让他对自己没有信心,然后打击并PUA他?同样一个逻辑,清华北大的网络课程本来就是对全民开放的。

不要说清华北大,哈佛普林斯顿的很多课都是免费的,网络上报名的人数真的以百万计,但是能坚持听完的不足百分之一。

越是无知的人,在受教育前越会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总是觉得自己没上清华就是少个机会,有机会他们也能轻松考上顶尖学校。

这种人随便给他们两道数学题,他们就会直接退课给你看。所以,如果你把初中毕业就进厂的小朋友们强行拖进大学,对双方来讲都是很不合适的事情。

人只能向下兼容,几乎无法做到向上兼容。别人一听课就犯困,就想打一辈子螺丝平平凡凡的过日子,你强行让他们上大学,最终的结果就是浪费7年时间,花几十万上完大学,结果还是只能去打螺丝。

所以说,虽然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接受所有的教育。筛选自然就成为了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必要条件\筛选也是为了育人,为了让那一小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中国教育做的最好的地方和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就是,让很多人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变成那一小部分人。

如果你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你可以在公立教育的基础上自己为孩子提供私有教育。比如你可以请世界冠军教孩子马术,请诺奖得主教孩子物理,顺便在孩子高中的了户发几篇SCI提升一下竞争力。

但是最终还是需要提供一份大众认可的结果,这一点郑渊洁在自己儿子身上实验过一次,后面就再也不提了。

因为所谓的成才就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衡量结果,说白了就是,即便我让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那也得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作为我们每一个家长来说。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放弃幻想的前提下,冷静判断,该不该鸡娃,娃首先是不是这块料。同时永远不要忘了,义务教育首先是解放我们的生产力的,是我们的生产力,希望我们真的能理解这句话。

越来越多的校长认识到学校文化的价值,开始重视学校文化建设。通过考察各地的中小学校,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校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误区。

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应当正视这些误区,走出这些误区,着力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学校文化,建设有内涵、有品位、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应克服随意性,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没有明确的学校文化定位,或虽有定位但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将定位建立在对学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认真研究的基础之上。

还有一些学校对学校文化建设缺乏规划设计,校长想一出是一出,或者只局限于环境文化建设,搞一些墙壁文化,学校文化显得杂乱无章,比较随意。

学校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教育性,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学校文化建设关键要在学校文化的内涵上下功夫,在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上做文章。

其实,学校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非常宽广。学校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学校显性文化的建设,更要注重学校隐性文化的建设,绝不仅仅是让墙壁说话。

学校的物态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应当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好大喜功,不能盲目攀比,不能铺张浪费,不能片面追求外表的光鲜和华丽。

克服学校文化建设的随意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我诊断。要梳理学校的历史文脉、分析学校的现实状况、展望学校的未来愿景,审视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尽可能在学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这三者之间找到着力点和平衡点。二是合理定位。

没有科学、明确的定位,学校文化建设必然是盲目的,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模糊的;而有了科学、明确的定位,学校文化建设就有章可循,学校文化的发展就方向明晰。三是总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要立足长远,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拟定后,应广泛征求学校师生的意见,邀请教育、文化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并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四是分步实施。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实际,按照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分步组织实施,切忌随心所欲。

学校文化建设应避免内容上的同质化。不少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大同小异,缺少新意,缺乏个性。有的学校在进行学校文化定位时,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认真论证,盲目跟风,缺乏可辨识性。这导致了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上的同质化。

众所周知,每一所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不同,层次和性质不同,师资和生源不同,不同的学校土壤,不可能生长出完全相同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应该是基于学校的文化,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是学校文化的生命。学校文化建设切忌千校一面、互相抄袭。学校文化建设要在教育共性中彰显学校个性,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彰显学校文化的特色。

学校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学校文化建设应当树立系统观念,把握一个魂、贯穿一条线。这个魂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条线就是学校文化的定位。

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学校文化的定位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只有这样,构建出来的学校文化才不会同质化,而且能够突出重点、凸显亮点。

同时,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当用优秀的文化教育人、陶冶人、感染人、鼓舞人,力求优质化,避免低质化,切忌庸俗化。

学校文化的优质化,不只是形式上的优质,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优质。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精心选择既适应时代要求又适应学生需求的优秀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应摒弃速成式思想,在考察中,我们还发现,有的校长把学校文化建设搞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急功近利,一段时间过后便不闻不问。有的学校将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提炼和解读。

以及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的设计,都外包给文化公司,突击作战。这种速成式的做法,没有发挥师生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自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不少学校新校长上任后都爱标新立异,将前任的做法或明或暗地推倒,随意割断学校文脉,这样不利于学校文化的积淀。

有的校长在任期内也爱见异思迁,像猴子掰苞谷那样掰一个扔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缺乏连续性,这样不利于学校文化品质的提升,不利于学校文化符号的形成。

要知道,文化重在“化”,学校文化绝不是一种摆设,必须注重建设。建设就是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建设就是实践,就是引导师生全员参与、主动参与、有效参与。

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动手动脑,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创生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学校文化建设应当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不能割裂历史,任性地推倒重来。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美丽愿景变为美好现实。

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内生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

学校文化一旦真正形成,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当然,在传承中会有发展、在发展中会有创新,但其精神实质是永生、永续的。

当前,我国推进高考改革,打破唯分数论,陷入困境。全社会均认识到,学生的学业负担源于唯分数评价,但是,打破唯分数论,落实学校招生自主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社会舆论也普遍反对,认为分数公平才是可见的公平。

如果不按考试分数排序录取,会滋生更多的招生腐败问题,农村孩子将更难考进名校。简单来说,一提学生学业负担重,因为应试学生的身心健康均出现问题,大家都认为治本之策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可提起改革评价体系,又遭遇反对,这就是我国中高考改革一直在突破唯分数方面无实质进展的原因,中高考改革还主要聚焦在科目改革,而不管怎么调整科目组合,都按科目总分进行排序。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在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学历论方面有动真格的实质性改革,基础教育就无法摆脱短视与功利,进而学生的负担与家长的焦虑将难以减轻。

学校本来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的天职就是授课教学,可是近二十年来,学校好像成了官场,老师们都挖空心思的想去谋个一官半职。

各级学校行政化愈演愈烈,其荒唐透顶,触目惊心的现实,说出来绝对让国民瞋目结舌,义愤填膺。

有无数这样真实的情况,一个五六百名学生,三四十个教师的学校,有行政人员如下:书记校长各1人,分管教学,安全,师训,党建等工作的副校长4人以上。

教导主任1人,教导员1人,总务主任1人,出纳1人,工会主席1人,办公室主任1人,教科室主任1人。

一个小小的中小学校,行管人员加起来就有十几个人,而且这些人中,书记,校长,总务主任基本上是不任课(有时候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课表上排几节课,其实是老师代上),其余人员最多上半个人的课,但享受到的课时津贴等福利待遇,大多在一线任课教师之上。

试想,一个小小的学校,行管人员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恐怕已经超过了行政单位领导与科员的比例,不象学校,倒象衙门。

更有甚者,有的县城大一点的学校,竟然有十几个副校长,他们都是挂个职在那里享受待遇,根本没有上什么课。

教育行业的领导只能上不能下,他们一般都是在农村学校任职多年的校长,年纪大资格老,调到城里来享受生活的了。

这种荒唐现象的存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学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吃空饭的人多,干工作的人少,让累死累活在一线的教师心里产生极度的不平衡。

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动摇他们的教育情怀,造成很多骨干教师不安心教学,也拼命的找关系开后门,去谋个一官半职,成为学校的既得利益者。

我们天天在喊教育改革,但总是收效甚微。其实教育的最大腐败,就是用人的腐败,学校成了人人想当官的地方,教师都成了钻营之人。

那教育怎么会良性发展呢?学校行政化就象一个巨大的毒瘤,恶化了教育生态,毒害了教师队伍,影响了教育的良性循环。

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教育行政化的成因。现在,还有一部分政府部门的领导,包括主管的教育局领导,热衷于权力寻租。

他们把手伸向了清水衙门的教育单位,他们任意的安插人员,获取好处,根本不管学校的死活,造成了教育行业乌纱帽满天飞,机构臃肿,行管人员严重超编的局面。

这种极不正常的现状,广大的基层教师,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热切期盼着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学校一线,调查了解真实的情况,出台去行政化的重大举措,整顿教育秩序,还学校一个风清气正的明天。

人生中,我们总是在追求各种各样的成功,而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子女教育的成功。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只能影响到自己,而子女的成功,却能影响到整个家族,甚至影响到社会。

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知识,更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子女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他们未来能否成功的关键。

然而,教育子女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需要我们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我们不能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他们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承担责任。

在我国,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阶梯,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望。然而,近年来,教育领域的问题层出不穷,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应试教育的一路狂奔,到学区房的疯狂炒作,再到课外培训班次的泛滥,教育已经病的很严重了!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小明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他们希望小明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

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为小明报了各种课外辅导班,希望他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然而,小明却因为这些繁重的学习任务,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这个故事,或许就是我国当前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报了各种课外辅导班。然而,这种过度的教育投入,却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我们来看看应试教育的问题。在我国,应试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流。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都在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的欲望,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其次,我们来看看学区房的问题。在我国,学区房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为了让孩子能进入好的学校,家长们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购买学区房。然而,这种过度的投入,却让家长们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而付出。

最后,我们来看看课外培训班的问题。在我国,课外培训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他人,为他们报了各种课外辅导班。然而,这种过度的教育投入,却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的欲望。

其次,我们需要解决学区房的问题。我们应该让家长们明白,孩子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在的学校,而是取决于他们的努力和才能。我们应该让家长们明白,他们的过度投入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成功。

我们需要解决课外培训班的问题。我们应该让家长们明白,过度的教育投入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成功。我们应该让家长们明白,他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总的来说,我国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来解决。我们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解决学区房的问题,解决课外培训班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到它的本质——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参与其中。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改变我们的教育环境,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阶梯。

教育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坚持。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改变我们的教育环境,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阶梯。

在当今社会,初中教育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似乎已经走入了一种让人忧心的状态。厌学压力、中小学生三方逼分等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切的焦点,这种情况着实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

是否需要取消中考、改革高考、缩减学制,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如何根治内卷,实现轻松学习,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初中教育压力与逼分问题,当前,初中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过于严重的学业压力和对学生的逼分现象。在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因为要迎接中考的考验,学科知识的堆砌。

大量的作业负担,以及来自老师、家长、学校的压力,使得许多学生在应试的教育环境下备受煎熬。而三方逼分现象更是成为社会痛点,学生的成绩不仅与升学挂钩,还关系到老师和学校的绩效评估,形成了一种互相逼迫的局面。

提议取消中考,改革高考。为了解决初中学业压力与逼分问题,有人提出取消中考,改革高考的建议。取消中考,可以有效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让他们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改革高考,可以突破单一的考试标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避免了为了应付高考而进行的盲目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之路一直是应试与素质的融合之路,素质与分数是完全可以同时做到,并不矛盾,所以我们应该找一条应试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之路。

共勉!

作者:青苗

0 阅读:0

青苗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