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伊梅·马科斯于2025年3月17日启动调查,证实马科斯政府实施逮捕时存在三项程序违规:未向国会提交行动备案、逮捕令未通过国际刑警组织正式核准、警方在逮捕令签发前48小时已完成部署。
菲律宾宪法规定,涉及前国家元首的跨国司法合作需经国会外交委员会审议,但马科斯政府仅依据总统办公室单方面声明执行。国际刑事法院(ICC)的逮捕令效力存疑,因菲律宾已于2019年退出《罗马规约》,ICC依据《规约》第127条主张对退出前罪行的追溯管辖权,但菲宪法法院未承认该条款的国内法效力。

马科斯家族自2024年11月起系统削弱杜特尔特家族权力:通过国会弹劾程序冻结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机密资金使用权,削减其办公室63%的年度预算;2025年1月更换达沃市警察局长,该职位自1998年起由杜特尔特亲信担任。
杜特尔特阵营的反制策略包括:莎拉·杜特尔特在棉兰老岛组织跨党派联盟,其支持率从2024年12月的47%升至2025年3月的58%;杜特尔特本人注册参选达沃市长,试图在2025年5月中期选举中夺回地方控制权。

ICC的司法程序存在双重争议:其一,逮捕令由预审法庭单方面签发,未经过缔约国大会协商,违反《罗马规约》第15条规定的补充性原则;其二,ICC依赖菲律宾警方实施抓捕,但菲国家警察依据的是已被废止的《国际刑事合作法》(2019年随退出ICC失效)。
国际社会立场分化:中国外交部呼吁“避免将司法问题政治化”,美国国务院表态“支持国际法治”,东盟多国担忧此案可能创下“外部力量干预成员国主权”的先例。

杜特尔特支持者在2025年3月28日发起全国性示威,棉兰老岛、宿务等地集会人数超50万,社交媒体#FreeDuterte话题浏览量达2.3亿次。军方立场受双重制约:17万现役部队接获总统府“保持中立”命令,但陆军第10步兵师(驻棉兰老岛)多名将领与杜特尔特家族存在姻亲关系。
马科斯为防范兵变,于2025年2月更换总参谋长及三大军区司令,但未能完全清除杜特尔特在军警体系的影响力。

本案核心矛盾在于程序正义与国家主权的边界界定:马科斯政府主张履行国际刑警组织义务,但宪法法院未认定该义务优先于国内立法;杜特尔特阵营以“主权侵害”为抗辩理由,但其任内禁毒战争导致超6000人死亡的事实未被司法审视。
国际刑事法院的介入引发主权让渡争议——124个缔约国中仅35%为亚洲国家,且中美俄等大国均未加入,其裁决的普适性遭受质疑。此事件揭示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层悖论:当跨国司法机制缺乏大国共识支撑时,其执行效力必然受制于地缘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