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但项目还是要找的。投标企业要想在层层绞杀中破局,首先要做的就是选好项目。对于明显存在意向供应商的标,尽量避开,避免资源浪费。投标企业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一个标的进行判断。
1.分析招标文件
尽管在购买标书之前我们无法了解项目的全部细节,但通过仔细研究招标文件,我们仍能获得一些关键信息。有些标书的购买和制作时间非常紧迫,如果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就只能通过加班加点来勉强完成。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供应商与招标方已经提前有过沟通。
项目的评分标准和招标参数是分析的重点,控标行为通常会在这些方面进行操作。如果在招标文件中发现一些非常奇怪的要求或显眼的参数,那么很可能是双方已经沟通过的结果。
如果经过分析发现中标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无用功,给别人陪标了。
2. 分析招标方
一场招投标活动要说其中一点运作都没有,也不太可能。比如有些招标方已经有固定合作的一家或几家供应商,他们的项目控标甚至内定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还有一些招标方并没有合作稳定的供应商,他们的服务方不固定,这类招标方的项目就可以去试一试,只要拿出的条件够优越,还是很有希望的。
过去我们很难对招标机构进行分析,也没办法排除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但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工具可以为我们透视一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关系网络。
招标方发布的历史项目、合作的中标企业和代理机构、与特定机构的合作次数,这些都不再是无迹可寻。比如利用“标标达”APP这样的招标信息工具,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
对不同项目应如何处理呢?在深入分析项目之后,企业可以对项目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基于中标可能性的不同,企业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①对于内定可能性高且自身无优势的项目
这类项目通常招标方和服务商已有合作意向,如果企业无法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条件,就没有必要强行参与。
②对于可能存在内定但自身有优势的项目
如果分析后认为还有机会争取,企业应对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仔细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投标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标书中不合规的条款,一定要提出质疑,尽量减少因控标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自身有优势的部分,要尽量突出优势,寻找机会通过正偏离来获得加分。
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完美,才能在时投标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