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名乌专家赴华贡献,如今的待遇如何?中方的做法太贴心

杨主任精选 2023-12-31 10:53:32

现如今,俄乌战争还在胶着,也使得乌克兰更多地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1991年苏联解体后,摆脱“制辖”的乌克兰,却并未能真正走出眼前的困境。

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乌克兰国内的物价不断上涨,人们的生活成本急速增高,同时多数乌克兰人的工资也被拖欠。

随之而来的是越发猖獗的各种犯罪事件,社会治安越来越混乱。

也正是因此,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乌克兰人选择移民国外,这也就意味着乌克兰正有大量人才流失。

在乌克兰人的移民选择中,美国和以色列是首选,其次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更令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浩浩荡荡的移民中,大部分是二十至四十岁之间,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培训的乌克兰人。

在华的乌克兰专家

人才外流对乌克兰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将会给社会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1996年1月的《乌克兰报》上,这样写道“乌克兰失去了理智”。

这样说实际上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是在过去四年,乌克兰就已经有近两成的科学家,全部移居国外的情形。

乌克兰的焦灼显而易见,但各国的悲喜并不相通——越来越多的国家向乌克兰科学家们伸出了橄榄枝。

乌克兰作为苏联的军工产业中心,发达的军工产业技术,无疑是令许多国家都趋之若鹜的。

这也使得在众多的乌克兰专家中,军工专家最为受欢迎。

在二十世纪的尾声,中国的发展也同样迎来崭新的转折点,一场跨世纪的腾飞正在蓄力。

为满足国内高技术发展的需求,我国开始实行外来人才引进政策,随后一批乌克兰军工领域专家来到了中国。

乌克兰军工专家为何选择离开祖国?又为何选择留在中国?他们在中国的待遇是怎样的?

美梦惊醒

要说乌克兰的困局,似乎无法逃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独立。

“赫鲁晓夫将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将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将苏联改死了。”

苏联一而再的错误政策,无可避免地将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国家,一步步拉向衰亡的深渊。

与此同时,苏联内部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而在诸多的声音中,乌克兰的声音显然尤为响亮。

选择独立之前,乌克兰曾进行过一个主题为“是否愿意继续生活在苏联”的民调,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乌克兰人给出了“不愿意”的答案。

乌克兰人的选择,主要归咎于苏联的“不给力”,但当时满天飞的政治煽动显然要付最大的责任。

“想要富裕必先独立”的政治宣传广告满天飞,政治家们侃侃而谈:克兰是可怜的“奶牛”,给出去的是奶,吃进去的却是草。

作为苏联的“大粮仓”以及极为重要的军工产业中心,乌克兰显然有自傲的资本。

政治家们宣称:苏联掌控着乌克兰的经济权力,使得乌克兰为苏联源源不断地作出贡献,可乌克兰能从苏联手中拿到的资金,仅有其贡献的百分之十三。

乌克兰人的心中是极为不平衡的,再加上苏联管理下的经济不断下行,使得更多人坚信——他们的困境,来自一群穷亲戚在拖后腿。

“与苏联告别,与俄罗斯告别”的思潮风起云涌,于是,1991年8月,乌克兰终于甩掉一身“累赘”,宣布独立。

乌克兰人显然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中,他们始终坚信自己会是“第二个芬兰”。

没错,他们将在十月革命后从沙俄独立,并一跃成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的芬兰,作为自己今后的标杆和理想。

在独立前的全民公决中,九成的投票赞同独立,就连多为俄罗斯人的克里米亚,也投了赞成票。

独立后的乌克兰人是一往无前的,他们坚信自己“前途远大”,有和俄罗斯“叫板”的实力。

也正是因此,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之间,还曾经发生过一场闹剧。

在对苏联的遗产和债务分割上,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互不相让,都想分到更多的遗产和甩掉更多的债务。

为此,两国总统在电视台的公开直播中直接“互撕”。

克拉夫丘克底气十足:“你不给我石油,我不给你粮食。”

叶利钦一步不让:“你不给我粮食,我不给你天然气。”

克拉夫丘克:“你不给我天然气,我不给你导弹。”

……

这样的闹剧无疑是成为笑料,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针锋相对,给两国都没有带来好的结果。

乌克兰的经济开始呈断崖式下跌,俄罗斯也同样迎来“经济寒冬”。

越来越走不出困境的乌克兰人,终于从美梦中惊醒,也终于从政治家的“花言巧语”中醒悟过来。

乌克兰第二任总统在公开讲话中承认:“我们确实欺骗了一些人”。

“事实上,并非乌克兰养活了整个俄罗斯,乌克兰在过去,一直以低于自来水的价格从俄罗斯获取石油和天然气……”

政治家们知道一切,但这时也不得不承认曾经决策的失误——苏联的病灶早已蔓延到他的全身,乌克兰并不能靠着果决地“截肢”解决一切。

乌克兰的独立是完全可以更加灵活、温和给足国内缓冲的,但政治家的错误,却由信任他们的民众来承担。

乌克兰独立后,本土的主导产业——军工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影响。

乌克兰本是苏联的前线阵地,是苏联在欧洲敌人眼前秀出的“肌肉”,其军工产业的主线任务是“前进”。

而独立后,其重点不可避免地要转移到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上,伴随而来的,是乌克兰军工产业的一次“大缩水”和大转产。

于是,许多优秀的军工人才无事可做,进入了“空窗期”。

国内形势持续走衰,自己的职业前景更是一片灰暗,再加上各国的橄榄枝纷纷递来,乌克兰军工人才的大量外流已成必然。

激烈争夺

在对乌克兰军工人才的招揽中,各国的竞争十分激烈,一时间乌克兰的军工人才十分抢手。

而在参与争夺的诸多国家中,美国投入的资金显然是不菲的一笔。

自1992年年初,美国国务院就开始对乌克兰部分本土组织进行“资助”。

这场财大气粗的“资助”,不仅意在发现和搜罗美国所需要的人才,还致力于阻止那些在美国认为极为“重要”的人才,流向美国不期望的方向。

然而,这些接过橄榄枝来到美国,迈向自己的全新人生的专业人才们,结局却并不尽如人意。

许多资料都曾记载过那些拼命“挖人”的美国老板,用完就丢的难看吃相。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里留下两个大麻烦,一个是苏联的常规动力航母瓦良格号,一个是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

其中,瓦良格号就是我国“辽宁舰”的前身。

两艘航母都未完工,黑海造船厂却再拿不出资金继续修建。

于是美国一家废旧钢铁公司很快抛出橄榄枝,愿意以远高于国际价格的500美元,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作为废旧钢铁回收。

乌克兰方面迫不及待要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转手。

卖家拿了钱满意,买家消除了一个“大威胁”也十分开心。

当然,他们谁都没有可惜一艘如此宝贵的航母,被拆解成一堆废铁。

来自美国的买家似乎不满意只带回一堆废铁,表现出对黑海造船厂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超乎寻常地热情和关注。

在乌克兰停留的日子里,这个“废钢铁公司老板”极力游说黑海造船厂的专家们,“科学哪里有国界”、“乌克兰没有前景”、“美国会给你们更好的科研环境”……

这些“苏联式”的工程师们,也许没法被金钱打动,但确确实实无法拒绝去远方继续追寻理想。

四位工程师很快上提辞呈,远渡重洋离开故土,踏上充满“希望”的美国土地。

他们被一家美国造船公司奉为“座上宾”,并“无私”贡献出美国人梦寐以求的水线下防锈涂层配方。

这一个被前苏联列为“军工绝密”的配方,“聪明”的美国人几乎没付出什么代价就坐享其成。

可就是这张绝密配方,给四位乌克兰人带来的“保护期”,却只有三四年。

当利用价值被榨干,他们慷慨的美国老板很快变了一副嘴脸,甚至不愿再为他们提供一份工作。

四位工程师走在美国街头,他们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未来,甚至丢掉了唯一的工作。

作为美国的老对手,俄罗斯对乌克兰人才也显现出十足兴趣。

自苏联解体后,对于国内的乌克兰籍专家,俄罗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丰厚的待遇希望将这些技术人才留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方面紧盯乌克兰各类军工企业,进行大规模地挖墙脚。

俄罗斯此举,更多的是想要整垮乌克兰军工业,占领更多的军工市场份额。

俄罗斯显然有着民族优势,许多的乌克兰专家望着日渐衰落的国内形势,选择继续为他们的“斯拉夫兄弟”散发余热。

2017年7月,朝鲜“火星十四号”试射成功。

“火星十四号”作为射程达到一万公里的洲际导弹,让美国方面感到难以置信地威胁。

感到难以置信的不仅仅是美国,毕竟两年以前,朝鲜发射中程导弹还都各种磕磕碰碰,此时大跨越发射洲际导弹怎能不让人震惊。

要知道,两年之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技术进步,哪怕世界顶级强国集举国之力也难以办到!

很快,就有美国专家给出猜测:朝鲜导弹领域此次的惊人突破,应该是获得了“外援”。

美国人的猜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极为确切的一系列证据。

首先是,从朝中社发布的公开资料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此次发射的洲际导弹发动机,与苏联制的RD-250液体发动机相似度极高。

其次,从“火星十号”到“火星十二号”,再到2017年的“火星十四号”,朝鲜的导弹显然经过极为巨大的转变。

其整体风格极为突兀地向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很难让人怀疑是否是有“外援”在指点迷津。

这位美国专家极为有依据的猜测,朝鲜此次突破,极大可能是乌克兰方面的“功劳”。

朝鲜应该是通过一些“途径”获得了乌克兰老专家或一批RD-250发动机,也可能是同时获得了老专家和发动机。

事实上,对于乌克兰洲际导弹技术和专家,朝鲜方面一直有着浓厚兴趣,也曾“铩羽而归”。

2012年,朝鲜方面就曾派出两人来到乌克兰南方机械厂,找到一位乌克兰技术总师。

两位朝鲜人拿出三千美元,希望获得苏联制RD-36M导弹发动机的构造图,并获得发动机的液体燃料配方。

这位乌克兰设计总师显然看上三千美元的价格,在口头答应后,转头将这两人举报给了乌克兰国家安全局。

选择中国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积贫积弱的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国力日渐强盛,也意味着我国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也日益强烈。

我国原来是人才输出大国,而如今却已然成为人才输入大国,一种独特的“中国引力”,开始吸引着全球人才选择中国,来到中国。

对于支持我国军工产业的200名乌克兰专家,我国也张开怀抱热烈欢迎。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倒闭的军工企业有3500家之多,数以万计的军工产业高技术人员面临失业的困境。

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这些军工行业的人才来说,中国往往成为他们中大多数的选择。

中国迅猛的工业发展、优秀的工业环境、优厚的待遇,都是他们选择中国的理由。

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如今俄乌冲突的环境下,选择俄罗斯或意味着“叛国”,并在今后可能无法返回故土。

而在这时,和苏联军工体系一脉相承的中国,成为他们更好的选择。

我国的许多核心军工产业,都有乌克兰专家的身影,不论是大飞机、坦克、还是巡航导弹,他们都毫无保留地为我们的国家服务。

相同的,我们也给予了他们绝对的尊重和丰厚的薪资。此外,还有乌克兰风情的“乌克兰小镇”以及符合乌克兰口味的美食、体贴的家属关怀。(住房保障和家属的来华问题)

如今,在中国工作的乌克兰专家和技术人员已达上万人。

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在未来乌克兰形势转好时极易选择离开,但到那时,中国已经通过他们培养出大批人才,他们的离开并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俄罗斯的《独立报》就曾说:“乌克兰大批军工产业的瓦解,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显然超过了俄罗斯。”

更令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大量的俄罗斯民航飞行员和相关领域专家,也都选择来到中国,这显然对俄罗斯的发展带来影响。

“中国引力”越来越强,作为中国人,只觉得无尽的自豪在胸前激荡!

15 阅读:4185

杨主任精选

简介:带你了解不一样的绿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