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死!就算完全放开北京户口,一般人也不敢让孩子来北京上学
昨天下午,我刚批完高二年级的一摞模拟试卷,手机一亮,是老家表弟的消息:“张老师,北京户口真那么值钱?听说有人愿意花几十万买?”我笑了笑,手指悬在屏幕上方,不知从何答起。
说实话,北京的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表面上大家都在争户口,其实争的是教育资源这块蛋糕。
我在北京教了十七年书,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教育竞争的白热化。
如果明天政策突然宣布: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获得北京户口!
你猜会发生什么?
不会轰动,不会欢呼,而是更多的恐慌。
因为问题从来不仅仅是户口。
记得前年我班里有个叫小雨的孩子,父母都是清华博士,家里对她的期望可想而知。入学第一周,这孩子就在厕所偷偷哭,被我撞见。“老师...我是不是太笨了?”她抽泣着说,“我昨天奥数班的题只做对了一半...”
她才13岁啊。
北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无形中被编入了一个看不见的竞争系统。
英语、钢琴、编程、奥数、围棋...五年级的孩子周末能有七八个培训班。
我曾经家访过一个住在海淀区的学生,他的书桌上贴满了各种时间表,精确到半小时。
连上厕所都是计划好的时间。
北京的教育之所以恐怖,不是因为体制有多严苛,而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太多精英家庭,他们把自己的焦虑和期望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
有人说北京的教育资源多好啊,确实,这里有最顶尖的师资、最丰富的课程、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但别忘了,这些资源是有限的,竞争是无限的。就算你拿到了北京户口,你能确保孩子能跟得上这样的节奏吗?
我校去年高考,重点率98.7%,一本率89.5%。看起来很美好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熬夜的夜晚,是孩子们渐渐消失的笑容。
说个残酷的现实吧:北京最卷的不是北京本地人,而是那些新北京人。他们是从全国各地考上清北复交的天之骄子,他们深知竞争的残酷,所以更加用力地逼自己,也逼自己的孩子。
你或许不相信,我见过小学生因为期中考试退步两名而彻夜难眠的;见过初中生为了多一分而去申请重评,最后红着眼眶走出办公室的;也见过高中生因为模拟考没考好,直接在厕所割腕的。
我们老师私下里常开玩笑:“北京的空气里除了PM2.5,还有看不见的'焦虑因子'。”
坦白说,我自己的孩子,我都不一定敢让他在北京读书。有时候我会想,如果能让他在一个节奏慢一点的城市,多看看蓝天,多打打球,或许更幸福吧?
也有另一面。北京的教育确实能给孩子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机会。我的学生中,有不少因为在这里受教育,接触到了前沿的科技、艺术和思想,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
但问题是,这样的机会之门,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敲开的。
教育从来就不该是一场零和游戏,可在北京,它几乎变成了一场残酷的角斗。
如果你问我北京户口值不值钱?我会说:值,但不仅仅是因为教育。而如果你问我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北京上学?我会反问:你准备好让孩子进入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了吗?
北京的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给予你机会的也可能带走童年的纯真和成长的乐趣。
教育本该是点亮生命的灯,而不是熄灭它的水。
这些年,我常在想,我们到底在为孩子争取什么?是更好的未来,还是被剥夺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