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味儿太浓?别怕,品牌来帮你

肖明超 2024-10-18 10:20:25

这届打工人真是班味儿缠身!地铁随地大小班不算,休假也是换个地方继续工作,去草原玩吧,看牛牛马马吃草奔跑,还要及时回复“1”“收到”,牛牛马马看了都要说一声:你可真牛马。

不管你多么开朗阳光,一旦开始上班,班味就散发出来了,挥之不去。于是打工人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去班味儿”行动,面对与“班味儿”死磕到底的职场人,品牌们代入“打工人设”,试图共鸣职场人,为“班奴”寻找有效去除“班味”的妙招,不少品牌也是因此频频出圈,那么这种新奇的营销方式究竟为何会成为新趋势呢?

01“班味儿”是什么味?

“班味”的热梗,出自小红书博主笔记《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这一词汇形象概括了当代打工人素面朝天、精神涣散、衣着宽松、眼中充满疲惫的常见生活状态。

它是早起犯困时,一杯冰美式的苦味;是遇到不讲理的甲方时,习惯性的“好的”味儿;是老板不涨薪水时,画的饼味儿;是项目出错时,同事甩的锅味儿;是就算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透出来的满满疲惫味儿。

(图源:小红书@工畜的命也是命)

自嘲「班味儿」重,是年轻人用来缓解压力和释放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当然了,虽然「班味儿」一词偏于贬义,但主要用于自我调侃,偶尔用在他人身上,也不代表对他人的歧视和不满,相反还带有疼惜和同情之意。随后,“去班味儿”成为打工人话题下一大热门分支,并延伸出了穿丑衣服上班表达反抗情绪、爆改工位寻求玄学援助、公园20分钟效应缓解精神内耗等多种治愈新潮流。

(图源:小红书推荐搜索 )

泛娱乐时代生活日益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90、00后为主力的年轻人逐渐成为市场的一大消费群体,也是各路品牌方争先恐后攻克的受众群体。00后重拳整顿职场,也逃不过赚点窝囊费的现实,作为都市隶人发疯是常态,打工人哪有不疯的硬撑罢了,被班味儿硬控的时间里,消费反而成为了内心情绪的出口,当年轻人紧急去班味时,生意就来了!

02去“班味儿”为何成为职场新风尚?

工位露营、爆改工装,去公园 gap 20 分钟,逃离城市反向旅游,从发疯文学到脆皮青年文学,年轻人为了短暂卸掉「班味」,使出了浑身解数。如今,“去班味儿”成为了一种新的职场风尚。那么,这种风尚的背后,到底蕴含着职场人怎样的群体心理呢?

表达内心愤怒与不满

对于许多职场人来说,“班味”不仅仅是一种疲惫的气质,更是他们内心愤怒和不满的表达。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对个人生活和自由受限的无奈,都让他们对“班味儿”产生了深深的厌倦。

《2024年新就业形态下中国新职业青年发展报告》表明,近七成的职业受访者日均工作时长达到6-10小时;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则显示,有37.7%的调查对象自我感觉存在工作倦怠。

但回归到现实生活,人们更多时候是“敢怒而不敢,更多的是“一怒之下,怒了一下”。所以娱乐式的、发表在社交媒体上衍生出的“发疯文学”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负面情绪的消解,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抗。

(图源:小红书@Cido)

调节负面情绪,寻求归属感

“去班味儿”的流行,还反映了现代职场人对于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渴望。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上班的惨状,希望在新的领域或社群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得到网友们的认同,或者找到比自己更惨的人,寻求一些心理安慰。

而且面对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和棘手的问题,原始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能有效调节个体的痛苦程度。但网络中自嘲的话语和表情包往往以一种暗讽、幽默的方式呈现,荒诞幽默的景观也削弱了真实问题的严肃性。

(图源:小红书)

追求个性与自由现代职场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性与自由的表达。他们不愿意被束缚在传统的职场规范中,更不愿意为了迎合所谓的“班味”而牺牲自己的个性和舒适度。因此,“去班味儿”成为了他们追求个性与自由的一种表现。线上换上清澈愚蠢、难以承担重任的笨蛋头像,力求让老板点开对话框就能知难而退;线下则主打随意乱穿、能出门就行,懒得为上班付出一丝一毫的心力。无一不在表达当代打工人对于传统职场规范的不满,与对自由的追求。

(图源:小红书)

03品牌如何利用“去班味儿”营销?

当“累丑”成为年轻人真实的状态,品牌该怎么捕捉这一社会情绪,与消费者展开有效沟通?

给足情绪价值,引发情感共振

通过文案、广告等形式,以幽默、自嘲或共鸣的方式展现上班族的“班味”日常,引发消费者强烈的情感共振,让消费者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宣泄口。这样的营销策略不仅仅是娱乐或消遣,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世界,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也促使他们在未来的消费决策中,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触动他们情感的品牌。

有句话说的好,不会玩梗的品牌,走不进年轻人的生活。

京东3C数码化身打工人嘴替,在地铁站打造打工人发疯专场,制作“发疯”工牌,但其实就是化用最近爆火的「00后的工牌有种淡淡的疯感」热梗,用姓氏谐音梗调侃工作日常,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同时也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品牌对他们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关注,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图源:微博)

“去班味”场景化打造结合消费者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清晰地展示产品的价值和优势,将产品与人连接起来,增强消费者的优入感,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看到产品如何在实际中帮助他们“去班味儿”,从而引发对场景中产品的信任度和好感度,为枯燥的生活添加一段乐趣。今年七夕,天猫在香氛类赛道的“整活儿”,携手品牌共同打造“天猫遛香去班味企划”。香薰自带疗愈属性,将香氛产品定位为情绪调节的媒介,为消费者提供了在不同场景下使用香氛去除班味儿的方法,如“蹦迪圣体香”“局部有氧香”“随地chill香”“自在放空香”,涵盖了不同消费人群的下班场景画像。这种场景化的打造不仅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增强了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

(图源:微博)

提供“去班味”具象体验通过线下的去班味儿互动体验活动,消费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了解产品和品牌。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方式,能够让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更加深刻和全面。阿道夫在今年的国庆小长假,携手“最懂大学生、最懂年轻人”的热门景区——武功山景区,共同打造了“探索天然香去班味儿”活动。用贴近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开启年轻营销新玩法。精美陈列、特色帐篷和花式物料随处可见,暖心的茶歇服务,舒服的沙发和座椅把游客徒步过程中的疲惫全都“一扫而光”;现场还有不少游客朋友,在打卡的过程中体验刮刮卡带来的惊喜,绿色银行的产品兑换处也成为打卡武功山的又一新潮流。

(图源:微博@阿道夫)

在与年轻人互动的过程中,阿道夫除了抓住武功山这一年轻人的摩斯密码外,还借助微博、小红书等年轻人的社交地盘构建“去班味”的轻松氛围。此次活动,阿道夫化身为席卷新时代的年轻角色,通过紧密的互动,深入触达年轻人心智,实现了声势裂变传播。去班味的奇葩联名奇葩联名或跨界联名往往打破了传统常规的联名思路,将两个看似毫无相关的品牌或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各种联名方式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市场认知,还为消费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独特的体验。钉钉敏锐地察觉到班味儿这一热梗,和蜂花携手推出首款祛班味洗发露,打出了“横扫班味,做回自己”的slogan。与此同时,钉钉还携手蜂花上线创意广告片《班味大逃杀!》,整个片子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深刻体现了“班味给打工人带来的恐惧感”,引发了众多打工人网友的共情。有网友调侃道:“打工人有自己的釜山行”、“吓得我都不敢上班了。

(图源:小红书@钉钉)

洞察到打工人喜爱“发疯”的精神状态,肯德基也和龙虎风油精联名,玩起了诺音梗“疯油精”,推出了一组“疯狂星期四”发疯联名周边,“全面开疯”“想成功先发疯”,有网友表示“这个世界终于癫成了我想要的样子吗”。

(图源:小红书肯德基)

以创意为引,打破常规认知。非常规产品能够迅速激发大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容易引发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分享。网友们喜欢围观、评论甚至吐槽这些奇特的产品,恰恰促进了产品的曝光和传播,从而实现品牌方的营销目的。总而言之,“班味”营销,就是让品牌成为打工人生活中的一份子,理解他们,支持他们,与他们一起成长。通过精准定位直达痛点、情感连接、打造交互式场景、适当运用省钱营销,让品牌成为打工人心中的“嘴替”,在忙碌的生活中为他们带来一丝温暖和力量。而任何爆品打造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出色的洞察。品牌与用户的沟通,从来都不是一家之言,而是要彼此双向奔赴。以身份认同的姿态进行沟通,消费者才能够感知到品牌的真诚,品牌才能更好地借用情绪和场景痛点传递产品价值。

0 阅读:1

肖明超

简介:商业、互联网、营销及消费趋势的独立洞察和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