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宋建炎年间,赵构以"光杆司令"的身份南逃,靠着招募盗贼重建军队,艰难地维系着政权。为稳固统治,他不得不将军队的人事权和财政权下放给岳飞、韩世忠等统军大将。然而,权力的下放终究是权宜之计。绍兴年间,随着政权渐趋稳定,收回军权成为朝廷上下的共识。当秦桧开始对岳飞布下陷阱时,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让岳飞麾下22名高级军官集体保持沉默。这些曾经追随岳飞征战沙场的将领,为何在主帅危难之际竟无一人挺身而出?这背后,是秦桧巧妙利用人性的权术,还是更深层的政治博弈?
大纲:
一、南宋军队的重建之路
靖康之难后北宋军队的崩溃
赵构招募盗贼重建军队的无奈之举
军队人事权和财政权下放的必然性
二、朝廷收回军权的尝试
张浚强硬收权导致淮西之变
赵鼎提出"建众"政策
各派势力在收权问题上的共识
三、秦桧的分化瓦解之计
继承赵鼎"建众"政策的精髓
提拔岳飞部下为方面军司令
"诸校喜于自便"的现实诱惑
四、权术背后的政治博弈
岳飞部下的集体沉默
高级将领获得独立军政大权
秦桧成功架空岳飞的权力布局
岳飞麾下将领为何都对秦桧俯首帖耳?秦桧让他们每个人都升官发财
南宋建炎年间,赵构以"光杆司令"的身份南逃,靠着招募盗贼重建军队,艰难地维系着政权。为稳固统治,他不得不将军队的人事权和财政权下放给岳飞、韩世忠等统军大将。然而,权力的下放终究是权宜之计。绍兴年间,随着政权渐趋稳定,收回军权成为朝廷上下的共识。当秦桧开始对岳飞布下陷阱时,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让岳飞麾下22名高级军官集体保持沉默。这些曾经追随岳飞征战沙场的将领,为何在主帅危难之际竟无一人挺身而出?这背后,是秦桧巧妙利用人性的权术,还是更深层的政治博弈?
乱世重建 草台军队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与宋钦宗北狩,大宋王朝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北宋引以为傲的正规军在金兵铁骑下土崩瓦解,大量溃军为躲避追杀向南方逃散。
这些溃散的军队不得不为了生存铤而走险,沦为盗匪,在江南到华南一带四处劫掠。宋徽宗在位时期摇摆不定的用兵政策,更是让许多勤王之师突然失去军饷供给,被迫加入盗匪的行列。
赵构作为宋徽宗第九子,在这场动荡中仓促即位。他手中能调动的军队少得可怜,就连最早表示效忠的韩世忠部队,在建炎元年也不足千人。
在这支残兵中,真正的西军老底子更是只有三百人不到。这种情况下,赵构别无选择,只能让韩世忠招募盗匪充军。
为了笼络军心,赵构在短短数月内就让韩世忠连升数级,从团练使一路晋升到御营使司左军统制官、定国军承宣使。这种提拔速度在和平年代根本不可想象。
招募盗匪入伍成为南宋初期重建军队的主要途径。这些由盗匪组成的部队,需要特殊的管理方式。
赵构不得不给予统军大将对部下生杀予夺的大权,否则这些乌合之众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军队的财政大权也不得不下放,因为新生的南宋政权根本无力供给全军。
以岳家军为例,据记载军中积蓄高达2000万缗。这笔巨款并非贪污所得,而是岳飞在征战之余经商积累。
南宋初期的军队重建,走出了一条特殊的道路。统军大将拥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形成了类似军阀的体制。
这种体制让南宋在危难之际得以迅速组建起战斗力,但也为日后朝廷收回军权埋下了隐患。对赵构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接受,却又亟待改变的局面。
秦桧升迁将领 军权归于朝廷
绍兴十一年,秦桧开始实施他的计划。朝廷下令岳飞部下二十二名高级将领全部调任,这些人来到临安后,秦桧一改常态,对他们格外优待。
这批将领中,不少人被任命为武官职务,有的甚至得到了比在岳家军时更高的官职。杨再兴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张宪被封为武德大夫,牛皋升任为江淮制置使,王贵升任为淮东制置使。
这些将领拿到任命的同时,秦桧还给他们发放了大量赏赐。有的人得到上等绫罗绸缎,有的人得到良田美宅,有的人得到金银珠宝,每个人都得到了丰厚的好处。
当时的形势下,这些将领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效忠岳飞,冒着被清算的风险;要么接受朝廷的任命,获得更高的官职和更多的财富。
在岳家军中,这些将领虽然也能得到赏赐,但那是要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才能获得的。而现在,只要归顺朝廷,就能坐享富贵。
朝廷对这些将领的安排,表面上是升官发财,实际上是在瓦解岳家军的指挥体系。通过调任这些高级将领,岳飞手下的精锐部队就失去了核心指挥官。
这些将领一旦接受新的任命,就意味着他们要离开原来的部队。军队的指挥权逐渐从岳飞手中转移到朝廷任命的新将领手中。
秦桧的这一手段可谓高明。他没有直接对这些将领采取强硬措施,而是用官位和财富来诱惑他们。这样既避免了军中将士的反抗,又达到了分化瓦解岳家军的目的。
调任令下达后,这些将领无一例外地接受了朝廷的安排。他们当中有的人还写信给岳飞,说自己是被朝廷强行调任,实在无法推辞。
这些信中充满了对岳飞的歉意,但更多的是对自己前途的考量。毕竟在那个时代,一个武将的命运往往取决于朝廷的态度。
当这些将领纷纷离开岳家军后,岳飞的军事力量大为削弱。他手下最得力的大将都被调走了,剩下的部队也逐渐被朝廷收编。
这种局面下,岳飞虽然依然保持着军中统帅的名义,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直接控制权。朝廷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瓦解了岳家军的指挥系统。
这一系列动作完成后,岳飞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他不仅失去了军队的支持,还面临着被朝廷清算的风险。
而这些曾经追随他南征北战的将领,此时已经成为朝廷的官员,再也无法为他提供任何帮助。这就是秦桧通过升官发财手段瓦解岳家军的过程。
岳飞被捕入狱 将领噤若寒蝉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岳飞被押解入临安大牢。这个消息传开后,朝野震动,但岳飞的二十二名旧部却集体保持沉默。
在岳飞被收押的当天,秦桧派人挨个通知这些已经接受新任命的将领。通知的内容很简单:岳飞谋反,朝廷已经掌握确凿证据。
这些将领接到通知后,没有一个人敢去探望岳飞。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避,有的人甚至主动向秦桧表态,与岳飞划清界限。
张宪在得知岳飞被捕后,立即上书朝廷,声称自己一直被岳飞压制,终于等到朝廷明察。王贵更是直接参与了对岳飞的弹劾,提供了一些对岳飞不利的证词。
这些将领的表现,与他们在岳家军时判若两人。在战场上,他们个个都是勇猛无比的悍将。但此时面对秦桧的权势,却全都选择了屈服。
秦桧对这些将领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之前给予的优待不变,但暗地里却派人严密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有的将领想要辞官回乡,秦桧立即派人挽留,说朝廷还需要他们的才能。这看似是重用,实际上是变相的软禁。
朝廷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负责监管这些将领的家眷。表面上说是照顾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是在控制他们的行动自由。
一些将领的亲信被秦桧安排到各个衙门任职。这些人表面上是为将领们办事,实际上是秦桧安插的眼线,负责监视将领们的一举一动。
岳飞在狱中写了很多书信,想要通过这些旧部传递出去。但这些信件最后都被秦桧截获,成为了指控岳飞谋反的证据之一。
即便有些将领对岳飞还存有一丝同情,但在秦桧的高压政策下,也不敢表露出来。他们深知,任何同情岳飞的表示,都可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难。
秦桧还特意在朝会上表扬这些将领,说他们识大体、顾大局。这种表扬实际上是一种警告,提醒他们必须继续保持沉默。
这些将领的沉默,给了秦桧极大的便利。没有人为岳飞说话,就意味着朝廷对岳飞的指控不会受到质疑。
在岳飞案件审理期间,这些将领被要求轮流到大理寺听审。他们在庭上所见所闻,都要及时向秦桧汇报。
有的将领甚至被安排在审讯现场,目睹岳飞受刑。这既是对他们的震慑,也是在逼迫他们与岳飞彻底决裂。
到最后,当岳飞含冤被害时,这些曾经的部下没有一个人敢为他申辩。他们用沉默换来了自己的平安,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洗刷的污点。
将领晚年悲惨 忠奸皆无好报
绍兴十一年正月,岳飞在狱中遇害。这些归顺秦桧的将领却没能享受到太平日子,他们的结局同样令人唏嘘。
杨再兴在岳飞死后不久,就被调往偏远的海州任职。他在赴任途中遭遇意外落水,尸体三天后才被人发现。
张宪虽然官至武德大夫,但终日惶惶不可终日。他每天都要派人打探秦桧的动向,生怕哪天会被清算。最终郁郁而终,死后连个正经的墓地都没有。
王贵虽然积极参与诬陷岳飞,但并没有得到秦桧的真正信任。他被调任到边远地区,一直到死都没能回到京城。
牛皋的结局更为凄惨。他虽然被封为江淮制置使,但实际上被软禁在任所。后来因为一次醉酒说错话,被秦桧下令秘密处死。
这些将领的子孙后代也都没有好下场。有的被剥夺军职世袭权,有的被贬为平民,有的甚至流落街头,成为乞丐。
秦桧对这些归顺的将领,采取了既拉拢又防范的两面政策。表面上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实际上却派人严密监视。
有的将领想要辞官归隐,却被秦桧以各种理由挽留。他们的家人被安置在京城,实际上成了人质。
这些人即便位居高位,也没有实权。他们的部下都是秦桧安插的亲信,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将领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他们既无法得到秦桧的真正信任,又失去了军中将士的敬重。
有些将领想要重操旧业从军,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指挥权。他们的军权被秦桧安插的亲信们瓜分殆尽。
更讽刺的是,当秦桧在绍兴二十七年死后,这些将领又面临新的困境。新上台的大臣们开始清算秦桧的党羽。
那些曾经投靠秦桧的将领,成为清算的对象。他们中有的被革职,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抄家。
即便有人想要为自己辩解,说是被秦桧胁迫,但新朝廷并不接受这种说法。在新朝廷看来,这些人都是秦桧的同谋。
到了孝宗时期,朝廷为岳飞平反。这些将领的名字都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贪生怕死、背信弃义的骂名。
这段历史给后人最大的启示是:背叛忠义的人,最终不会有好下场。秦桧虽然给了这些将领一时的富贵,但却断送了他们的清名,也葬送了他们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