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唯一由国人建的大楼,曾遭洋人打压,体量仍居万国建筑群第一

四月去旅行 2024-09-20 20:17:23

上海外滩,全长约1.5公里,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组成了一场跨越百年、从未落幕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与面前浪奔浪流的黄浦江一起,见证着城市的岁月变迁。外滩在中山东一路沿线共有33幢历史建筑,在紧密的欧式建筑的缝隙里,只有一幢是由中国人参与设计并建造的,因此它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座建筑就是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

大楼分主楼和次楼,面向中山东一路的是主楼,地面15层,地下2层,共17层,高76米。如果不是曾经受到洋人把持的工部局打压,按照大楼原来的设计方案,将以34层、306英尺(折合93.27米)的高度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的第一高楼。

而工部局考虑到一旁沙逊大厦(外滩22号,今和平饭店)的颜面,利用各种手段迫使中行让步。经过反复谈判,大楼只建到了17层,最终略低于沙逊大厦的塔尖。当时的中国人想了个办法,在屋顶两边竖了两根旗杆,就在视觉高度上超过沙逊大厦了。

沙逊大厦(左)与中国银行大楼

但是17层的中行大楼依旧以4万多平方米的面积,超过了面积2万多平方米、当时被誉为“英国本土之外最好的建筑”的汇丰银行大楼(外滩12号,今浦发银行),从建成至今一直是外滩万国建筑群里体量最大的一座,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这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里,最特殊的一座;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属性,更像一座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知名作家陈丹燕曾经撰文写道:“很多人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这座大厦上,宋子文(时任中行董事长)希望它能在英国人的外滩显示中国银行与一切外国银行平起平坐的实力,中国商人希望它象征着中国资本的力量”。1937年这幢大楼落成之时,标志着在帝国主义势力的胁迫之下,经过无数先辈们的抗争与付出,中国银行业终于站了起来。

大楼外墙采用花岗石(金山石)饰面,色系与万国建筑群里的其他大楼类似。但是细看,外滩23号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屋顶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平缓的四方形攒尖顶,屋檐有装饰性斗拱,四个檐角微微升高。大楼外立面的栏杆花纹及窗格等处理上均呈现中式建筑风格,比如变形的钱币型镂空窗框、檐下围着的凹凸如意云纹塔、带有“中”字型镂空石雕图案的窗户、铸铁隔栅饰有中国古代“节节高”民族花饰等。

最气派的是大楼的大门,门外有9级石阶,两扇紫铜图案雕饰大门气派非凡,为外滩第一大铜门。高达十米牌楼式石砌门框,上方镌刻着“中国银行”四个石质柳体大字。大门上方有孔子周游列国的石雕,能看到孔子端坐中央。两侧“中”字镂空的石雕窗宛如一幅高高垂挂的对联,门前一对神态威严的貔貅在周围洋行留下的一众铜狮面前独树一帜。

大门左侧的外墙墙角还留着当时的消防栓(已废弃不用),如今已经算是街头古董了。消防栓旁边十分模糊的石刻,是当年奠基时留下的“中国银行大厦奠基纪念”铭牌。因有宋子文名字,在WG时遭到了铲除,因此现在只剩下难以辨认的字迹。

走进大楼内部,1楼的进厅和里面的营业大厅是这栋建筑的精华所在。尤其是进厅大门的大理石制的门套、地面、扶手、楼梯、栏板、顶板上的线脚、古典造型的铜质壁灯等,都洋溢着优雅、庄重的古典风格。

面积1300㎡,层高10米的大厅曾是远东最大的银行营业大厅,在规模、面积方面足以傲视外滩。营业大厅的弧形天花板跨度在外滩众多老建筑中也是首屈一指,让人想到了中苏友好大厦的大厅(现上海展览中心)。据介绍,天花板上原来装饰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可惜现已不存;两侧各有八根气势恢宏的立柱,黑色大理石在浅色调的大厅里格外醒目。

大厅的一侧有关于银行历史的介绍展板,内容比较简单,大家来参观时可以做个粗略的了解。其实大楼内有个颇具规模的行史馆,内容更丰富更专业。不过疫情之后展馆就一直没有对外开放预约,只能说期待它重新开放的那一天。

百年来,外国资本留下的外滩建筑早已易主,只有中国银行大楼从建成之始,一直为中行所有,建筑全名中也没有出现“旧址”二字。中国银行多项在申城起步、创下“第一”的业务,大楼都有见证。这栋凝结民族智慧的建筑,更是中国民族银行业拼搏史的写照。

2 阅读:570
评论列表

四月去旅行

简介:不忘初心,步履不停。分享旅行、摄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