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8年,吕不韦安排嫪毐以假太监身份入宫,成为秦始皇母亲赵姬的宠臣。嫪毐擅长取悦女性,迅速赢得赵姬的喜爱。
嫪毐因赵姬宠信,由平凡宦官晋升长信侯。但若仅视其为谄媚逢迎之辈,则大谬不然。
深入剖析嫪毐的事迹,方能领悟秦末时期政治背后的隐秘线索。

【太后裙下臣】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随后,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登基为帝。
秦国幼主在位,朝野动荡不安,加之外敌窥伺,形势危急。然而,居于后宫的赵姬太后,却并未能恪守本分,局势愈发复杂。
赵姬未缅怀秦庄襄王,反而在后宫蓄养面首。这并非赵姬寡情,实因秦庄襄王曾背弃她另结新欢,置她与嬴政于敌国而不顾。
赵姬初为吕不韦之妾,随后被吕不韦赠予秦王。

秦王薨逝后,赵姬心生念头,欲与吕不韦重续旧情,遂主动提出再续枕边之缘。
吕不韦受扰,依幕僚之策,选一名普通门客欲献予太后赵姬,此人即后来的假太监嫪毐。据传,嫪毐床笫之事非凡,足以应对太后旺盛需求。

嫪毐的命运自此迎来了翻天覆地的转折,一切再不复往昔。
嫪毐遭吕不韦以虚构之罪施以宫刑,此番举动,实则皆为演戏而已。
嫪毐虽受宫刑之名,实则仅被剃须。这场戏码让他得以光明正大进入秦王后宫,侍奉于太后赵姬身旁。

初入宫的嫪毐尚守规矩,与太后私情亦不敢张扬。然人心不足,他不满于宦官身份,为谋更多私利,竟自称为秦王的假父。
因得赵姬太后宠信,嫪毐逐步累积权势与财富。
秦始皇嬴政怎会容忍有人自称其后父,留于后宫,玷污其尊严,更勿论秦王室的历代荣光?
秦始皇嬴政对此断然拒绝,绝不允许此事发生!

那时,嬴政尚未掌握实权,对嫪毐的挑衅只能隐忍。此外,嫪毐对嬴政尚有更重要的作用,使得他不得不暂时容忍其行为。
嫪毐持续扩充势力,此举间接助力嬴政削弱了吕不韦的力量。双方势均力敌,相互牵制,使得嬴政能够从中轻易地取得优势。
嬴政的纵容使嫪毐愈发狂妄,竟与太后赵姬诞下二子。他愈近权力中心,愈渴望登上皇位。乱世之中,即便出身卑微,亦能创造非凡可能。

嫪毐嫉妒吕不韦的成就,亦梦想坐拥九五之尊。他企图利用与赵姬所生的二子,钳制嬴政,从而攀上权力的最高峰。
然而嫪毐忽略了至关重要之处:非太后所生皆可为王子,唯赵姬诞下嬴政,方得尊为太后!
嫪毐缺乏政治远见,虽内心渴望至高权力,却始终未曾付诸行动。
当嫪毐与太后赵姬的关系公开曝光后,他意识到难逃一死,于是鼓起勇气,决定孤注一掷,发动了政变。
【蕲年宫之变】
公元前238年,嬴政接到密报,揭露赵姬与嫪毐私通。嫪毐假冒宦官的秘密最终无法隐瞒,事情败露。

嫪毐忧虑秦王或将秋后算账,恐惧自身安危难保。
嫪毐为求自保,擅自窃取太后玉玺,集结多年亲信党羽,并调动兵马,直奔秦王宫殿,发起了一场政变。
嫪毐以其特殊才能使太后受孕,此事大损皇室威严。为掩人耳目,赵姬假称身体不适,哄骗嬴政后迁居雍城,暗中诞下私生子。
嬴政显然有所警觉,却选择视而不见,不愿与他们过多纠葛。嫪毐借此机会,在此地悄悄培养起自己的亲信与党羽。
利益恒久,敌友无常。嬴政预见嫪毐必反,故早有筹谋。为制嫪毐,他命吕不韦率军围剿,以达牵制之目的。

吕不韦与嫪毐早有矛盾!嫪毐势力壮大,严重冲击了吕不韦的利益,以往求官者多向吕不韦行贿,现今大半却转而巴结嫪毐。
从吕不韦的独占鳌头,逐渐演变为两人势均力敌、平分秋色的局面。
嫪毐虽能与太后享乐,却不该诞下子嗣。此举逾越了吕不韦的底线,他断不会容忍此等祸根存在。
嫪毐因形势紧迫,未及周全部署便仓促起事。而昌平君与昌文君则迅速调兵,先发制人,向嫪毐发动进攻,致其败退,狼狈逃窜。
绝不能给嫪毐丝毫喘息之机,他背负着皇家丑闻,更不能留。嫪毐的性命,已是必除之患!
嬴政颁布全国通缉令,下令追捕嫪毐。
“凡能生擒嫪毐者,赏钱百万;若将其斩杀,则赐钱五十万…”
最终,嫪毐落网,被处以车裂极刑。

赵姬与嫪毐所生的两子,被秦王嬴政装入麻袋摔死,赵姬痛哭亦无法挽回。两个无辜孩童,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考虑到太后赵姬乃秦王嬴政之母,且她于长平之战危机中救了嬴政一命,嬴政并未严惩,仅将她逐出宫,软禁于雍城。
母子俩此生无缘再聚,永不相见。

嫪毐被除后,嬴政亲政之路上的主要障碍仅剩吕不韦一人,他成为了朝廷内部的最后一道难关。
嬴政担忧吕不韦权势过大,恐其有篡位之心。但吕不韦是否真有此野心?他又究竟做了哪些举动引人猜疑?
【吕不韦的成全】
众所周知,嬴政童年并不顺遂,堪称落难王子。他曾在赵国历经艰险,险些命丧敌国兵刃之下。
嬴政之所以能死而复生般的崛起,最终一统六国,成就霸业,这背后离不开吕不韦的精心策划与周密部署。
吕不韦斥资600斤金子助子楚潜逃,沿途以金钱化解重重阻碍,终使子楚安然返回秦营,顺利被立为太子。

随着子楚地位的提升,嬴政的地位亦随之提高。赵国因此同意护送嬴政与赵姬返秦,至此,嬴政终于摆脱了苦难的童年生活。
嬴政命运的转折与吕不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难以明确划分界限。
若言吕不韦初救子楚与嬴政,意在仕途顺畅,为未来铺路,但其后续之举,却着实令人心生疑惑。
吕不韦因助子楚登上秦王宝座,而获得了仅次于秦王、位极人臣的崇高地位。
嬴政年少登基,政权由太后赵姬与吕不韦掌控。此时的秦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秦国频遭他国猛攻,意图削弱其势力。同时,国内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民生凋敝,致使百姓时常起义叛乱。

吕不韦若欲争权,此刻乃最佳时机,天下分裂,乱世乃掌权良机。欲登九五之尊,需搅乱国情。唯乱世登位,方能避人非议。
吕不韦未依令行事,而是领兵击退关东六国对秦的连番进攻,确保了秦国外部安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秦军的战斗力。
面对灾情,吕不韦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进行调整与改变。
首要任务是整治官场。蝗灾与洪涝频发,不容许无能贵族占据官位。吕不韦选拔贤能之士,领导民众共抗蝗灾,确保中央拨款悉数用于救灾,严防官员贪污。
天灾频发,人皆厌之。吕不韦为平叛,减赋税,遣专才兴农保地,广设粮仓。唯百姓衣食足,方能使叛乱止息。
若已至此仍疑吕不韦有狼子野心,那么他接下来的举动便足以消除大多数人的这种顾虑。

吕不韦为旧案昭雪,以减嬴政亲政时的叛乱风险,同时安抚民心,使国家摆脱内忧外患,步入稳定。
吕不韦最终被流放,并在流放途中自杀身亡。关于其自杀的具体缘由,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与猜测。
第一,吕不韦之所以自杀,乃是迫于嬴政的压力与逼迫,不得不走上绝路。
当时盛传吕不韦为嬴政生父,因赵姬原为其爱妾,后赠予子楚。古时缺乏DNA验证技术,致使嬴政身世一直众说纷纭,难以确证。
即便吕不韦无心谋反,嬴政亦不容盛世留此瑕疵。故而,无论吕不韦有无反心,嬴政皆决心除去这位仲父。
其次,吕不韦选择自杀是出于个人意愿,这一行为并非被迫,而是他主动做出的决定。
历史大势不可阻挡,不因个人或事件偏离轨道。即便吕不韦未现于此时,亦必有他人崛起,填补其位。
吕不韦在历史洪流中完成了既定使命,随后便功成身退,悄然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