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9年2月,在中华民族抗日的关键时期,八路军386旅在河北省威县香城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这场被誉为"平原歼敌第一役"的战斗,由一位刚升任参谋长的周希汉独立指挥。让人惊讶的是,在这场战斗中,一位后来晋升为上将的许世友、一位后来晋升为中将的韦杰,以及一位后来晋升为少将的韩东山,都听命于这位新任参谋长的调遣。这场战役不仅全歼了日军安田加强步兵中队,更成就了一段军事指挥史上的佳话,也为周希汉日后成长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
大纲:
一、战前背景
386旅的基本情况

周希汉从作战科长升任参谋长
陈赓、王新亭临时离队及指挥权移交过程
二、周希汉的统帅之道
周希汉与韩东山考察选定伏击地点
制定"诱敌出洞"作战方案

对许世友、韩东山等将领的合理调配
三、香城固伏击战的实施
668团佯攻威县吸引日军
日军安田中队中计追击
新1团在毒气弹下坚守阵地

全线反击歼灭日军
四、战役影响与历史意义
战役取得的战果统计
陈赓对周希汉指挥能力的肯定
香城固伏击战对周希汉军事生涯的影响

许世友等将领对这段历史的评价
这一仗,由一中将指挥,上将和中将、少将都听命于他
1939年2月,在中华民族抗日的关键时期,八路军386旅在河北省威县香城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这场被誉为"平原歼敌第一役"的战斗,由一位刚升任参谋长的周希汉独立指挥。让人惊讶的是,在这场战斗中,一位后来晋升为上将的许世友、一位后来晋升为中将的韦杰,以及一位后来晋升为少将的韩东山,都听命于这位新任参谋长的调遣。这场战役不仅全歼了日军安田加强步兵中队,更成就了一段军事指挥史上的佳话,也为周希汉日后成长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
烽火岁月显将才
1939年初的华北平原,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八路军386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与日军展开了殊死较量。

在这支英勇的队伍中,陈赓担任旅长,王新亭任政委,许世友和韩东山分别担任副旅长。这支部队不仅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更因为指挥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而战斗力非凡。
周希汉在386旅中崭露头角,从作战科长一路晋升为参谋长。他在红九军时期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时担任作战科长的他就曾指挥过许世友所在的红25师。
386旅的几位主要将领之间渊源颇深。陈赓曾是许世友当团长时的师长,而周希汉和许世友在红军时期就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这支队伍的特点在于,每个指挥员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陈赓善于统筹全局,周希汉精于战术运用,许世友勇猛善战,韩东山经验丰富。
随着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扫荡"行动日益猖獗,386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在旅部酝酿。

周希汉和韩东山一起实地考察地形,最终选定了香城固作为伏击战的战场。这里地势开阔,便于布置伏击圈,同时也为日军提供了诱人的进攻目标。
就在作战计划即将展开之际,陈赓和王新亭接到八路军前指的紧急会议通知。这个突发情况,让原本的指挥体系面临重大调整。
许世友作为新到任的副旅长,提出要到新1团熟悉部队情况。而即将调往东进纵队的韩东山,则决定回到自己曾经担任团长的补充团指挥作战。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指挥权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周希汉身上。这个安排不仅体现了陈赓对周希汉的信任,也显示了386旅灵活的指挥机制。
这种人事调配虽然看似临时,但却恰好符合当时的战场态势。三个团的指挥官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将,而统一指挥的周希汉则具备优秀的战术眼光和指挥才能。

临危受命展才智 运筹帷幄显身手
战前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周希汉在一张简陋的地图前反复推演。在他的计划中,三个团的兵力部署必须精准到位,一丝不苟。
这场战役的关键在于,要在开阔的平原地带,对机动性极强的日军实施有效打击。周希汉和各团指挥官多次研究地形,反复探讨作战方案。
新1团被安排在香城固西北方向,这支部队要担任主攻任务。补充团则布置在香城固东南方向,负责切断日军的退路。
第3团承担了最为关键的包围任务,他们需要在战斗打响后迅速形成合围之势。三个团的部署呈品字形,将香城固团团围住。

周希汉特别强调,各团必须严格遵守隐蔽纪律,不得暴露行踪。他要求部队采取夜间行军,白天隐蔽的方式,悄无声息地进入预定位置。
为了确保通信畅通,周希汉专门设立了三个联络站。这些联络站分别设在各团指挥所附近,保证命令传达和情报传递的及时性。
军事情报显示,日军安田中队正在附近活动,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周希汉根据情报分析,预判日军很可能会沿着香城固至威县的大路行军。
为了引诱日军上钩,周希汉故意让一些百姓流传八路军主力已经撤离的假消息。同时,他还派出小股部队在日军必经之路上活动,制造种种迷惑性的假象。

在等待日军出现的日子里,各团都在抓紧时间进行战前准备。士兵们检查武器弹药,熟悉地形地物,背诵口令暗号。
周希汉亲自带人实地勘察了每一个预设阵地,确保各个火力点的设置既能形成交叉火力,又能保证部队的安全。
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他还在各个关键路口都布置了预备队。这些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战斗激烈的地段,或者堵住可能出现的缺口。
在阵地构筑方面,周希汉特别注意伪装工作。他要求部队利用自然掩体,避免新修工事暴露目标。
各团都建立了详细的联络机制,规定了统一的信号方式。无论是战斗发起的信号,还是各个阶段的行动信号,都做到了明确具体。
周希汉还专门制定了应急预案,以防日军采取意想不到的行动。这些预案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为部队临机处置提供了依据。
在战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周希汉向各团下达了详细的作战命令。从进攻时机的选择到各部队的具体任务,每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平原惊雷战犹酣 铁血将士显神威
1939年2月15日清晨,天色微明之际,侦察兵传来急报:日军安田中队正向香城固方向挺进。这支由两百余人组成的日军队伍,装备了迫击炮和重机枪,战斗力不容小觑。
周希汉立即下达命令,各部队进入战斗准备状态。三个团的指战员们屏息静气,等待着敌人自投罗网。
日军骑着自行车,大摇大摆地沿着大路前进。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周围的村庄和田野里,已经布满了八路军的枪口。
眼看着日军进入预设伏击圈,周希汉果断发出了战斗信号。新1团抢先发起攻击,密集的火力瞬间笼罩了敌人的队列。
日军虽然措手不及,但很快组织起反击。他们在安田中队长的指挥下,仓促占领路边的土坡,架设起机枪进行还击。
补充团此时从东南方向发起猛烈进攻,切断了日军的退路。第3团也迅速合围,形成了一个致命的包围圈。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的迫击炮开始疯狂轰击八路军阵地。周希汉立即命令预备队投入战斗,加强对敌人的打击力度。
各团之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火力网织得越来越密。日军的有组织抵抗被逐步瓦解,伤亡人数不断增加。
安田中队长见势不妙,组织了一支突击队,企图向西突围。周希汉早有预料,新1团的火力重点立即转向西侧,将敌人的突围企图彻底粉碎。
战斗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日军的抵抗越来越微弱。在八路军的猛烈打击下,敌人的阵地一个接一个被摧毁。
许世友带领新1团发起最后冲锋,韩东山指挥补充团全线压上。两支部队形成合力,对残敌发起致命一击。
日军的残部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在八路军的密集火力下无处躲藏。安田中队长在绝望中举枪自尽,其部下也陆续投降或被击毙。
战斗结束时,战场上留下了一百多具日军尸体,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这是八路军在平原地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周希汉的指挥才能在这场战斗中得到充分体现。他不仅准确判断了敌情,而且对部队的调动和火力运用都恰到好处。
这场战斗创造了八路军在平原地区作战的新经验。它证明,只要指挥得当,运用灵活的战术,即使在开阔地带也能打败装备精良的日军。
战后的统计显示,八路军全歼了日军安田中队,俘虏了六十多名敌军。缴获的武器装备为部队的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补充。
香城固大捷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华北地区,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信心。这场胜利也为八路军在平原地区开展更大规模的作战奠定了基础。
平生征战报家国 战后余晖映晚霞
香城固一战后,周希汉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他随后被任命为386旅副旅长,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军事指挥生涯。
同一时期,许世友和韩东山也都走上了更重要的岗位。这场战斗成为了他们军旅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后不久,386旅在陈赓的带领下,继续在华北平原开展游击战。香城固战役的经验被广泛运用,创造了更多的战争奇迹。
1943年,周希汉调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在这个岗位上,他把香城固战役的战术经验加以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抗战胜利后,周希汉转战解放战争,屡立战功。他在平原游击战中积累的经验,为解放军在华北平原的作战提供了宝贵借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希汉被授予少将军衔。他的军事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光发热,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世友在后来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最终晋升为上将。他经常回忆起在香城固战役中,作为团长听命于周希汉指挥的经历。
韦杰在战后也获得提拔,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这位后来的中将,把香城固战役作为自己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韩东山同样在军旅生涯中不断进步,最终晋升为少将。他时常强调,香城固战役展现了八路军灵活的指挥体制和过硬的战斗作风。
到了晚年,这些将领常常聚在一起,回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香城固战役成为他们共同的记忆,见证了一段军事指挥史上的佳话。
周希汉在回忆这场战斗时总是说,胜利的关键在于团结协作,在于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这种经验和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军事指挥员。
198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几位老将军重返香城固战场。他们站在当年的指挥点上,向后辈讲述这场战斗的来龙去脉。
香城固战役的故事,被编入了军事院校的教材。这场由中将指挥,上将和中将、少将都听命的战斗,成为了研究军事指挥艺术的典型案例。
战役遗址如今已经建成了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众多参观者来到这里,追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当年参加战斗的老战士们,把这段历史一代代传承下去。他们的后人中,有不少人选择了从军报国,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
香城固战役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它不仅展现了八路军的战斗力,更见证了一段独特的军事指挥艺术。
这场战役所展现的军事智慧和指挥艺术,穿越时空,继续影响着今天的军事发展。它证明,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下,即使是装备较差的部队也能战胜强敌。
战争虽然远去,但这些老将军用生命书写的历史,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传颂。香城固战役,作为一个永恒的历史坐标,标注着中国人民军队发展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