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包装还能退货吗?”“线下买的东西不满意只能认栽?”这些困扰消费者多年的问题,即将迎来重大改变。2025年5月1日起,国家推荐性标准《售后服务 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GB/T 44904—2024)正式实施,首次将“七天无理由退货”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实体店,消费者权益保护迈入新阶段。
一、新规核心:线上线下统一标准,退货条件更清晰
在2025年3月,上海顾女士因退货投影仪被拒,将商家告上法庭。法院认为,商家虽标注“拆封不退”,但未在显著位置提示,且拆封检查属合理行为,最终判决商家退款。这一案例成为新规落地前的典型判例,为“商品完好”标准提供司法参考。
过去,网购“七天无理由退货”深入人心,但线下退货却常因商家“最终解释权”卡壳。新规明确,无论是网店还是实体店,消费者均可享受“七日内无理由退货”,且退货流程、服务监督等要求全面统一。
二、消费者的三大保障
1. 退货门槛降低,拆封≠不能退
“商品完好”的定义首次细化:只要商品功能、品质未受损,包装拆封、合理调试不影响退货。例如,投影仪试用后发现按钮卡顿,即便包装已拆,商家不得拒绝退货。
2. 线下退货不再“看脸色”
过去线下购物退货需证明质量问题,新规实施后,消费者仅需保持商品完好,即可无理由退货。商家需在店内显著位置公示退货规则,并主动告知消费者。
3. 预付消费也有“后悔权”
针对预付卡、会员卡等消费,最高法同步明确“七日无理由退款”规则。若商家存在虚假宣传或诱导消费,消费者可要求退还本金,遏制“办卡容易退卡难”乱象,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不适用,详情看下图。
三、商家的双重保护
1. 规范流程减少纠纷
新规要求商家明确公示不适用退货的商品范围(如定制商品、鲜活易腐品),并需在销售时经消费者确认。例如,数码产品激活后贬值较大,商家若提前说明,可避免争议。
2. 退货商品“二次流通”有章可循
退回商品若可恢复原状,商家可作为新品销售;若存在使用痕迹,则需标注实际情况再出售,既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也减少商家损失。
从“线上专属”到“全民权益”,七天无理由退货新规不仅让消费者“敢买敢试”,更倒逼商家提升服务和质量。正如贵阳市市场监管局的倡议:“无理由退货不是负担,而是商誉的加分项。” 5月1日后,一场关于“放心消费”的双向奔赴,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