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姑娘”孙龙珍:牺牲时身怀六甲,牺牲后44万亩争议区归属中国

小博大史儿 2025-01-16 15:42:26

孙龙珍出生在温和的江南,她的家乡江苏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那时的她,常常把黑亮的长发编成整齐的辫子,垂在两肩,看上去温婉内敛,话语不多,似乎总是沉静于自己的世界。这位外表柔弱的姑娘,却蕴藏着钢铁般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

年仅19岁的她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决心去西北支援边疆建设。她毫不犹豫地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旅程。在那片饱受风沙侵袭的荒原上,孙龙珍的坚韧与勇气迎风而立。她没有退缩因为她深知自己的使命——为祖国的边疆保驾护航。

进入兵工团后,她的工作异常繁重且艰苦。硝炉的炙热,矿石的重压,常常让她汗如雨下,满身灰尘。即便如此年轻的孙龙珍依然从不抱怨,始终积极主动,争先恐后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她毫不在乎自己是个女孩子,更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只一心想着如何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她是工作中的积极分子,是同事们的榜样,大家都称她为“铁姑娘”。

1962年随着边疆形势的日益严峻,孙龙珍再次毫不犹豫地报名前往三代工作队。这支队伍的任务是代耕、代牧、代管,而这些工作对于来自江南的孙龙珍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她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就投入到了这项任务中。无论是长时间的日晒雨淋,还是面对严寒刺骨的冬季,她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怨言。无论是爬山越岭,还是涉水趟河,孙龙珍都毫无怨懑,从未有过一次动摇。

尽管天气条件严苛,沙尘暴不断,孙龙珍依旧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坚守在岗位上。每当牧场的羊群或牛群需要照料时,她都默默地守护在一旁,不管日头是否正烈,风沙是否吞噬了视线。即便鞋底磨破,双脚被尖锐的岩石划伤,她也从不喊痛,擦干汗水,继续前行。

她还始终将别人家园的财产看得比自己更重。曾有一次,她在巡视牧场时,看到一位牧民的羊群遭遇盗贼,立刻挺身而出,与盗贼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最终她成功保护了羊群,但那时她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然而她从未将自己的辛劳放在心上。她的眼中,只有牧民的财产,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希望,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即便艰难的工作条件让人疲惫不堪,孙龙珍却从未懈怠。她不畏艰难险阻,无论如何都要将责任完成。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岁月流转,孙龙珍与丈夫于志林在西北的艰苦岁月中,度过了无数个风沙漫天的日子。夫妻俩虽历经苦难,却依然怀抱着对未来的希望。当成片耕地连成一片,牛羊在广袤的草原上自由奔跑,当地的经济逐渐改善,夫妻俩心中充满了满足与自豪。此时孙龙珍已经育有两个孩子,她与丈夫也开始憧憬着将来,当局势稳定,或许就可以回到家乡,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

命运总是充满了无法预料的转折。1969年6月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一切。

回顾那一年的3月,中苏珍宝岛战役爆发,我军奋力反击,成功打退了苏联的挑衅。苏联并未就此罢手,反而在中国边境不断增兵,并公开威胁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这一系列动荡的局势让当地人民的生活不安定,尤其是在西北的边疆地区,民众的忧虑与不安日渐加剧。

6月10日晚正值一片风声鹤唳的时刻,几名苏军越过了边境,悄然逼近了牧工张成山。他正在带着羊群回家的路上,看到苏军的逼近,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留了下来,打算与敌人对峙。

正在附近放牧的孙龙珍听到了张成山的求救声。此时她和同伴们并没有立刻暴露自己的位置。面对突如其来的局势,她完全可以选择置身事外,毕竟敌人手握武器,而她自己正怀有身孕,身处危险的境地。孙龙珍并没有这样做。作为一名曾经誓言捍卫边疆的战士,她本能地知道,她不能袖手旁观,不能让国家的财产落入敌人之手,不能让这片属于中国的土地被侵犯。她毅然决然地冲向了求救的地方,尽管她的身体已经不再如往常那样灵活。

不久后当地的生产队为孙龙珍举行了追悼会。于志林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无法理解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长时间的辛劳与期望未来的平静生活,突然被无情的命运击碎。失去了妻子,他独自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带着他们回到了家乡,开始了新的生活。

孙龙珍的英勇与奉献并没有因她的离世而被遗忘。为了表彰她在保家卫国、捍卫国家主权方面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组织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员——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当地政府也在巴尔鲁克山脚下为她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以便世世代代的人民铭记她的英勇事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纪念这位英勇的女烈士,纪念她用生命捍卫家园的精神。

孙龙珍的墓碑矗立在距离边境线仅数百米的巴尔鲁克山脚下。这片荒凉的山丘上,哨所的存在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孤立无援。四周光秃秃的,连一棵树也没有,只有那风沙呼啸的声音在大地上回荡。驻守在这里的战士们,每天的饮水都需要从十里外的河流中背回来,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孙龙珍的事迹和她那不畏艰难、捍卫祖国的精神,始终是这里士兵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1978年驻守哨所的战士程福胜探亲归来,他将哨所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和孙龙珍的英雄事迹一一告诉了母亲。程福胜的母亲听后,眼中噙满了泪水。她心疼儿子身处的艰难环境,也为孙龙珍的英勇精神深感敬佩。她决定做一些事情,以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对这些战士们的敬意和支持。在儿子启程回哨所时,她亲手栽培了二十棵小白杨树苗,交给儿子,让他将这些树苗栽种在哨所周围,陪伴着这些坚守在边疆的战士们,守护祖国的西大门。

程福胜带着母亲的心意回到哨所后,战士们纷纷投入到种植树苗的工作中。尽管条件艰苦,大家依然不畏辛劳,齐心协力将这些树苗栽种在哨所的院落里。为了给小树苗浇水,战士们将水背到哨所,每次都要走上十几公里的路程。有时,他们甚至在日常的生活中节省每一滴水,洗衣服不用洗衣粉,洗脸不再使用香皂,节约每一分资源,尽最大努力保护这些生命。

边疆的干旱气候使得情况变得异常艰难。两个多月过去了,二十棵白杨树苗中,除了那棵最靠近哨所的小树,其他的都因缺水而枯死了。那棵存活的小白杨,顽强地在困境中生长,逐渐挺拔了起来,枝叶也日渐繁茂。它成了战士们心中的一份慰藉和力量象征——这棵树如同他们在这片荒凉之地的坚守,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1983年著名诗人兼作词家梁上泉在新疆边防采风时,偶然听到了“白杨树”背后的故事。他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梁上泉以此为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小白杨》,阎维文在1984年演唱时,这首歌迅速风靡全国。歌曲将孙龙珍的事迹传唱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边疆的故事,也让塔斯提边防哨所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圣地。许多人开始慕名而来,参观那片因小白杨树而出名的哨所。

如今哨所旁的小白杨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了这片土地上坚韧不拔的象征。树旁还刻着一排醒目的大字:“发扬小白杨精神,守好祖国西大门。”这些字句提醒着后来的战士们要继续坚守这片神圣的边疆,也铭刻着孙龙珍那份为国捐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孙龙珍的家人也从未忘记她的伟大贡献。她牺牲后,丈夫于志林带着两个女儿一直留在这片贫瘠的西部山区。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女儿长大后分别在新疆额敏和伊犁定居,成为了当地的建设者,延续着母亲的精神和遗志。值得一提的是,于志林,虽然失去了妻子,但他依旧坚守在巴尔鲁克山,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他深知妻子最牵挂的便是这片疆土,而他宁愿守在这里,陪伴孙龙珍,即使孤独和岁月的流逝都已让他步入暮年。

尽管两个女儿曾多次劝他跟随她们一起生活,但于志林始终坚持留在这里。他说,自己要陪伴妻子,他知道孙龙珍一定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守护这片土地。这份深情厚意令人动容,也让人感叹岁月的力量与爱情的坚韧。于志林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士兵,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对妻子的深情,始终未曾改变。

来源:《戍边英烈孙龙珍的故事》-新华网

0 阅读:14
小博大史儿

小博大史儿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