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部队伙食的记忆,从艰苦时光到伙食改善的变迁。

齐鲁赵公看世界 2024-07-25 14:22:55

军人的职业和宗旨就是保家卫国。自建军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都很重视部队干部战士的伙食情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广大人民群众处在勉强填饱肚子解决温饱问题,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甚至仍然还处在半温饱的状态。部队上的战士们一日三餐,可以不限量的供应,吃得饱穿得暖,当然仅仅是满足于吃饱肚子。记得八0年也是我当兵的第一年,当时的伙食费标准每个战士每天是0.56元,第二年就增长到了每天0.62元。就是这每天的0.62元,除了购买粮食、油盐柴米,用于菜金的部分就寥寥无几了。新兵入伍第一年的津贴费是每个月个月七元,用于购买牙膏、牙刷、香皂、笔墨纸张等日用品。在那个物质相对紧缺匮乏的年代,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部队的伙食虽然简单,但却是战士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每天的伙食费只有五六毛钱,虽然不多,但对于当时的战士们来说,却是他们能够吃饱穿暖的保障。也就是这每天的五六毛钱的伙食费,背后却承载着国家对军人的关怀和尊重,也体现了军人在国家和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虽然当时的伙食条件有限,但战士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和关怀。

其实,八十年代初部队的生活是比较艰苦的。因为,从七十年代末改革开始,物价连续几年持续上涨,但部队上的军费列支从1976年后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多大的增加。当时不少部队向地方人民公社协商借用一些耕地,搞种植和养殖,用于部队战士们改善伙食和日常生活上的一些补充。

在那个年代,部队的伙食改善主要依靠自给自足。许多部队都建立了自己的农场,种植蔬菜和粮食,养殖家禽和家畜。这些农场成为了部队改善伙食的重要来源。战士们在完成日常训练任务的同时,也会参与到农场的劳动中,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伙食条件。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不仅提高了部队的伙食质量,也增强了战士们的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我们部队驻防在华北平原的河北省保定市,师、团一级都有农场。八0年的九月份我们连被暂时调到师农场,搞几个月的农业生产。农场坐落在白洋淀岸边一个叫坨子的地方,农场有一两千亩的土地,刚刚收割完稻子。我们来到农场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整理土地播种冬小麦。这期间还要使用碾米机加工稻谷去壳成米,起挖运输猪圈鸡栏的粪便,运到播种小麦的大田地里。连续三个多月的农活劳动,对于农村兵来说,还勉强扛得住,对一些城市入伍的战士来说就有一些吃不消了。不是手上磨出了血泡,就是胳膊腿上蹭掉了一块皮,三天两头的请假旷工泡病号。连长和指导员就分头的去做思想工作,并安排炊事班提高伙食质量,并保障战士们每两天能吃上一顿带肉类的菜品。

在那个年代,部队的战士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训练,还要参与农业生产,以改善自己的伙食条件。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了战士们的意志,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战士们在农场的劳动中,不仅学会了农业生产的技能,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这种经历,成为了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通过三个多月在师农场的艰辛劳动,场部领导对我们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返回营区的时候,农场给我们连赠送了3000斤的面粉,2000斤的大米,三头大肥猪和50只鸡,一解放牌卡车的土豆、白菜、萝卜等蔬菜。那一年,我们连的伙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那年过春节的时候,连里杀了一头300多斤的大肥猪,又是宰鸡又是杀鱼,会餐的时候足足弄了八个菜。还包了纯猪肉大葱馅的饺子,战士们吃的满嘴流油,那个香呦。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部队的伙食改善,不仅提高了战士们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伙食,战士们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颗蔬菜。这种自给自足的精神,成为了部队的一种传统,也成为了战士们的一种骄傲。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部队的伙食改善,不仅让战士们吃得好,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和尊重,更加激发了战士们保卫祖国的热情和决心。

10 阅读:1441
齐鲁赵公看世界

齐鲁赵公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