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103个被拐儿童的民警:希望家属忘记痛苦,也忘记我

剥洋葱people 2025-01-10 14:20:57

“我希望你们过得更好,所以不要记得我。”

文丨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丨彭冲

校对 丨贾宁

本文5090字 阅读9分钟 收到孙卓比对成功的消息时,赵书杰正在湖南常德参加公安部举行的“团圆行动刑事技术比对会战”。 那是2021年11月,电影《亲爱的》原型人物孙海洋夫妇与失散多年的儿子孙卓相认前一个月,全国公安机关上百名刑事技术专家聚在一起破积案、抓嫌犯、查找失踪被拐儿童。一位参战专家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失踪儿童的生物数据没有进入数据库,无法进行匹配或比对,只能结合照片、通过大数据进行筛查,缩小范围。 几乎最顶尖的人才和最前沿的技术都在这儿了,孙卓和其他孩子的照片反复出现在专家们的电脑上,人人都憋着股劲,想早点把他们找出来。 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视频侦查支队的专家骨干赵书杰是当中熬得最凶的,几乎每晚都要工作到凌晨1点左右。 起先,他只能找到模糊的影像,看到电影《亲爱的》片尾出现了更清晰的正面照,赶紧截图保存。它成了赵书杰比对研判的关键,对着照片,他琢磨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出来的那天,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是他!”整个办公室沸腾了,众人鼓掌,大声叫好。那天,妻子张婷接到了赵书杰的电话,他语气兴奋,讲的话也格外多,“他觉得自己更坚定了,这事有意义,他要做到底。” 3年多后再回忆,赵书杰虽只是简单地说“挺骄傲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团圆”,眼神却亮起来。 除了孙卓,2021年以来,他比对研判了1000多名被拐失踪儿童照片,102个孩子因为赵书杰,找回了原本的家。 赵书杰正在进行比对工作。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圈里的人”

已经是深夜,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办公大楼只有空调外机在嗡嗡作响。偌大的视频侦查研判中心大厅里除了值班的刑警,就只剩窝在一角的赵书杰。一列列失踪儿童的照片排布在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他反复点开、放大、比较。 为数不多的放松时刻只有走路——饭后在楼外的平台上来回兜圈,有时只有自己,有时和同事,但心里想的、嘴上聊的,都是技术和案情。 凡是了解赵书杰的人,最先提到的词就是“加班”。白天他是队里的教导员,要处理更紧急的警情和各类杂事,晚上6点下班后,寻亲工作才能正式开始。几乎每晚,赵书杰都要待到晚上九十点钟,同事孟小伟和他相识14年,眼见他的加班时间越来越长。 时间宝贵,他很少外出吃饭,单位附近的馆子也没光顾过,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食堂匆匆扒拉两口,再步速飞快地回去,办公室常备牛奶和面包应急,太饿了就嗦碗泡面。“他哪怕刷手机,看的也是寻亲的内容。”孟小伟说。 这并不是强制的任务,他接触的那些失踪拐卖儿童案,有些是外地家长慕名找来的,有些则是赵书杰自己在新闻和寻人网站里看到的。 没接触打拐时,赵书杰很少专门关注这类新闻,一是没有时间,也是因为看到视频里家长们哭得撕心裂肺,他也忍不住要掉眼泪。等到真的去做这件事、接触到那些寻亲的家长,他变得更加柔软。 有的夫妻在小孩走失后感情破裂,甚至接连失去其他孩子;有的家长在寻亲期间患了癌症却不敢化疗,生怕变了样貌,孩子认不出自己;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找孩子,还是没能在离世前相认……每看一次,赵书杰就难过一次,他相信自己可以做些事。每碰见令人心碎的家庭、每见到适合比对的照片,他都默默保存起来,把信息录入寻亲系统,只要有空,就打开来比比看看。 “晚上多加班一个小时,就能早一天把他们找回来。”赵书杰说,自己也从不拒绝找来的家长们,有名气的、贫苦的、富裕的、外地的……在他眼里都一样。 英子就是主动找来的人。 1999年,英子不满4岁的弟弟和5岁半的表弟在云南被拐卖,始终没有消息。为了寻亲,一家人吃尽苦头,父母也离了婚,有时接到一条线索,饭都没吃就去找。英子常觉得自己不是亲生的,因为父亲始终都在“找孩子”,直到2005年父亲病倒。 “他说不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不能找回儿子。”看见虚弱的父亲,英子下了决心,要找回弟弟,但这是条看不到尽头的路,她上节目、发网帖、做直播,哪怕天亮还要上班,也舍不得在半夜下播。她把弟弟们的照片印在帽子上,到处露脸“蹭流量”,被谩骂,甚至被骗进传销组织,丢了钱。 “每讲一次自己的故事,我就哭一次;听见别人讲寻亲的故事,我又哭一次。”英子觉得自己就快熬不住了。“我们贵州、云南的家长求助很难,好多人讲不清楚,也不会说普通话,看得人少,也没流量。” 但很快,她就听其他寻亲家长和志愿者提到了重庆的警察赵书杰和樊劲松。她给两人发去了邮件材料,也收到了回复,但还是想亲眼见见他们,“想看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见了面才安心。” 2022年3月,在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英子和其他几位寻亲家长见到了樊劲松和赵书杰,前者沉稳老练,后者却让她心疼。 在抵达重庆之前,英子就听人提起过,赵警官用业余时间找孩子,熬夜熬出了黑眼圈。但她没想到,赵书杰的黑眼圈比她想象中还严重,像两团乌云挂在眼下。 寻亲家长为赵书杰(中)送锦旗。受访者供图 更让她踏实的是,两位警察丝毫没有嫌弃家长们简陋的衣着,而是不断宽慰他们:“一定要相信科技、相信警察,你们的信息我们都收到了,钱不好挣,你们不用特意跑来,要好好工作生活,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家。” “见过那么多人,只有他们句句说到了我们心坎里。”英子哽住了,她想起2024年10月初,她又带着20多位家长到重庆见赵书杰和樊劲松。到达重庆已经是晚上,本来约好第二天再见,英子却接到赵书杰的电话。 “他说他们知道家长很急,所以当晚就可以见面。”英子说,那天晚上10点多,赵书杰特意从家里返回单位,一直接待到凌晨。家长听不懂,他就一遍遍解释。有的家长在离开之后不停抹眼泪:“怎么会有这样好的人?我们有希望了。” 对于这些,赵书杰却不觉得有什么。 “警察就应该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他们来求助,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更何况是这些带着期盼的人,赵书杰早就把自己看成和寻亲家长们一样的“圈里的人”,被他们的经历感染,感受着他们的痛苦,因此愿意付出一切,时间、精力、金钱,让他们离团聚更近一步。 “始终有东西在牵着你,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榜样的力量

四五年前,樊劲松注意到了赵书杰。和其他年轻人不同,赵书杰肯吃苦。 从事打拐20多年,樊劲松曾参与侦破涉拐案件300多起,他太知道个中辛酸。很多时候找人只能靠走访摸排,但人贩子把小孩卖去哪里都有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知情人或是嫌疑人也已经过世,传统的手段更难发挥作用。采血检验生物数据是最准确的判断方式,然而也有限制,想要寻回孩子,需要探索新的方式。 从事视频侦查工作以来,赵书杰做得十分出色,有时为了追踪一名犯罪嫌疑人,要一帧一帧回看录像,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在他的配合下,多起案件都被迅速侦破。可儿童的人像比对,情况却更加复杂。 孟小伟介绍,孩子被拐的高危年龄段一般是一岁到五六岁,此时小孩还没有完全发育。赵书杰收到的线索里,案子距今都已经二三十年,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样貌也会发生改变。他比对过最小的孩子只有百天,而被拐时间最久的已经66年。 赵书杰设计的系统可以辅助比对,然而系统的判断并不够准确,粗糙的筛选过后,还是要依靠人力一点点研判。这是全新的领域,赵书杰只能从头学习。他收集自己和同事们的童年照,从变化里找出不变的规律,五官特征、神态气质,这些只能靠经验积累,电脑给不出答案。 赵书杰称呼樊劲松为“自己的领路人”——那时,只要有不懂的问题,赵书杰就向这位前辈请教,樊劲松也总是不遗余力地传授自己的知识和诀窍,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人就坐在电脑前,从下班交流到深夜。 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视频侦查支队案侦一大队教导员赵书杰。受访者供图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我愿意做那个肩膀。”樊劲松十分欣赏赵书杰——他有着最朴素的善意,愿意帮助寻亲的家长们,也有着最职业的精神,遇见难题就想办法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也是张婷最欣赏丈夫的地方。他们在考研的时候相识,那时的赵书杰因为兴趣,一门心思想做刑警,为此,来自河南的他特意住在北京一所大学旁边,每天到图书馆学习,一直到闭馆。由于中间空了几年,高数、英语他几乎都忘干净,只能每天一点点重拾回忆,翻书翻久了,英语小册子中间都被磨出了一道痕。最终,他被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录取。 “他会为了一个目标努力,一个人需要这种精神,需要心无旁骛地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这很难得。”不管多少次,张婷还是会被丈夫的专注打动,它无关荣誉,无关财富,只关乎自己的内心。 有时候,她看见丈夫又比对成功一个小孩,回家后表情、语气全都舒展,嘴角上扬,压都压不下来,仿佛看见了别人的幸福,自己就会幸福。性格内敛的丈夫从不多说什么,但张婷就是能感受到那份喜悦。 接连比中孙卓等几个孩子,赵书杰在圈内的名气也大起来,找他比对的人越来越多。 他掏出手机展示家长们发给他的信息,有的每隔几天就要打来电话问问进展。他们总是礼貌地解释:“赵警官,不是催您,只是太想找到孩子了,您也要保重身体。”赵书杰理解他们,起初他都会接听,不管多晚,但真的忙起来,他又来不及回应家长们的渴求。 比对时间最长的一个人来自山西,照片提供过来的时候还是2021年夏天,结果出来已经是2022年春节前夕。“小孩的照片条件不太好——张着嘴,表情比较大,不够清晰。”在赵书杰收到的线索里,这一直是比对的最大难题。有时靠坚持,每天看几遍,迟早会找出来;有时也靠运气,即便条件再差,也有寻回的可能。 “只要找不到,我们就会一直找,除非确定失踪的当事人死亡,我们才会放弃。”赵书杰说,时间久了,自己也摸索出独有的方法,效率也就高起来。 樊劲松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像猴”的孩子,刚开始,他们无论如何都判断不出来,之后两人一拍头、一合计,觉得就该找同样“像猴”的人像。比中之后,孩子找到赵书杰和樊劲松:“之前读书的时候,同学给我起的外号就是‘小猴’。” 工作越来越忙,陪伴家人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 张婷已经习惯了丈夫的忙碌,更何况她自己也是一名基层民警。有时她感到赵书杰完成了一项比对后,给自己的犒赏不是休息,而是全情投入到新一轮比对中,乐此不疲。孩子生病了,他也只能抽出小半天的时间带去输液,之后又要回到岗位。 丈夫的忙碌也影响了儿子。张婷不止一次听见儿子用赵书杰的口气说“我很忙”,忙着写作业、做练习,不知不觉也成为像父亲一样自律、坚持和独立的小朋友。 张婷称之为“榜样的力量”:“他知道爸爸在做有意义的事。” 工作中的赵书杰(左三)。受访者供图

“厨师”

2023年5月14日,英子的两个弟弟被赵书杰比中了。5天后就是失踪的日子,她一定要让离家24年的弟弟在那一天回家。 她热情地邀请赵书杰和樊劲松去认亲现场看看,但被两人委婉地拒绝。“你把照片和现场视频发来看看,我们一起感受下喜悦就够了。” 英子说“谢谢你们”,赵书杰回复她:“不用客气,孩子回家就好。” 赵书杰几乎和所有认亲成功的家庭都保持着这样的关系,从不主动联系、从不邀功、没有必要绝不出现在认亲现场。如果可以,他甚至希望那些人不要记得自己。 樊劲松非常理解,他们常常在交流中提到,寻亲的家长们总说“我们一辈子把你当恩人”,但他和赵书杰觉得,这意味着每每想起是谁帮助找到了孩子,就会想起那几十年的痛苦,最后陷入无限循环。因此,他们最想说的,是“我希望你们过得更好,所以不要记得我”。 几乎每次赵书杰比对出结果,都会给当地警方发去协作函,请对方采血匹配。成功了,他高兴,觉得辛苦没有白费;失败了,只有给自己打气,接着继续努力。 但他从不联系那些寻亲的家属,因此不少家长至今不清楚是谁比中了自己的孩子。 谈到这份工作,英子和樊劲松都把赵书杰比喻成“厨师”。 樊劲松说,每一个有成就的人,对待工作肯定热爱和用心。同样是做菜,充满爱心的烹饪总会比乱炖更美味。英子说,赵书杰就是最好的厨师,炒好菜、端上桌,但品尝佳肴的却不是他。 但对于赵书杰说,他完全清楚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枯燥、重复、少有成就,却意外地让人安心。 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视频侦查支队案侦一大队教导员赵书杰。受访者供图 至今为止,赵书杰只跟着樊劲松去过两次认亲现场。其中一次家长布置得十分阔气,街上到处都是标语,写着“欢迎你回家,这是你回家的路”。家长们感激地和樊劲松握手鞠躬,附近的居民也围过来:“这就是帮助找到孩子的警察呀!” 那一刻,赵书杰感到无比震动,但这些也一次又一次提醒他,还有那么多孩子没找到,还有那么多家庭背负痛苦。这让赵书杰心里难受,也决定再去做些事情。 1月5日是个周末,重庆罕见地散去雾气,阳光明媚,赵书杰没有休息。他和平时一样早起赶到单位,匆匆吃过饭,回到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张失踪被拐儿童的照片,他伏坐在照片墙下,打开电脑,又工作起来。 (应受访者要求,张婷为化名)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剥洋葱people”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