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十大副总,他们都是谁

爱吃凉历史 2025-01-25 04:58:37

新中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国家的行政权力由下至乡镇,上到国务院的各级地方和中央政府掌握,负责日常政务大事。

这其中,总理作为国务院的领导人,需要统筹,管理,谋划全国的行政,经济民生大事,是非常重要的岗位,非经验丰富,能力出众者不能担任。

正因为其岗位职责重要,国务院总理同时也在党内拥有较高的排名,通常在党内中央常务委员会前五的序列之内,甚至是排名第二。

1949年到1976年的27年时间里,中国最高行政机关经历了1届政务院和4届国务院,大部分时间都由周恩来出任总理。

当然,周恩来总理也不可能一个人把国务院这么多工作都事事打理完,他身边也需要有一些助手协助他工作。这些助手中,以诸位副总理的职权最高。

通常来说,国务院总理可以提名其他人担任副总理,1993年以前副总理的数量没有限制(现在规定4名)。

这些副总理分管各类领域事务,又以第一副总理最为重要,可以负责总理外出,请假期间的代理工作。副总理本身也是国务委员,对国家决策的影响也很重要。

而周总理当总理的二十多年里,有这么十位表现尤为突出的总理,对新中国的国计民生,国家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1,政务院和第一届时期

新中国一开始没有国务院,1949年到1954年9月期间由政务院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政务院总理就是周恩来。这一届产生的5位副总理分别是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和后来补任的邓小平。

这些人中,董必武的主要贡献其实在于后来的法制工作建设,对行政领域影响较小。郭沫若,黄炎培则是学者型的领导,在具体行政事务上影响其实也比较有限。至于邓小平和陈云,他们的主要贡献其实还在后面。

1954年9月,第一届国务院产生,产生了陈云,林彪,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先念,李富春等10位副总理,后来聂荣臻和薄一波也补任为副总理。

这两个时期,陈云实际上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副总理。

陈云在战争年代就是优秀的政工干部,他当副总理后,管过财政,干过重工业,是中央财政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人,撑起了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国内大城市物资供给和军需供给,公私企业关系方面方复杂问题。没有在这一时期出现不好的大事。

后来,他又负责,参与了苏联撤军旅顺,引入苏联援助项目,治理淮河,引入橡胶产业,西北油田开发等诸多事宜。一度因此累成了病去休养。

二届以后国务院履职期间,陈云又是公私合营,农业合作社扩大的主要推动者,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推手之一。而当60年代初期浮夸风,大干风盛行的时候,他也是少数察觉到情况不对,要遏制这种风气的领导人之一。

他在1962年提出了要把农业增产,解决吃穿问题,保证市场供应,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可见其对经济民生的重视。

可以说,1966年以前中国经济领域的头号管理人就是陈云。

后来,陈云又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为疾病等原因,长期在南方各省辗转。1971年,他还不顾自身状况,向中央提议要学习西方政治经贸制度中的可取之处,和他们交流合作,两年后,他又率先提议中国应该建立汇黄金储备系统。1978年以后,他依然活跃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为推行改革开放,干部年轻化的事务上做出贡献。

2,二届到四届时期

1959年新一届国务院又产生了16位副总理。第一届国务院的大部分成员都留任,此外还产生了谭震林,罗瑞卿,陆定一这些“新人”。

这其中,李富春,邓子恢,陈毅这一时期的表现非常亮眼。

李富春当副总理期间,是陈云所在财委会的副手,也干过重工业部门,可以说陈云干过的很多活儿他也干过。尤其是当副总理的同时兼任国家计委主任,对中国每年的经济计划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958年后恢复国民经济的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方针蓝图他也是主要奠基人之一。而且,60年代初那一次经济恢复期,也是他带头提出了八字方针,结束了浮夸,大干的时期。

邓子恢是新中国前三十年探索时期杰出的农业专家,性格刚强,坚持底线。当时的主流舆论是支持农业集体化,邓子恢却看到了集体化的弊端和带来的问题。

他担任副总理时分管农业,林业,水电事务,他主张不要扩农村大集体,认为保障农业合作社最主要的因素是应该让90%的农民有增收才行。

1961年,他亲自下乡调查,回来后更加坚定了要推行包产到户的决心。可以说,他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后来他的这一理想,也在70年代后期得以实现。他的个人生涯也在1981年受到了党组织的高度赞扬。

陈毅当副总理时负责主管政法,文化,科学院等方面工作。他尊重知识分子和文化届人士,在1962年广州会议讲话时脱帽致礼,主张对文化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待要见他的群众,他也从不阻拦,不讲排场。

在经济上,陈毅还主张因地制宜,考虑实情,不要在农村盲目快速扩张大集体单位。只可惜,陈毅在1972年便因为肠癌去世了。

1965年到1975年1月是第三届国务院,这一届依旧是16名副总理,还出现了柯庆施,谢富治,陶铸等一些新人上任。

这些人中,陆定一,聂荣臻的表现很突出。

陆定一当副总理期间,和前辈陈毅一样负责文化领域。他和陈毅一样尊重知识,重视文化教育,还兼职文化部部长,反对把知识分子看作是阶级竞争对手。

陆定一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写着两句遗言:“要让孩子上学,要让人民讲话”。

聂荣臻当副总理时,主要分管国防科委工作,处理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的研发。他也不负众望,顶住了内外各种压力,给科研团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最终使得中国突破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等一系列成就。

1965年以后,他主张维持军队秩序稳定,保持平稳。1978年以后又推动了军队精兵简政,对改善中日关系贡献很大,直至1992年去世。

1975年1月至1978年3月则是第四届国务院当政是时间。这一届产生了12位副总理,与前几届不同的是,这一届的副总理阵容明显更年轻化,很多人都是行政,经济经验更丰富的成员,还有不少像陈永贵,吴桂贤,孙健一样的一线工人,农民被提拔为副总理。

这里面,邓小平,谷牧,李先念的表现非常突出。

邓小平的作用自然不必多说,他多次出任副总理,在经济,军事等领域都能干的得心应手。60年代初恢复国民经济的时候,他提出《工业工作七十条》,对恢复工业生产的实用主义风气贡献很大,1974年到1976年期间,他又和周恩来总理一起在经济领域继续苦干,试图扭转经济形势。

1978年以后,他更是展开了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改革开放活动,并形成了第二代领导集体,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李先念在解放战争后期就已经转入政工领域,他担任副总理的同时,也是国务院财贸办公室主任,对城乡粮食统筹,供销社系统有很大的话语权。他在50年代支持恢复农村集市,允许商品流通,认为农民在完成统销之后可以贸易,城市里也应该允许私营商业存续。

在经济工作领域,他坚定陈云,周恩来的主张反对浮夸大干。60年代后期,李先念还拍板筹划了葛洲坝水利工程,以及从海外引进43亿美元机械设备,以及组建中国远洋商船队的决议。这些都对后来的中国国计民生影响很大。

1978年改革开放后,李先念又站在邓小平一边克服了各种困难,一度成为国家主席,后于1992年去世。

谷牧在改革开放前的经历和陈云类似,他虽然在第四届国务院时才成为副总理,但此前也深度参与了中国计划经济体系的构建。

改革开放后,他又出国考察,成为国内主张建设经济特区,全面经济改革,引进外资,建立完整进出口贸易体系的第一人。

总而言之,周总理执政国务院的二十多年里,副总理的阵容人才济济,很多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1,2018.7.18-学习时报-陈云与初心使命

2,2020.12.11-党史博览-邓小平与陈云:相辅相成促进改革开放成功起步

3,2022.12.29-党史博览-心系农民的邓子恢向毛泽东建言:农民留一点自留地,就有可能自己支配生活,不致生活来源都掌握在干部手里

0 阅读:1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