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坚挥棒,列强齐瞪眼;中华崛起路,偏遇千重险。
2025年4月,美国国会以“发展中国家地位”为矛,再掀对华攻势;白宫紧急成立工作组,应对贸易战反噬。这一幕,恰似百年前列强围堵的现代翻版。为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如坐针毡?答案藏于历史的褶皱、利益的纠葛与文明的碰撞中。
战略焦虑:霸权护持下的“修昔底德陷阱”
美国对华敌意,根植于“霸权护持”的本能。自2010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便陷入“权力转移”的恐慌。哈佛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被华盛顿政客奉为圭臬——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2023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直接将中国定义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宣称未来十年是“决定性竞争期”。这种焦虑在行动中显露无遗:从特朗普时代的关税战、科技封锁,到拜登政府的“小院高墙”政策,美国试图以“全政府之力”遏制中国产业链升级,阻挠华为5G、长江存储芯片等核心技术突破。
更深层的恐惧,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不可控性”。西方曾断言“历史终结于自由民主”,但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连续4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2025年一季度GDP增速仍达5.4%,新能源车、光伏产业领跑全球。这种制度自信与文化韧性,动摇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优越感,正如同济学者所言:“中国崛起不是躺在孔子被窝里的复古,而是创新全球化的新模式”。
经济博弈:从“分蛋糕”到“砸锅碗”
发达国家对华敌意,本质是经济利益的结构性冲突。过去,中国以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换技术,与西方形成“互补共生”;如今,中国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直接冲击发达国家垄断地位。2023年,美国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污蔑中国新能源车、锂电池“倾销全球”,实为打压中国绿色产业优势。同年,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澳大利亚在铁矿石定价权上对中企百般刁难,皆暴露“只能我吃肉,不许你喝汤”的霸权逻辑。
更赤裸的算计,体现在规则话语权的争夺。美国屡次施压世贸组织(WTO),要求取消中国发展中国家待遇,试图剥夺关税优惠、技术转让等权益。2023年6月,美参议院外委会全票通过法案,强推中国“毕业”为发达国家,甚至将气候协议与发展中国家地位挂钩,逼中国承担超负荷减排责任。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行径,恰如《光明日报》所言:“捧杀中国,实为让其背包袱、扛责任”。
制度对立:文明叙事下的“认知战”
西方对华敌意,亦裹挟着文明优越论的傲慢。中国坚持“包容性崛起”,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却被曲解为“锐实力渗透”。美国政客将“一带一路”污名化为“债务陷阱”,将孔子学院诬为“文化间谍”,甚至炒作“中国威胁论”挑拨中国与非洲、拉美关系。这种“妖魔化叙事”,实为掩盖西方发展模式的困境——当中国以基建合作助老挝脱贫、以光伏项目帮哈萨克斯坦转型时,美国却忙于在乌克兰、中东“递刀拱火”。
制度差异更被刻意放大为意识形态对抗。美国将中国视为“威权资本主义”的挑战者,担忧其“非西方模式”的成功吸引发展中国家效仿。2025年中美贸易战升级至245%关税,表面是经济博弈,深层是制度自信的较量: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反制脱钩”,而美国通胀飙升、供应链断裂,暴露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之弊。
地缘围堵:从“亚太再平衡”到“印太战略”
地理上,中国周边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美国借“印太战略”拉拢日、印、澳组建“四边机制”,在南海、台海频打“台湾牌”“航行自由牌”,企图构筑“对华包围网”。其逻辑恰如古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中国与东盟年贸易额超万亿美元,RCEP落地深化区域一体化,动摇美国亚太霸权根基。
这种围堵亦延伸至国际治理体系。美国阻挠IMF份额改革、瘫痪WTO上诉机构,却指责中国“破坏多边秩序”。当中国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申请加入CPTPP时,美国又炮制“经济胁迫论”,威逼盟友对华“脱钩”。其双标做派,恰如网民讥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破局之道在“超越对抗”
面对发达国家敌意,中国需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定力化解围堵。经济上,深耕内需“超级市场”,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以内循环抵御外压1;外交上,坚持“发展中国家”身份认同,与全球南方共倡多极化;文化上,以“和而不同”超越“文明冲突”,用共赢实践拆解偏见高墙。
历史早已证明,遏制阻挡不了复兴的脚步。当美国忙于“筑墙”时,中国正以“修路”连接世界—雅万高铁飞驰、中欧班列轰鸣,恰似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