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乎?别急,我跟你慢慢唠。最近,有消息说中国正在搞一种类似美国F-35B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就那种能像科幻电影里一样“嗖”地竖着飞起来、然后再平稳落下来的高科技玩意儿。这事要搁以前,那肯定是天方夜谭,但现在嘛,说不准就真成了!不过咱得掰扯清楚,这东西到底怎么个来头,又凭啥让人这么上心?
先从原理说起吧,简单粗暴地讲,所谓短距/垂直起降,不就是飞机不用长跑道也能直接升空,还可以稳稳当当地停下来吗?这技术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背后门道多着呢。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套路,一个是用升力发动机,另一个是升力风扇。咋回事呢?前者特别好理解,就是给飞机装几个专门负责往上喷气的发动机,让它们带动整架飞机腾空而起。这办法优点不少,比如结构相对简单易实现,但缺点也很扎眼——重量太大,对性能影响贼明显,而且还可能因为高温燃气把地面烤化甚至反弹回吸进主发动机造成事故。
至于第二种,也就是升力风扇,那就稍微精细一点了。比方说美国那个F-35B,用的是一套超豪华配置:涡轮轴驱动两个对转风扇,再加主推力控制系统协作发功,相当于三股力量合在一起硬生生托举整个家伙飞起来。这设计简直绝了,一边解决了重量问题,一边又避免高温烧蚀,还顺便优化空间利用率。但话又说回来,这方案看似完美,其实隐患也不少,比如占用内部体积较大、升级潜力有限等等。所以,你看啊,“鱼和熊掌”这俩词,在工程学里永远是真理。
既然聊到这里,那我们不得不感慨一句,美国佬确实厉害。他们这款F-35B不仅技术拔尖,还被卖得满世界开花结果。然而,中国有没有底气造出自己的版本呢?答案是,有!虽然路子艰难,但咱国家早就不是当年的“小透明”了。不过,要追溯历史,就绕不开六十年代。当时中国曾试探性研究过类似概念,可惜囿于经济和工业水平,无奈只能止步于图纸阶段。如果放在今天,这妥妥算“一手好牌打稀烂”。但转念一想,那会儿全靠“两弹一星”的老爷子们顶住压力才换来了国防独立,我们还能苛责他们啥呢?
时间快进到21世纪,现在情况完全不同喽!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强悍到令人瞠目结舌。不信你看看歼20那妖艳身姿;再瞅瞅运20送货神速;还有刚服役没多久的003型航母配套舰载战斗机,全都标志着我们的实力正一步步迈向巅峰。那么问题来了,为啥非得折腾这个费劲不讨好的“短垂”?意思明摆着呀,这是为未来海军布局留条后路呗!
比如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075型两栖攻击舰,它需要这种小巧灵活、不挑环境的利器作为补充,否则万一遭遇极端条件怎么办?光靠普通固定翼或者无人机显然撑不起场面。而且,如果真能搞定核心技术,将来也许还可以出口赚外汇,说白了市场需求决定命运。
不过我跟你讲哈,即使我们乐观估计目前国内研发能力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实现量产依旧困难重重。一方面,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构造复杂程度堪称噩梦级挑战,目前全球范围内仅少数几家公司具备相关经验,而我国尚未推出成熟20吨级产品。另一方面,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由于总需求量有限(业内普遍认为200~300架封顶),投入成本回报比注定不会太友好。因此,与其盲目砸钱抢进度,不如冷静分析形势、有规划推进更划算些,是吧?
当然啦,也有人提出质疑:中国已经拥有电磁弹射航母,为何还执意钻研这种鸡肋式装备?其实理由很朴素,多条腿走路才能抗风险嘛,再加上海军建设本身具有高度战略纵深考量,谁敢保证以后一定按剧本发展呢?况且,现在只是预研阶段,并没有明确表态要全面铺开生产。所以大可不必担忧资源浪费,更不要觉得自己交税的钱白花掉……
最后啊,我倒挺期待看到最终成果问世时那些唱衰派脸上的精彩表情。不过认真讲,这事儿光靠热血是不行滴,需要耐心与智慧共同浇灌才行。反正科学探索之旅漫长又曲折,只希望某天,当我们的国产短距垂直起降战斗姬以崭新姿态翱翔蓝天时,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自豪喊出一句: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