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7-08 09:36:2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两个大局”,围绕新时代党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从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球化的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蕴的价值理念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治理智慧与时代担当。

解决世界民族问题需要中国智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着各民族情感的中国话语表达,是处理国内各民族差异性和共同性的正确方法。其内含的“和合”思维,为世界民族问题的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中华文化历来主张天下大同,重视“和合”。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乐莫大焉”,都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为最高准则。“和”的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主张宽容的博大胸怀,强调君子应该以大地般宽广深厚的胸襟去包容天地万物。这种“和合”思维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表现在思想文化上,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表现在对外关系上,是“协和万邦,和睦相处”;表现在政治文化上,是“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文明自主发展进步实践中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共同遵循与价值共识。

当今世界,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世界范围内的民族问题也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过去民族国家传统的民族斗争、民族压迫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披上了新的外衣,西方国家固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零和博弈等冷战思维,通过经济制裁、政治打压、文化渗透等手段,企图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念推向全球,把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感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妄图决定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甚至为了本国本阶级的私利,挑起民族冲突与战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相悖。

历史在开放中得到发展,民族在融合中才能共存。历史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对立或分裂都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良策,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共同发展,彼此尊重才能相向而行,求同存异才能合作共赢。世界是一个地球村,是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世界各国各民族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应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凝聚起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坚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努力把世界各国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我国各个民族“各美其美”基础之上的“美美与共”,并不产生对外的排他性,其本身彰显了极大的包容性和建设性,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同时在世界上也树立了和平共处、永不称霸的理念。中国各个民族间存在差异是客观的、正常的,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决定的,但对共性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体现出中国处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问题的鲜明文化思维,对多样性的文化作出了积极有效的阐释和解答,也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的使命与担当。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治理好本国的民族事务,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巨大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存在着地域、民族等视角上的不同差异,但从宏观来看,两者有着相同的价值旨归,目标都是要树立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让分散各异的民族走向团结与凝聚,进而达到互利共赢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旨在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凝聚力,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应也不能脱离世界而“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过得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内含着处理世界各国关系、世界民族问题的善治理念,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促进中国各个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创美好未来。这就能够产生引领示范效应,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不断取得实效,不仅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累经验,而且能够深化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与共识。

践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在民族领域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中国的当代发展和逻辑延续,为实现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践行了中国使命。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以往存在的共同体都是以一部分人排斥另一部分人为基础,一部分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的。无论是氏族“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还是资本、货币等“抽象的共同体”,抑或是阶级、国家等“虚幻的共同体”最终都要走向消亡,进而取代它们的将是“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二者的价值意涵、目标指向高度契合。“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自由人的联合体”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时,并不否认人的个性。相反,它以个性自由、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着眼于整体的一致性而且重视个体的差别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要消除民族差别,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各个民族凝聚起来,共同为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奋斗,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的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具体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对于民族问题的立场不仅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同时广泛关注到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在国内坚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的承诺,而且在国际上积极倡导“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价值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天下情怀,折射出世界各个民族渴望富足安康、公平正义的人心所向,契合了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全人类解放的目标,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和使命。

考察21世纪的民族关系,冲突、摩擦与融合并存,实现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的国际和谐交往迫切需要代表着人类发展方向的创新性理念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种共生、共存、共享、共荣的价值理念浸润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底蕴,彰显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也必将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系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8日第2928期

作者:李佳林

0 阅读:16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