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浦老城厢历史建筑士林润园“南厢云阁”复建落成,该项目以“保护—活化—赋能”三位一体模式,将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守护城市根脉的自觉行动。
古建新生:
科学复建,守护城市DNA
黄浦老城厢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这里不仅是海派文化的摇篮,更是中西建筑艺术交融的见证者。南厢云阁作为老城厢内一座典型的江南木构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曾因城市更新一度隐于市井。
作为江南木构建筑的活体标本,南厢云阁的修复堪称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协奏。项目团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386个木构部件建立毫米级数字档案,开创性地采用“平移落架重建”工艺,将建筑整体分解平移修复后精准复位,使56个重点历史构件实现“原材、原形、原工”的活态传承。例如,29个整体保留构件采用传统榫卯加固,27个原材构件经脱盐处理后原位归位。

南厢云阁内部实景图
如今,通过科学保护与匠心复建,这座建筑以“平移落架重建”的工艺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地标。黄浦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厢云阁的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历史记忆,每一扇窗都连通着未来愿景。”未来,这里将作为“老城厢文化会客厅”,成为市民感知文化自信的立体教科书。
片区焕活:
以文化为底色,构筑城市更新标杆
以南厢云阁为文化锚点,由南房集团与华润置地联袂打造的士林润园项目,正编织起历史与未来的时空经纬。项目所在地块承载着老城厢近700年的历史文脉,其街巷肌理间沉淀着上海独特的商贸基因、名仕风华与市井烟火。开发团队以“织补历史肌理、激活空间叙事”为方法论,通过点(历史建筑)、线(街巷脉络)、面(片区风貌)的层级化研究,构建起“保护性修缮—系统性织补—创新性转化”的全周期更新范式。
在文化传承方面,士林润园从开发之初,便携手国内顶尖的风貌保护团队与海派建筑非遗匠人,完整保留10个建筑组团、5条传统街巷肌理,以“风貌单元控制”与“规制要素再生”为双轴,通过复刻元宝缝、水刷石等非遗工艺,还原百年老砖的肌理质感,并运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石库门门头、过街楼等44处外立面构件,又植入光伏瓦、雨水花园等绿色科技。这种“织补式更新”理念,让百年石库门与当代墅居形成时空对话。


士林润园项目部分实景图

士林润园上海老城厢石库门研究示意
此外,项目还集结全球顶尖设计大师团队,溯源传承地块建筑风貌,以史诗级的十大组团风貌开发,结合“屋园并置,宅园合一”的江南人居高级形态表达,将住宅与园林相结合,匠筑符合当代审美海派风貌建筑,打造国际理想居住空间。最终将历史捕捉到建筑当中,103栋风貌建筑将形成“一墅一故事”的文化矩阵。这种“建筑即展陈”的叙事策略,让每处山墙转角都成为文化自信的触点,让世界在漫步巷弄时,读懂上海“开放包容、创新求变”的城市精神密码。

士林润园上海老城厢海派建筑研究示意
3月10日,《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和《苏州河沿岸地区整体风貌与开放空间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发布。
士林润园位于老城厢核心区,毗邻豫园和外滩,处于黄浦江“世界客厅段”的历史风貌保护范围内。

世界客厅段设计范围图
从南厢云阁的匠心复建到士林润园的系统焕活,探索历史文脉与世界级城市功能的共生范式。项目通过“在地性保护”与“国际化表达”的双向赋能,将海派文化基因转化为全球可识别的空间语言,使老城厢肌理与当代都会精神形成跨文化共鸣。
记者 / 范煜昊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 士林润园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