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正门朝南开,没钱有理莫进来!
这是我们很多人小时候看古装电视剧,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
可不知道为啥?
在《唐朝诡事录之西行》里,县衙门后的横匾变成了“云鼎县廨”的字样!
朋友们,有知道这因为其他什么特殊理由和缘故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穿越回到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来现场了解一下。
在古代,衙门是官府特定的代称。据说,它起源于唐朝时期。
当时,唐朝的官员们办公的地方被通称为“衙”,后来逐渐演变为“衙门”。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官员们要把他们的办公地点称作衙门呢?
我搞不懂,但为什么又会出现“县廨”二字,我更是百思而不得其解!
县廨和县衙都是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据说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
具体有什么不同,下面这是我从网上搜到的。大家看一下,有什么不一样吗?
- 县廨:又称廨署,是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
- 县衙:是封建统治者在基层的代表——县官行使权力,也是县级官吏办理公务的地方。
总的来说,县廨和县衙都是古代的办公场所,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可能会有不同的称呼和具体的功能。
怎么样?
朋友们,看到两者的不同之处了吗?
反正我是越看越糊涂,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两者有何不同之处!
大家都知道,远在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国在横扫六国之后,结束了我国将近五个多世纪分裂和战争的混乱局面。从此以后,在全国开始了以“郡县制”的中央集权模式,也由此开启了横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而到了后期,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在长安城西城区长安县而设置县廨。县廨在怀真坊东北隅,分管本施、巫等八州邸所。
因此唐代长安县衙,又称官府、衙署、公署、县廨等。
到了后期乾隆年间,《太平府志》在论述“公署”时,也曾言曰:
国家张官设吏,有临民听事之所,有退食晦息之所,岂惟以养安处尊已哉?
由此看来,我是不是可以把“县廨”看作是“县衙”、“县署”的别称!
至于悬挂哪两个字,全看当地属官的一厢情愿了!
朋友们,您觉得我这样理解说的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