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这5种有毒的父母,会让孩子付出一生的代价

笔墨之林 2025-01-01 19:17:41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虎毒不食子”。

似乎全天下的父母都会近乎偏执地认为,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可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却会在成年以后,慢慢地呈现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迷茫于自己的感情和婚姻问题,困惑于自己的职场社交问题,更会隔三岔五地迷失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甚至意义。如果追根溯源,你便不难发现,他们成年后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显性或隐性的性格缺陷,大多数都是来自原生家庭在童年时期对他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伤害。

他们并不能去责备甚至是怪罪自己的父母,只能默默地独自咀嚼那些伤害所带来几乎渗透到了骨子里的痛苦,如果找不到正确的疏导路径,他们可能要背负一生。

在第五期百日共读计划的心理学主题中,我给大家安排了4本书,其中一本便是《原生家庭》,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正视原生家庭曾经所产生的各种伤害,并且能够有效地走出阴影,不再遭受其牵绊与束缚,重新掌握主动权,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01什么样的父母是有问题的?

我们先来看以下三大类问题,如果你的答案超过三分之一都选择了“是”,那么,就说明你也曾遭受父母的伤害。

一、童年时期你与父母的关系:

1.父母说过你很糟糕或者一无是处之类的话吗?他们骂过你吗?总是训斥你吗?

2.父母体罚过你吗?他们用皮带、刷子或是别的什么东西打过你吗?

3.父母曾酗酒或吸毒吗?你对此感到过迷惘、不安、恐惧、伤心或羞愧吗?

4.父母曾因情感问题或身心疾病而情绪严重低迷,或者对你不闻不问吗?

5.你曾经因为父母出现状况而反过来照顾他们吗?

6.父母曾对你做过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吗?你是否曾遭受过性骚扰(不论是何种形式)?

7.你是否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父母心怀畏惧?

8.你是否不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

二、成年后你的生活:

1.你觉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具有伤害性或者毁灭性吗?

2.你相信如果你与别人过于亲密,他们就会伤害你,或者抛弃你,或者伤害你之后再抛弃你吗?

3.你觉得人们会用最糟糕的方式对待你吗?生活中也总是遇上倒霉事吗?

4.你觉得弄清自己的身份、感受和愿望很难吗?

5.你是否担心人们了解了真实的你后就不再喜欢你了?

6.取得成功时你是否会焦虑,害怕有人揭发你是个骗子?

7.你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愤怒或伤心吗?

8.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吗?

9.你觉得放松下来尽情玩乐很难吗?

10.你是否觉得有时自己明明是出于好意,行事却与你的父母如出一辙?

三、成年后你与父母的关系:

1.父母还把你当成孩子对待吗?

2.你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大多需要先征得父母的首肯吗?

3.与父母在一起,或者仅仅想到将与父母共度时光,你就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身体反应吗?

4.与父母的意见不同会让你害怕吗?

5.父母会用威胁或令你内疚的手段来操控你吗?

6.父母会用金钱控制你吗?

7.你觉得自己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吗?如果他们不高兴,你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吗?你觉得哄他们开心是你的职责吗?

8.你是否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总是对父母有所亏欠?

9.你是否觉得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会变好?

孩子在童年时期是没有辨别能力的,更没有反抗能力,他们甚至根本不会想到要去反抗什么。而父母,则往往会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伤害,有些是他们故意而为,比如殴打、嘲讽、性侵等,有些则是他们无意而为,比如夫妻吵架甚至打架,操控孩子的选择等。

02五种有毒的父母

想要摆脱父母曾经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便要先了解父母的伤害会有哪些类型,即有毒的父母(行为)通常会是什么样的。

第一种:操控型父母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几乎是操控型父母的口头禅。

当孩子还太小甚至连走路都不会的时候,“操控”可以说是一件负责的事情,它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保护。但如果孩子已经成长到了一定阶段,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比如高考填报志愿、想去哪个城市上大学,甚至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婚姻和生活,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再加以干涉,便完全变成了一种超越边界的过度干预。

我们先来看一组成年子女和操控型母亲的对话:

子女:“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为什么我做什么都是错的?为什么你就不能把我当成大人来对待呢?我不当医生对爸爸有什么影响?我跟谁结婚又和你有什么关系?你什么时候能放手?为什么每次我自己做出决定,你都会觉得我是在跟你作对呢?”

母亲:“当你想挣脱我时,我简直不能形容我有多痛苦。我希望你能永远需要我。我不能承受那种失去你的感觉。你就是我的全部生命。我担心你会犯下什么无可挽回的错误。看见你受到伤害,我的心就好像被撕裂了。我宁愿死,也不愿意面对身为失败的母亲的感受。”

习惯,有的时候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如果父母习惯了从小到大对于孩子所有的事物都加以干涉管理,那么,孩子成年以后,他们依然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去继续管教自己的孩子,甚至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甚至很多父母,在孩子结婚组建家庭之后,还会强行介入孩子的家庭生活。更有震碎三观的极端案例,有的母亲竟会跑到自己儿子和儿媳的床上一起睡觉。

而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便会极度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慢慢地还会演变成“啃老”问题,再者,婚姻中夫妻二人大多数的吵架,其原因都和双方的父母有关。

如果不能早日摆脱父母的控制,严重者还可能会产生抑郁问题。

在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所有父母都应该停止对他们的控制。在正常的家庭里,这种控制权的交换往往在子女的青少年时期便开始了。而在有毒的家庭里,这种健康有益的关系剥离会被人为地带后多年,甚至永远都无法实现。只有当你做出改变,重新掌握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权时,这种剥离才得以实现。雄鹰迟早要脱离父母的羽翼,独自去天空中翱翔,历经风雨之洗礼。

一个人如果一味地蜷缩在父母的保护甚至是操控之下,便很难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也很难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第二种:酗酒型父母

我们首先要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不要以为酗酒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影响;

第二,不要以为只有父亲才会酗酒。

酗酒的人,就像一个非定时炸弹一样,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原地爆炸。

这不仅会伤害他们自己,也会严重伤害到他们身边的人,尤其是关系更为亲密的爱人和孩子。酗酒父母的家庭情感和心理环境与吸D父母的家庭大致相似。

酗酒的问题往往会被掩盖,即在外界看来,这个人是个正常无比的人,似乎也不会有什么酗酒甚至酗酒引发的家暴问题。

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酗酒者本人的隐藏。酗酒者往往会矢口否认自己的酒后行为,即使有大量的证人和证据,他们也依然不会承认自己酗酒的事实。

第二,酗酒者配偶的否认。他们通常会为自己的伴侣酗酒进行开脱,比如“喝点酒就是放松一下,压力太大了”。

第三,“正常家庭”的伪装。家丑不可外扬,没有人希望别人在背后对自己的家人或家庭指指点点,所以,通常情况下,全家人都会对酗酒者以及酗酒所造成的伤害(暴力打砸等)守口如瓶。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往往会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行为。比如一个父亲爱喝酒,儿子便会在成年以后养成喝酒的习惯,父亲喝完酒后有家暴行为,儿子便会把自己幼年所看到甚至遭受的伤害,转移到自己的妻子甚至是子女身上。

此外,酗酒者往往缺乏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尤其是在孩子的青少年成长时期,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关爱,便容易养成有缺陷的性格。孩子的许多行为和信念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和认同形成的。酗酒父母留给他们成年子女的是愤怒、沮丧、郁郁寡欢、敏感多疑、破裂的关系以及过度的责任感,同时他们也留下了应对的办法——像父母一样继续酗酒。

此外,在酗酒者的家庭里,有些孩子被迫承担起了“家庭英雄”的角色,即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他们被迫肩负起重大责任而被父母和外界的赞赏包围。

表面上看来,这种赞誉似乎赋予了这些英雄式的孩子一个积极正面的定位,但事实上,不论是童年生活被剥夺,还是小小年纪就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孩子们的经历及所遭受的伤害都是极其相似的。

不管是童年时期,还是成年以后,黄金孩子一直都在强迫自己去完成难以实现的完美目标,丝毫不敢松懈。他们的自尊往往来源于外在的认可、赞美、奖励和分数,而不是内在的自信。

他们看似光鲜亮丽和能力十足,实则极度缺乏自信心与安全感。如果你是酗酒者的成年子女,那么请你记住,掌控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你一样可以战胜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并摆脱他们对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

第三种:身体虐待型父母

家庭暴力,是很多人极力回避去回忆童年经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一个人所造成的伤害往往会持续很多年甚至一生。我们先看书里提到的一个案例:

表面看来,我家是一个很完美的家庭,可是家庭内部却……我父亲总是疯了似的发脾气,尤其是在和母亲吵完架之后,而我们这些孩子中离他最近的那个就会遭殃,成为他的出气筒。他会解下皮带,朝我或妹妹猛抽过来……抽在我们的腿上、头上,没头没脑地抽。每次他开始打人,我都很害怕,觉得他永远都不会停手。凯特的抑郁和恐惧源于她童年时期所遭受的虐待。

对于受虐的儿童来说,根本没有安全的藏身之所,也没有摆脱施虐者的完全办法,更没有可靠的人提供保护。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跑?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又能跑到哪里去?而且有些父母,对于被抓回来或者自己回来的孩子,反而会变本加厉地殴打。他们除了忍受,别无他法。父母为什么会打孩子?

多数父母都会不时地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在孩子不停地哭泣、烦扰我们甚至挑战我们权威的时候,这种冲动便会异常强烈。有时候,与其说这种感觉是孩子的行为所致,倒不如说是来自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愉快。多数人能够成功地克制打孩子的冲动,不幸的是,也有不少人无法做到。

什么样的父母会经常打孩子?

首先,他们都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只要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他们就会选择对孩子动粗。他们并不会去思考暴力对孩子所造成的伤害会是什么样的,而且还会形成习惯,一有冲动,就会体罚孩子。

其次,打孩子的父母往往自己就生长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他们成年后的大部分虐童行为正是他们童年体验和感悟的重演。他们的角色榜样就是曾虐待自己的父母,而暴力就是他们学会地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尤其是愤怒)的唯一手段。

再者,许多虐待孩子的家长是带着严重的情感缺陷和需求不满不如成年的,在情感层面,他们还只是孩子。

此外,许多虐待孩子的家长也有酗酒或吸D方面的问题。

经常遭受父母虐打的孩子,通常会极度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情感上的慰藉,孩子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他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他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且内心柔软。

反之,如果孩子的童年充满了焦虑、紧张和痛苦,这些情绪慢慢会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在受虐者长大成人之后,有一些人把这种暴力手段延续到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还有一些人则并没有,出于对自己童年时遭遇的痛苦的抗拒,他们往往刻意不给孩子制定规矩,或是不会强制执行定下的规矩。当然,这样做同样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因为孩子需要规矩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四种:言语虐待型父母

“要是没生你就好了!”“你怎么不去死?”“你怎么这么笨?”“你真没用!”……言语的虐待,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所造成的伤害同样不可估量。

曾经有一位听众打电话给电台节目主持人说:

如果让我在挨打和挨骂之间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挨打。因为挨打之后,伤痕都是看得见的,至少人们还会同情你。可是责骂会把人逼疯,你却看不到任何伤痕。没有人会在意。和侮辱比起来,身体创伤的愈合可快多了。

大多数家长都会偶尔对孩子说些贬损的话,这未必就是言语虐待。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语言层面的攻击,那就属于虐待了。

有的父母会直接地、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孩子,他们可能会骂孩子愚蠢、没用或丑陋,要是当初没有把你生下来该多好。他们频繁地用语言攻击尚处于形成自我意识中的孩子。还有的父母则会通过长期的取笑、挖苦、侮辱性的绰号或拐弯抹角来对孩子发起攻击。他们会开些小玩笑,去嘲笑孩子的长相、智商等。如果孩子或是其他家庭成员对此不满,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这是缺乏幽默感的表现。

许多家长以引导为名义,实则会向孩子施加语言虐待。他们会将自己针对孩子的、残酷的贬损合理化,比如“我是在帮你成为更优秀的人”,或者“这个世界很残酷,我们是在教你如何去适应它”。

还有的家长会打击孩子,不论孩子做什么,他们永远不会给予肯定,甚至反而还会否定孩子的努力或志向,认为他们不会做到,比如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要是能干成什么,太阳就打西边出来了”。

开心的父母会满心欢喜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争强好胜的父母则常常会感到失落、焦虑,甚至是恐惧。他们大多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这样,但是他们认定这一切都是孩子惹的祸。

不切实际地期望子女十全十美是引发父母激烈言辞攻击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许多有言语虐待倾向的父母本身就是成功人士,可是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家变成宣泄事业压力的垃圾场。

第五种:性虐待型父母

也许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多人在童年或是青少年时期曾遭受过父亲的性侵犯。

对于乱伦,法律和心理学两个领域的定义差别很大。

法律上定义范围非常狭窄,通常将乱伦界定为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性行为。于是,成千上万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乱伦的受害者,因为他们并没有遭到性侵犯。

而心理学上则表示,乱伦所涵盖的行为及关系的范围则广泛得多,包括以唤起侵害者性兴奋为目的而进行的与儿童口部、胸部、生殖器、肛门或其他身体部位的接触。

侵害者不一定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也可以是继父母或其他姻亲等。还有一些乱伦行为,虽然不涉及与儿童的身体接触,却同样具有伤害性。

比如,如果侵害者在孩子面前裸露身体或手淫,或者说服孩子拍下具有性暗示意味的照片,就同样是犯下了乱伦罪行。还有一些比较微妙的行为称为心理乱伦,比如偷窥孩子更衣、洗澡,反复向孩子说些具有挑逗性或露骨色情内容的话。

人们往往会认为,乱伦是极少发生的现象。

但所有可靠的研究与数据都表明,每10个孩子中至少有一个在18岁之前曾遭到过自己亲人的骚扰。

乱伦侵害者通常会以威胁的手段来让他们的侵害对象愿意保持沉默。最为常见的威胁包括:如果你说出去,我就杀了你。如果你说出去,我就打死你。就算你说出去,也不会有人相信你。……这些威胁构成了情感勒索,利用不谙世事的受害者的恐惧和脆弱对他们进行侵害。

孩子为什么不说?

在所有乱伦的受害者中,有九成的人永远都不会跟任何人提起他们曾经遭受,或者正在遭受的痛苦。他们之所以选择保持沉默,一方面会害怕自己再次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家庭的分崩离析。

此外,大部分人通常也不会相信乱伦的行为,他们反而会责备孩子,认为是孩子的问题。

性侵害并不只发生在女孩身上,男孩往往也会受到此类伤害。

四十五岁的丹是一位航天工程师,从五岁开始一直到离家上大学为止,他一直遭到父亲的性虐待。

即使我当时还很小,也知道父亲对我做的事情永远都不可以告诉任何人。我的母亲完全受他支配,我知道就算再过一百万年,她也不会相信我的话。他的生意做得很大,认识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么一位大老板,却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六岁的儿子在浴室里为他做那种事,你觉得我会对别人说吗,又有谁会相信我呢?他们会认为我是想陷害父亲或是怎样。我根本不可能成功。

丹陷入了一个可怕的陷阱。他不仅受到性骚扰,而且还来自同性家长。这令他倍感羞辱,也愈发确信没人会相信自己的遭遇。父子乱伦的普遍性远远超出多数人的想象。这类父亲通常表面看来是异性恋者,但内心却很可能受到对同性的强烈性冲动的驱使。他们非但不承认自己的真实情感,反而以结婚生子的方式来极力压抑自己的同性性欲。他们真实的性偏好没有宣泄的途径,使得被压抑的冲动不断滋长,直至最终冲破心理防线。

乱伦事件中,父母中的另一方往往还会扮演同谋者的角色。存在妇女乱伦现象的家庭中的母亲,通常有三种:毫不知情者,可能知情者和知情者。她们的恐惧和依赖丈夫的渴求远比他们母亲的天性强烈,这便导致了她们的女儿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乱伦受害者大多不懂得如何应对成年后的恋爱关系。就算偶然间步入了这种关系,过去的可怕记忆也常常会予以破坏,尤其是在性生活方面。

03为什么父母会伤害我们?

人是社会性动物,其复杂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甚,同时,人又具有自私的基因,这便会使得一个即便三人组成的家庭关系,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事情发生。如果你的父母有毒,你很可能会做出以下自我评价:

• 我没法相信任何人。

• 我不值得被人关心。

• 我永远都不会成功。

这些评价会将你引向失败,所以你必须改变它。改变一些早期的自我认知,你的人生轨迹也会随之改变。但是你首先必须明白,家庭体系对你的感受、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形成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记住,你的父母也有父母。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所发明,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累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

观念:说出口的和未说出口的

明智、成熟、有爱心的父母所持有的观念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他们会为一个孩子的个人发展和随之而来的成熟独立构建坚定的基础。

这种观念很可能是:

• 孩子的叛逆心很正常。

• 故意伤害孩子是不对的。

• 应该多鼓励孩子犯错误。

但是,有毒的父母对孩子持有的往往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观念。

他们会认为:

• 无论怎样,孩子都要尊敬父母。

• 凡事必须按我说的做,否则就是错的。

• 孩子就应该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

这种观念正是这些父母的有毒行为产生的土壤。

规矩:说出口的和未说出口的

父母的规矩来自父母的观念,和观念一样,规矩也是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既是观念的具体表现,也是实际制约孩子的条框。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与“不要做”。例如,一个家庭笃信有信仰的人必须和同样信仰的人结婚,这种观念会产生以下规矩:

• 不要和不同信仰的人约会。

• 只能和教会里的男孩子约会。

• 如果你的朋友和不同信仰的人谈恋爱,你一定要反对。

与观念一样,规矩也分说出口的和未说出口的两种。

经常说的规矩可能很随意,但会更清楚一些,例如“每个圣诞节都要在家过”“不许和家长顶嘴”。因为说出口的规矩具体明确,成人后的我们会审视、质疑,甚至推翻它们。但是未说出口的规矩就如同牵动木偶的看不到的线,父母通过它们在幕后操控着孩子。

我们经常都意识不到这些规矩的存在,比如:

• 不许比你爸爸更成功。

• 不许比你妈妈更快乐。

• 不许过你自己的生活。

• 必须永远需要我。

• 不许抛弃我。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

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这样的家庭制造了混淆不清的个人界限、不分彼此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潜意识里,家庭成员对于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表示亲密,经常要压制每个成员的个性。

在这样一个关系过度纠缠的家庭里,你需要付出自我,才能换得偶尔的肯定和安全感。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问题,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真正获得摆脱,但却可以尽最大可能让自己坦然面对,如果你无法做到真正原谅,也不必强求自己。

坦然接受自己内心里的真实想法,努力摆脱有毒父母的控制,接纳自己,真正主导自己的人生,才能获得情绪和内心的平静。

0 阅读:1
笔墨之林

笔墨之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最好的自己,过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