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翻开毛姆的《刀锋》时,它并没有一下子就吸引我。没有一上来就特别抓人眼球的情节,而是仿佛在与读者对话一般缓缓道来,反复读了几遍,随着书中人物一个个登场,这本书渐渐勾起了我的兴趣。
书里的人物不算多,首先出场的是艾略特,他是个十足的社交狂人,热衷于参加各种宴会,跻身于上流社会。虽说这人虚荣、势利,好面子,但真实,努力,又善良。
我们从小受的是儒家思想的熏陶,见识到的是君子风度,文人风骨,不太会喜欢这一类人,可是我又不得不佩服他在社交场所的游刃有余,他是如此热烈又优雅地在活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真正虚假的是我们,有时候明明想要又故作清高,拉不下脸面,白白错过机会后又独自懊悔,活的纠结拧巴。
反观艾略特虽然一生都在为别人眼中虚荣、没有实际意义的浮华生活而奋斗,但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这是他梦想的生活,为此他付出了全部心力,如此执着,直到离开这世界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念念不忘那围绕他一生的宴会。
接着,跟随作者的脚步,我认识了伊莎贝尔。初见,她是个美丽、充满生命力的女孩,十分讨人喜欢。在她的男朋友拉里与她观念不合、追求不同时,她毅然选择放手,各自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活得很清醒,知道自己离不开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正是她追求的物欲横流的生活异化了她的人性,她缺少同情心和同理心,无法体谅他人的艰辛。因此,她成为导致索菲死亡真正的凶手。在她身上我已看不到“我”初见她时的样子了,人生若只如初见……
伊莎贝尔的男朋友拉里,曾是一名空军飞行员,在战友为他牺牲后,他开始感到迷茫,不知道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于是,他踏上了探寻生命意义的道路。他先是阅读大量书籍,尤其是哲学一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未果。接着,他去了法国修道院体悟基督教神秘主义,他在此开始质疑上帝,发现神秘主义解决不了他的问题。随后拉里又游历到了印度。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知道了该过怎样的生活。
拉里是一个不断探寻生命意义的人,也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直在寻找自我,没有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坚持按照自己的认知去生活。甚至我觉得拉里才是上帝,他无私,平和,乐于奉献,会救赎那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而索菲和苏珊,正是生活在苦难之中的两类人。
苏珊是一个职业情妇,她清醒、洒脱,深知自己的价值所在。表面上,她似乎是一个依附男人的情妇,但实际上她是一个精神独立的女性。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不纠缠,不停留,只是价值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她找到了自己更高的价值,做一个画家,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索菲在丈夫和儿子遭遇车祸去世后,被巨大的变故打击得一蹶不振。她选择了堕落,用酒精和滥交来麻痹自己。拉里曾试图救赎她,但由于伊莎贝尔的阻挠,索菲最终未能得到救赎,惨死人手。索菲和苏珊在苦难中的不同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还有拉里追求精神的超脱与伊莎贝尔追求物质,拉里追求内在觉醒而艾略特追求外在认可的对比。通过不同人物的选择及结局给读者以警示。
书名源自《奥义书》——“越过刀锋并非易事,智者说救赎之路难行”。一不小心拉里就会变成艾略特、伊莎贝尔、格雷之流或者沦为索菲一类,但最终,拉里站在了刀锋上。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由于政权不断更迭,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人们生活朝不保夕。面对这样的环境,有的人选择了放浪形骸,及时行乐;有的人则感叹人生苦短,无法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于是玄学流行起来,五石散流行起来,人们或苦苦求索,或逃避现实,或麻醉自我。
而《刀锋》创作于二战期间,小说的时间线是一战后,由于战争的影响,社会急剧变化,就催生出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喜欢光鲜亮丽的生活,追求物质;而有些人,像拉里,看过生死后,开始思考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生命如此短暂,在他们眼中,物质就变得不值一提,他们想在有限的人生里活得更有价值。不过,以现在的眼光看,拉里这样的人固然是高尚的,但伊莎贝尔和艾略特选择追求物质生活,也没什么错。
只要不伤害别人,靠自己努力去过想要的生活,有何不可?就像苏珊,面对不公的命运从不妥协,一直都热烈地,积极地,清醒地活着,很难因为她是一个职业情妇就厌恶她。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像书中的人物一样,求仁得仁,努力过自己向往的生活!作者:苗苗,第6期百日共读计划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