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长安区一位家长在网上曝料,孩子在长安区某小学入学时遭遇重重障碍,后在中间人介绍下,往区慈善会捐款几万元后,才获得入学资格,拿到入学通知书,事后,家长在网上查不到自己的捐款信息,也没有收到相关的捐款证书,家长求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椒点视频报道了这件事。11月15日,记者联系教育局,得到的回应是,此事需要向区慈善会咨询,因为收捐赠的主体不是教育局。而慈善会则回应,此事要问教育局,新黄河报道了慈善会相关负责人回应,家长捐款账号确属慈善会,“是我们教育慈善基金账户,为什么要捐款我们不清楚。“当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情况将实时公开。(源自椒点视频等媒体)
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在评论区,不同地区的网友描述了类似经历,猜测,此事大概率是变相收取“择校费”,因为这种情况,在不少地区发生过。网友很气愤,认为,这样做,扰乱了招生秩序,导致有钱就可以上好的小学,没钱的家庭就只能按照划片招生来,导致教育产生了不公平。
笔者是教育人,了解近年来学校的一些事情,就此谈三点看法吧。
其一,这名家长送孩子读书是不是真的很困难?
这几年,随着对教育的大幅度投入,像西安这样的大城市,学生入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入学难,难在家长想给孩子择校。
据知情网友爆料,家长提到的长安区某校,那是该区办学实力很强的一所名校。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当地也采取了多种形式,尽量做到了区域学校办学质量相对均衡。但是,在家长看来,名校就是名校,当地将再好的师资运给其他学校,改善区域所有学校的办学环境,家长还是只认“名校”。
于是,家长就求人想方设法获得该校的入学资格,而这位家长的要求,对该校所服务的片区居民子弟来说,是不公平的,挤占了他们的教育资源。故此,各地教育局都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家长的要求与政策不相符,当然难了。
其二,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学校是收“择校费”吗?
学校在完成本片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任务后,如果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可以有适当的放松年龄限制继续招收本片区学生,直至招满为止,这是学校招生常规的做法。
家长通过交慈善捐款的方式让孩子能获得入学资格,成功报名就读,这就是非常规做法。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做法肯定不合规,但是,捐赠的钱不会进学校领导的荷包,至于事后进了哪个单位的账户,需要调查组查清楚,这点很重要。如果是进入学校账户,就有学校私自行为的可能性,如果不是,调查组可以有个准确的结论。
故此,慈善捐款在这里可以定性为“择校费”。
其三,联合调查组会如何处理?这位家长的孩子还会在某小学读书吗?
如果家长所反映的情况属实,调查组会根据是学校私自行为,还是部门行为作出相关处理,相关人员都会受到处罚,相关资金则是能退的退,退不了的转入财政专户。
需要说明的是,这位家长在此次事件之后,不会受益。因为其孩子不是按照合规的程序获得入学资格,大概率会转入其房产所在地小学就读。而且,孩子会因为这件事而受教育环境受到影响,毕竟,此事全网都知道,转入学校的老师也会知道。
总之,此事是家长不守规则开始,到学校不守规则爆发,教训非常深刻。未来,希望家长理解认同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政策”,不要希望抢夺其他片区的优质资源;希望各所学校严格执行招生政策,不要违规招生;希望社会支持教育均衡政策,真正一起来维护教育公平。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