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太后芈月私通义渠王,掌权40年,秦昭王一代雄主为何坐视不管
世人皆知秦昭王是一代雄主,在位五十六载,东征西讨,为秦国开疆拓土,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君主,竟在其母宣太后芈月的淫威之下蛰伏四十年之久!更令人咋舌的是,其母不但与邻国义渠王私通,还在秦国甘泉宫中生下两子,可谓荒淫至极。一代明君秦昭王,为何能对此等荒唐事默默容忍?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无奈与隐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揭开这个困扰了两千多年的谜题。
一、秦国的特殊性
西周时期,一支名为嬴姓的部族,因为在渭水之滨为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姓嬴氏,赐号为秦。这便是秦国的起源。谁能想到,这个以养马起家的小部族,日后竟成就了一番帝业!
当时的秦国,地处陇西之地,远离中原腹地。东面是渭水滔滔,西边是茫茫戎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人自然也与中原诸国大不相同。
秦人不讲究繁文缛节,也不喜欢中原那一套"礼乐"教化。他们崇尚力量,重视实用。秦国的男子从小就要学习骑射,女子也要会织布补衣。即便是贵族子弟,也要和普通人一样,在田间劳作。
有一年,楚国使者来到秦国访问。一进秦都,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街上的男女都穿着短衣,方便干活;说话的语气也很粗犷,不像中原那样婉转含蓄。更让楚国使者瞠目的是,秦国的官员见了国君,居然不行跪拜之礼,只是躬身行礼就完事了!
这种"野蛮"的风俗,在中原各国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他们讥笑秦国是"戎狄之国",说秦人"礼义绝悖"。可秦人并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正是这种独特的民风,造就了秦国特立独行的政治文化。
在秦国,太后参与朝政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早在秦穆公时期,他的夫人就常常为他出谋划策。到了秦惠文王时代,宠妃夏姬更是掌握了大权。而著名的吕不韦,就是靠着讨好秦国的太后,才有机会成为秦国的相国。
这种政治传统,与中原诸国"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大相径庭。在中原各国,后宫干政往往被视为祸国殃民的根源。可在秦国,这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宣太后芈月才能够顺理成章地执掌大权。她虽然是楚国人,但秦楚两国的文化本就相近。芈月深谙秦国的政治规则,懂得如何在这个崇尚实力的国度里站稳脚跟。
公元前265年,一位中原来的使者在给本国的密信中写道:"秦国举国上下,无人不知有太后,却少有人知有国君。"这句话虽有夸张之处,却也道出了当时秦国的真实写照。
二、芈月掌权之路
秦武王驾崩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咸阳城都笼罩在一片惊愕之中。这位年轻的君主刚刚即位不到一年,竟在一场狩猎中意外身亡!更让人议论纷纷的是,当时年仅十三岁的秦昭王还在燕国做人质,秦国一时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话说这秦武王在位期间,曾有一件趣事。他特别喜欢斗鸡,一次在观看斗鸡时,见一只大公鸡威风凛凛,便问左右:"这鸡是谁家的?"旁边的人答道:"是芈月夫人家的。"秦武王当即笑道:"难怪如此神气!"
谁曾想,正是这位被秦武王打趣的芈月,在秦武王驾崩后,成了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她原本是楚国的公主,因联姻嫁到秦国。在秦国,她生下了后来的秦昭王。
当时的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立武王的儿子为王,另一派则支持从燕国召回秦昭王。就在朝廷争执不下之时,芈月和她的两个弟弟魏冉、向戎出手了。
这对兄弟俩可不是等闲之辈。魏冉为人精明强干,向戎则深谙权术之道。在他们的运作下,朝中的大臣们纷纷倒向了支持秦昭王的一派。
不过,要从燕国把秦昭王接回来,还需要赵国和燕国的支持。芈月派人送去重金,说服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随即出面斡旋,终于说服燕国放人。
秦昭王回到咸阳后,芈月立即以太后的身份主持朝政。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置了武王的后妃和她的儿子。随后,她任命两个弟弟担任重要职务,又扶持两个儿子公子芾和公子悝掌握军权。就这样,"四贵"集团形成了。
此时的秦国朝堂上,每天都会上演着一幕奇特的景象:群臣上朝,不是先觐见年轻的秦王,而是要先到太后宫中请示。这在中原各国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芈月的权力究竟有多大?据说有一次,她想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朝中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说国库空虚。芈月听后,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既然诸位大臣都这么有钱,那就由诸位出资修建吧。"结果,这座宫殿很快就建好了。
更令人称奇的是,芈月不但掌握了朝政大权,还亲自过问军事。在她的主导下,秦国开始了对东方各国的扩张。每当大军出征,她都会亲自到军营慰问将士,赏赐钱财。将士们都说:"有太后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
就这样,这位来自楚国的公主,成了秦国历史上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开创了一个太后专权的先例。在她的统治下,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强,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甘泉宫的秘密往事
说起甘泉宫,那可是秦国最奢华的行宫之一。这座宫殿建在陇山脚下,四周泉水环绕,风景秀丽。每到春夏之际,宫中的花香便随着泉水的清香飘散开来,引得过往的使者都啧啧称奇。
可谁能想到,就是在这座美轮美奂的宫殿里,竟然上演着一出惊天的秘密!
那是在秦昭王十五年的春天,宣太后下令重修甘泉宫,还特意在宫中开辟了一处名为"娱乐苑"的园子。当时朝中大臣们都觉得奇怪,这太后年已半百,怎么突然对修建园林这般上心?
没过多久,义渠王便常常出入甘泉宫。这义渠王是西部戎狄部落的首领,生得高大威猛。起初,大家都以为是来商议军国大事,可渐渐地,有人发现不对劲——义渠王每次来访,都是单独觐见太后,而且一待就是好几天。
更令人惊讶的是,宫中很快就传出消息:太后有了身孕!这一下可让满朝文武都傻了眼。一位年过五旬的太后,居然还能生育?
不到一年,太后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生下来就被秘密抚养在甘泉宫中,连名字都没有正式记载在史册上。没过多久,太后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这两个孩子在甘泉宫中长大,每日读书习武,倒也过得逍遥自在。义渠王时常来看望他们,带来不少西域的珍玩异宝。宫人们私下议论,说这两个孩子生得活泼可爱,举止之间颇有几分戎狄人的豪迈。
可是好景不长,转眼到了秦昭王三十五年,突然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那一年的秋天,宣太后派人召义渠王入宫,说是有要事相商。义渠王来到甘泉宫后,却被早已埋伏好的甲士当场格杀!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义渠王遇害的同一天,秦军突然出兵攻打义渠国。这一仗打得异常顺利,义渠国措手不及,很快就被灭国了。
至于那两个私生子,从此便在史书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说他们被秘密处死了,也有人说被送到了边远的地方。但最神秘的是,在义渠王被杀之后不久,宫中又多了一个叫魏丑夫的年轻男子。
这魏丑夫虽然相貌平平,却深得太后宠信。太后甚至曾经当众说过,要让魏丑夫做自己的殉葬品。这话一出,可把魏丑夫吓得不轻。还好有位叫庸芮的大臣出面劝阻,这才作罢。
从此以后,甘泉宫的秘密往事便成了一段难解的谜。直到今天,历史学家们还在争论:宣太后与义渠王的关系,到底是真情还是权谋?那两个私生子的结局又是如何?这些问题,或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了。
四、权力的博弈与隐忍
要说这秦昭王能够在母亲如此放纵的情况下保全性命,那可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一日,范雎就对秦昭王说了这样一番话:"大王,如今秦国朝野上下,竟无人知有国君,尽知有四贵和太后。"这话说得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当时秦国的真实情况。
话说秦昭王刚回到秦国时,正是弱冠之年。那时候,朝中大臣们看他的眼神都带着几分轻视。有一次,一位大臣当着他的面说:"我们应该先去请示太后。"秦昭王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这一点头,却暗藏玄机。秦昭王深知,自己当初能够从燕国回来继位,全靠母亲和两个舅舅的周旋。没有他们,自己连回到秦国的机会都没有。
更重要的是,当时朝中的重臣们几乎都是宣太后的亲信。军队掌握在两个同母弟弟公子芾和公子悝手中,朝政大权则由魏冉和向戎把持。这"四贵"可都不是好惹的主。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官员看不惯这种情况,私下对秦昭王说:"大王何不效仿先王,亲理朝政?"秦昭王立刻板起脸来,说道:"先王之事,不可妄议!"这位官员很快就被调到边远地区去了。
秦昭王的这番表现,在外人看来或许是懦弱,实则是高明之处。他深知,在母亲和四贵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就连秦昭王的婚事,也完全由宣太后做主。太后为他选了一位楚国公主,说是要加强秦楚两国的联系。秦昭王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这一举动让太后十分高兴。
更有意思的是,每当朝中大臣向秦昭王汇报军国大事时,他总是说:"此事还需请示母后。"时间一长,大臣们反倒觉得这位国君通情达理,对他的态度也渐渐改变了。
就这样,秦昭王在母亲的强权之下,过起了一种表面上看似清闲,实则步步惊心的生活。他只做些修书画、观花鸟这样的闲事,从不干预朝政。甚至连母亲与义渠王的荒唐事,他也视若无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四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秦昭王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静静地看着母亲和四贵们在朝堂上翻云覆雨。但实际上,他一直在暗中观察,等待时机。
这等待的功夫,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只要等得起,总会等到机会。果然,随着年月流逝,宣太后渐渐年迈,四贵的势力也开始衰退。这时候,秦昭王终于等到了他夺回大权的机会。
五、大权回归与历史评说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终于等到了那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一年,年迈的宣太后身体每况愈下,四贵的势力也渐渐衰退。
一个寻常的早朝上,秦昭王突然对众臣宣布:"朝中诸事,自今日起,皆由寡人亲自决断。"这句话一出,满朝震惊。可更让人意外的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
原来,此时的秦昭王已经布局多年。他暗中结交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范雎。这些人虽然官职不高,却都是能臣干吏,对秦昭王忠心耿耿。
秦昭王的第一道诏令,就是让四贵交出兵权。这四位权臣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竟无力反抗。他们或许也没想到,那个当年看似懦弱的年轻君主,居然能等到今天!
宣太后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意外。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时候到了。"随后,她就退居后宫,不再过问朝政。第二年,这位掌权四十年的太后便驾崩了。
夺回大权后的秦昭王,立即展现出惊人的才干。他重用范雎为相,改革内政,整顿军备。短短几年间,秦国的实力突飞猛进。
前方战场上,秦军连战连捷。魏国的河西之地被夺,韩国的上党郡被占,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楚国的汉中失守。诸侯国纷纷感叹:这个蛰伏四十年的秦王,竟是一位如此了得的雄主!
有趣的是,当秦昭王派人攻打义渠国的时候,特意选了一条与当年母亲诱杀义渠王不同的路线。似乎是在告诉世人:这一次,是堂堂正正的战争。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创下了战国时期在位最久的纪录。而他真正掌权的时间,却只有最后的十六年。但就是这短短的十六年,却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一位东方使节曾这样形容晚年的秦昭王:"其人沉静如水,却有雷霆万钧之势。"谁能想到,这位纵容母亲四十年的懦弱君主,最终会成为一代雄主?
后世史家评价此事时说:秦昭王这四十年的等待,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更保住了秦国的根基。如果他年轻时就与母亲争权,恐怕秦国就要陷入内乱,更遑论日后的统一大业?
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更迭的残酷,也揭示了帝王心术的深沉。秦昭王用四十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叫"忍"字,也证明了什么叫"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