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地说了4个字,至今被人吐槽

淡然若水 2024-11-23 13:07:39

“敌国破,谋臣亡。”

功高震主,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更让人唏嘘的是,把他从默默无闻中挖掘出来的伯乐萧何,却在他被诛杀后,冷冷地吐出四个字:“国贼已除”。

这四个字,至今仍被人们吐槽,成为萧何身上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萧何的无奈和争议

公元前196年,一代兵仙韩信就这么憋屈得死在了长乐宫,还是被吕后和萧何联手设计害死的,想当年韩信可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带着几万兵马就能把几十万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结果到头来,却栽在了宫廷斗争里,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而且说起来,萧何在这件事里扮演的角色,也是让人一言难尽,面对韩信的尸体,他居然冷冷地说了句“国贼已除”。

这四个字成了萧何身上怎么都洗不白的一个污点,打那以后,人们对萧何的评价就两极分化得厉害。

一部分人觉得,萧何这人太不地道了,虽说当年要不是萧何慧眼识珠,跑到月亮底下追韩信,苦口婆心地把他劝回来,就没有后来韩信的辉煌,没有萧何,韩信可能还在哪个犄角旮旯里饿肚子。

但韩信一功成名就了,萧何就翻脸不认人,把他给卖了,这也太奇怪了,简直就是只能看人家不如自己,人家若起势了,就心理不平衡了一样。

但也有另一部分人觉得,萧何也挺不容易的,他这么做也是被逼无奈,当时的刘邦,刚坐稳皇位,心里正惴惴不安,韩信本事太大,功劳太高,手里还握着兵权,这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

刘邦能不防着他吗?保不齐哪天韩信脑袋一热,就想自己当皇帝了。所以在那个你死我活的政治环境下,韩信的存在对刘邦,对整个汉朝的稳定,都是个巨大的威胁。

萧何作为汉朝的开国元老,他不得不在兄弟情和国家利益之间做出选择,他也是为了大局着想,为了避免更大的动乱,才忍痛割爱,牺牲了韩信。

而且你想,吕后可是个狠角色,她要除掉韩信,萧何也肯定是拦不住的,要是他敢站出来为韩信说话,说不定下一个被杀的就是他自己了。

所以萧何的“国贼已除”,与其说是对韩信的落井下石,不如说是对吕后,对刘邦的一种表态。他得让皇帝和皇后放心,得表明自己永远站在他们这边。

这就像宫斗剧里演的那样,有时候你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才能保全自己。一边是曾经的兄弟,一边是君臣之义,一边是个人情感,一边是国家利益,你说他能怎么办?

他只能选择对自己最有利,风险最小的一条路走,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一直争议不断,其中的是非曲直,恐怕只有萧何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兵仙的崛起之路

韩信打小就胸怀大志,梦想着干一番大事业。可惜他出身贫寒,家里穷得叮当响,也没什么背景,所以一直郁郁不得志。他先是跑去投奔项梁,想着能在起义军里混出个名堂来。

结果人家根本没把他当回事儿,后来他又去给项羽当小弟,心想跟着这位西楚霸王,总能捞点好处。结果还是一样,项羽压根儿就没瞧得上他,觉得他就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韩信运气也真是够背的,怀才不遇的滋味十分难受,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寻找机会,后来他听说刘邦这人还不错,就跑来投奔了。

可谁知到了刘邦这儿,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一开始他依然默默无闻,就是个跑腿打杂的小角色,根本没人注意到他。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萧何,萧何这人,那可是个眼光毒辣的主儿。

他一眼就看出韩信这小子不一般,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萧何就开始在刘邦面前使劲儿地夸韩信,说他简直就是个军事天才,要是能重用他,肯定能打胜仗。

一开始刘邦还有点犹豫,觉得萧何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但是架不住萧何的一再坚持,再加上当时战事吃紧,刘邦也急需人才,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裂痕的出现

这下可算是把韩信的潜力给激发出来了,他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战场上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什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章邯耍得团团转。

什么背水一战,以少胜多,打得赵军屁滚尿流,什么挥师东进,降燕伐齐,把东边的几个国家都给收拾了,但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韩信虽然一路高歌猛进,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也渐渐地,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公元前206年,韩信打下了齐国之后,立马派人给刘邦送信,说现在齐国人心不稳,需要派个靠谱的人来管理,最好是立他为“假齐王”。

你品品这“假齐王”三个字,听着好像还挺谦虚,但实际上这不明摆着是跟刘邦要官儿,还是在打仗的关键时刻。

刘邦本来就多疑,一听这话,心里立马就不爽了,在他看来,韩信这就是赤裸裸的要挟,你小子仗着自己有本事,就敢跟我谈条件?刘邦当时碍于形势,还是勉强答应了韩信的要求,封他为齐王。

但心里那根刺儿也算是扎下了,打那以后,他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把韩信这小子给控制住。

更让刘邦起疑心的是,项羽一看韩信这么牛,就派了他的老朋友武涉去游说韩信,劝他跟自己和刘邦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你想这要是搁一般人身上,肯定早就心动了。

毕竟自己当皇帝,可比给别人打工爽多了,可韩信居然拒绝了,按理说,韩信这么忠心,刘邦应该高兴才对,可刘邦这脑回路,跟一般人还真不一样。

他反而觉得,韩信这是在玩欲擒故纵的把戏,是故意拒绝项羽,好让自己放松警惕,然后趁机背后捅刀子,本来是件好事,结果在刘邦眼里,就变成了坏事,这猜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很难再除掉了。

从那以后,刘邦对韩信的信任就大打折扣,君臣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深,这也就为后来韩信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权臣彻底走上不同路

后来项羽一死,刘邦彻底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但韩信这块石头,始终是块心病,功高盖世,又手握重兵,万一哪天他起了疑心,那可就麻烦大了,于是刘邦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削弱韩信的权力。

他把韩信的兵权给收了回来,这就好比老虎被拔了牙,战斗力直接下降了好几个档次,接着他又把韩信从齐王贬为楚王,明着是平级调动,实际上是变相削弱他的地盘和影响力。

齐国可是个富庶的地方,而楚国相对来说就比较穷了。这摆明了就是敲打韩信,让他老实点,可刘邦这还不解气,后来又找了个借口,说韩信图谋不轨,要造反,直接把他贬为了淮阴侯,软禁在长安。

这下韩信算是彻底成了笼中鸟,任人宰割了。没有了兵权,没有了封地,他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不过命运这玩意儿,有时候还真挺会捉弄人。

就在韩信彻底绝望的时候,一个叫陈豨的突然跳出来造反了。这给了韩信一线希望。他心想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是能跟陈豨里应外合,说不定就能推翻刘邦,重新夺回权力。

可惜韩信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泄露了。他也不想想,刘邦是什么人,怎么可能对他完全放心,肯定早就派人暗中监视他了。计划败露后,吕后就和萧何商量,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韩信这个后患。

他们设了个圈套,把韩信骗到长乐宫,一代兵仙,就这么悲惨地谢幕了。

结语

他指挥的那些经典战役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可到头来,他却败给了权力的游戏,败给了人心的算计。

韩信的故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功高震主可不是闹着玩的。在政治斗争中,光有本事是不够的,还得懂得明哲保身,懂得审时度势。

至于萧何“国贼已除”这四个字,至今仍是历史谜团。他是迫于无奈,还是背信弃义,恐怕永远也说不清楚了。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