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
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平凡日子里,一位满面疤痕的退伍老兵井玉琢在油坊购油时意外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赫然印有他的名字。这个发现唤起了他战火纷飞的过去,使他再次被推到了公众的视线中。井玉琢的一生是对坚韧不拔的真实见证。他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是否还能坚持信念,像他一样用勤奋和努力改变命运,支持和关爱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井玉琢,1918年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那时他的家乡正被贫困与困顿笼罩。自幼生活艰苦,井玉琢九岁时,便开始随家人外出乞讨。面对严峻的生活条件,他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学会了坚韧与耐心。他的童年充满了劳作与奔波: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给地主家放猪和牛,16岁起便开始肩扛重担,为地主干活赚取微薄的报酬。
随着时间的推移,井玉琢和家人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决定迁往资源更丰富的七台河地区。这个转变虽然带来了新的机会,但生活的艰辛并未因此减少。1948年中国共产党号召民众加入新成立的人民解放军,井玉琢在这一年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他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党员。
1950年井玉琢响应国家的召唤,投身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的连队被部署到松骨峰一带,承担阻击美军的艰巨任务。这场战斗异常激烈,美军凭借飞机、大炮、坦克等先进武器,不断向志愿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井玉琢和战友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战术,将敌人的数次进攻一一击退。战斗中,敌人的火力覆盖了整片阵地,志愿军指战员几乎全部牺牲,但阵地始终未曾失守。井玉琢所在的连队因此荣立集体特等功,并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攻守兼备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松骨峰战役后,井玉琢身负重伤,被紧急送往战地医院抢救。他的身体严重烧伤,多处留下永久性的伤疤,手部功能也受到严重损害。他始终坚守一名革命军人的信念,经过两年的艰难治疗,终于恢复基本生活能力。1952年春政府按照政策,将他安排到荣军学校接受终身供养。这是当时国家对战斗英雄的特殊关怀,目的是让像井玉琢这样为国流血的战士有一个安稳的晚年生活。
井玉琢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他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回乡务农。他认为,国家刚刚摆脱战乱,百废待兴,资源有限,他不能继续依赖政府的供养,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学校领导被他的请求震动了,担忧他的身体状况,试图挽留他:“你的身体伤成这样,怎么干农活呢?国家的安排是为你好的。”井玉琢却态度坚决:“只要我还能动,就不能靠国家养活。我是一名革命军人,不能坐享其成,应该继续为国家建设尽一份力。
为了表明决心,他亲手写了一份决心书。这份书信虽然字迹歪斜,但每一个字都饱含坚定的信念:“我,井玉琢是一名革命军人,决不向困难低头,决不给政府添麻烦。我要回农村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并在生产中争当模范,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1952年井玉琢默默回到七台河的家乡,没有惊动任何人,更没有提及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他隐瞒了自己曾立下的赫赫战功,甚至连至亲的家人也不知晓他在抗美援朝中的卓越表现。他的选择是悄然归于平凡,让英雄的光辉隐藏在朴素的农民生活中。
在乡亲们眼中,井玉琢只是村里一个勤劳的农民。他肤色黝黑,双手粗糙,满是岁月和劳作留下的老茧。无论是挑水、插秧,还是耕地、收割稻谷,他总是干劲十足,从不喊累。邻居们常笑着感叹:“这老井,真是个不知疲倦的人。
几十年来,井玉琢从未在村里提起过他的战场经历,更未谈及松骨峰的战斗英雄称号。在村人眼中,他始终是那个任劳任怨、不多言语的普通农民。时间久了,他的沉默和踏实反而让人更加敬重。每到农忙季节,他总是最早出现在田里,和大伙一起挑水浇田、插秧播种,秋收时也从不落后。他干起活来拼劲十足,就像当年在战场上奋力冲锋的样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执着早已融入骨血。
上世纪70年代,农村机械化生产逐渐普及。井玉琢看到新型农业机械的到来,主动申请学习操作技能。他很快掌握了拖拉机的使用,成为村里最受欢迎的拖拉机手。开着轰鸣的拖拉机,他穿梭在田间地头,一年四季不停劳作。农忙时,他常常天不亮就开着拖拉机下地,晚上天黑了还在干,任凭寒冬酷暑,也挡不住他的勤奋。
村里要修路,井玉琢总是第一个报名;水渠需要疏通,他带头扛起工具,挽着裤腿下到渠里干活。他的这种行动力和无私精神让乡亲们感动,村民一致推举他为生产小组长。面对这样的荣誉,他却婉言谢绝。他常说:“我就是个干活的,带头不带头不重要,把活干好了才是真本事。
生活中的井玉琢更是简朴到令人佩服。家里的东西坏了,他从不随意丢弃,总是自己修修补补再用。无论是裂了缝的锄头,还是破旧的簸箕,都在他的手里“焕发新生”。他对生活的节俭还体现在一饭一粟上,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他都会仔细拾起吃掉。他曾对家里的孩子们说:“一粒粮食来得不容易,不能浪费。
几十年间井玉琢九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每次表彰大会上,他总是站在角落,默默看着其他人上台领奖。他觉得这些荣誉并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大伙儿的共同努力。有一次,村支书忍不住和他聊天,试探着问:“老井啊,你当年在部队干过啥惊天动地的事?”井玉琢只是笑了笑,摇摇头回答:“都过去了,现在就是个种地的,干好咱的农活就行了。
1971年在黑龙江的一个新开发的煤矿工作的退伍军人石永全那天刚好出门去换些豆油,偶然的一刻,他注意到了豆油店老板的名字——井玉琢。这个名字如同电闪雷鸣,瞬间唤醒了石永全深埋心底的记忆。这个名字与他曾经服役的部队有着不解之缘。心中的激动驱使他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意外发现。
石永全的报告在部队内部引发了巨大的波澜。部队的领导层对此消息异常重视,隔日清晨,刘海清军长急匆匆带领几名随行人员,直奔井玉琢所在的村庄。他们的到来,无疑在平静的乡村生活中掀起了波澜。
在村中的小油坊里,刘海清看到了井玉琢正忙碌着。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他快步走上前,情不自禁地紧握着井玉琢的手:“井玉琢,真的是你吗?”井玉琢被这突如其来的访问弄得稍显困惑,但还是肯定地点了点头回应:“是的,我是井玉琢。”刘海清的眼眶顿时湿润了,声音带着颤抖:“我们都以为你已经牺牲了,多年来一直无法找到你的下落。
井玉琢面对眼前这位昔日的战友,沉默了片刻,语气低沉而沉重:“我只是个普通人,能活着回来全靠运气。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兄弟们。
在1990年的温暖九月,井玉琢受邀来到北京,与著名作家魏巍进行了一次深情的会面。魏巍对井玉琢的简朴生活和英雄往事深感敬佩,他面对这位普通而伟大的老兵,不禁赞叹道:“你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同年12月28日一篇名为《俺是党里的人》的长篇通讯在《解放军报》的头版显要位置发布。文章详细描述了井玉琢的战斗生涯和平凡生活。
井玉琢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他在1996年8月安详辞世,享年78岁。他的去世让那些了解他的人深感悲痛,但他留给世界的,是一种坚持和勇气的象征。诗人对他的评价“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了他生命的最佳写照。
井玉琢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依然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各类文献和回忆录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生前所做的一切,都证明了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是如何通过不平凡的行为塑造成永恒的影响。
让我们像所有和他一样生活在普通岗位上却做出非凡贡献的英雄们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