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王海容病逝,生前头衔为副部级,病逝前张玉凤、唐闻生陪着她

淡然若水 2024-11-23 09:37:01

她出身名门,祖父是毛主席的老师和表兄,她自己更是毛主席的表侄孙女。

从中美关系破冰的现场,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副外长,王海容这位传奇外交家,她的人生充满了故事。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陪在她身边的,不仅有曾经一起奋斗的伙伴唐闻生,还有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2017年,在毛主席逝世41周年的同一天,王海容悄然离世。

名门之后,外交风云

王海容这个名字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是响当当的,她见证了中国外交的无数个关键时刻,从中美建交到中国重返联合国,她都身处其中。

这位杰出的女外交家,她的故事可远不止我们表面看到的这些。

先来说说她的祖父王季范,这位老先生在湖南是个响当当的教育家,他跟毛主席的关系可不一般。

两人不仅是姨表兄弟,还是师生关系,王季范对毛主席可是帮了大忙,不光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在精神上和人生道路上的引导。年轻时毛主席经济困难,王季范就经常资助他。

不仅如此,在毛主席求学和革命的路上,王季范也一直是他坚定的支持者。

他不只在课堂上教书育人,传播爱国思想,更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学生年轻的毛泽东。

比如说“驱张运动”,当时学生们要驱逐校长张干,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但王季范觉得这篇文章的立意不够高,于是毛主席又重新写了一篇,并且最终促成了张干的下台。

后来毛主席参与革命活动被反动军警追捕,又是王季范及时出手相救,才让他化险为夷。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依然对这位“九哥”念念不忘,曾经深情地说:“没有他,就没有我。”

这份深厚的感情,也自然而然地延续到了王海容身上,在饱读诗书的祖父的悉心教导下,王海容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和文采。

1950年她跟着爷爷来到北京,竟然有机会见到了毛主席。对一个小姑娘来说,能见到国家领袖,那感觉就跟现在追星成功了一样激动。

谁能想到,这次看似普通的会面,竟成了王海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后来她写了一篇文章,很想请毛主席指点一二,但又不敢直接送,只好鼓起勇气托秘书转交。

秘书把文章送上去之后,王海容心里七上八下的,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毛主席能看上眼,忐忑的是万一写得不好,会不会被批评?几天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王海容都快把这事儿给忘了。

突然有一天,秘书兴冲冲地跑来找她,手里拿着她的那篇文章,激动地说:“主席看了你的文章,还改了改。”

王海容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接过文章,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毛主席修改的痕迹。主席不仅改了错别字、病句,还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文章末尾,赫然签着毛主席的大名。捧着这份被毛主席亲自修改过的文章,王海容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她怎么也没想到,毛主席日理万机,竟然会抽出时间来看她写的文章,还如此认真地修改,并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份鼓励和支持,对她来说,比什么都珍贵。

后来这篇文章以“王波”的笔名发表了,至于为什么用笔名,可能是王海容想低调一些吧,毕竟那时候她还很年轻,资历尚浅。

也有人猜测,这个笔名可能是毛主席给起的,寓意“乘风破浪”,希望她在外交事业上勇往直前。

这件事给了王海容极大的鼓励,毛主席对她的关心和提拔,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也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家族的纽带

说起来王海容和毛主席家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跟毛主席是姨表兄弟,反过来毛主席又是王海容的表侄孙女。

是不是有点像绕口令,不过在当时的农村,这种七拐八绕的亲戚关系还真挺普遍的。王海容的爸爸王德恒不是一般人,那是位老革命。早早就加入了共产党,还在延安的抗大深造过。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湖南老家秘密开展地下工作,结果被国民党特务盯上了。被捕后他宁死不屈,最后英勇牺牲,那时候他才30岁。

王德恒牺牲后,留下妻子和年幼的王海容姐弟俩。孤儿寡母的生活,那滋味肯定不好受。不过王海容的童年虽然缺少了父爱,但却在革命家庭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从小就树立了报效祖国的理想。

王海容和孔东梅虽然是亲戚,但她们的年龄差距并不大。王海容只比李敏小6岁,如果非要论辈分,孔东梅得叫王海容一声“表姑”。

可让一个年轻姑娘叫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人“姑姑”,怎么听怎么别扭。所以她们干脆就以姐妹相称,既亲切自然,也避免了辈分上的尴尬。

不过即使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王海容的人生之路也走的相当坎坷。

从化工厂到外交部

就拿她求学经历来说,那也是充满了曲折,从化工厂到外交部,这中间她经历了无数挫折,1958年她第一次参加高考,结果却榜上无名。

这对她来说,打击可不小,她可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王季范的孙女,从小就自带光环,周围人也都对她寄予厚望,这突然落榜,面子上挂不住。

那段时间,她都不愿意出门,就怕碰见熟人问起高考的事儿,更怕听到别人在背后讨论:“哎,你看,那不是王季范的孙女吗?听说高考落榜了。”

不过王海容可不是轻易服输的人,她琢磨着,既然高考没考好,那就先找个工作锻炼锻炼自己,顺便继续学习,来年再战。于是她去了北京的一家化工厂当学徒。

化工厂的工作,工作强度也大,经常加班加点,还得住在寒冷的车间里。这样艰苦的环境,王海容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白天在工厂里干活,晚上就挤时间学习。

考上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后,王海容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转折。

1965年她突然接到通知,周总理竟然亲自点名要她去外交部工作。

这消息对于王海容来说,简直像天上掉馅饼一样,惊喜之余又带着一丝忐忑。能为国家效力当然是件光荣的事,可她之前一直在工厂,对外交工作一窍不通,这让她心里有点犯嘀咕。

就这样带着兴奋和紧张的双重情绪,王海容迈进了外交部的大门,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刚开始她被分配到办公厅,做一些基础的文秘工作。

每天的工作内容,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整理文件、接打电话、收发邮件等等,都是些琐碎的杂活儿。可王海容并没有抱怨,她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她想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外交无小事,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和利益。所以她对待每一份文件都认真仔细,不敢有丝毫马虎。

整理文件的时候,她会按照时间、类别、重要程度等进行分类,方便日后查找。接打电话的时候,她总是保持着礼貌和耐心,哪怕对方语气不好,她也从不发脾气。

收发邮件更是要小心谨慎,每一封邮件都要登记造册,确保邮件的安全和及时送达。除了做好本职工作,王海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外交知识和外语,她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一有空就学习。

她知道要想在外交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她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从整理文件到接听电话,从收发邮件到翻译文件,她都能胜任。

她从基层一步步往上爬,后来当上了外交部副部长,还是新中国第一个女副部长。

这其中的不容易,想想也知道,后来她和唐闻生一起,成了毛主席身边重要的外交助手,几乎每次毛主席接见外国政要和名人,都有她们的身影。

她们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外交任务,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后来在王海容的晚年,王海容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外交事业。她经常看国际新闻,分析国际局势,还给国家的外交政策提了不少建议。

虽然已经不在外交部工作了,但她依然心系国家发展,时刻关注着国家的进步。人生的旅程终有终点,2017年9月9日,王海容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这个日子,恰好是毛主席逝世41周年的纪念日,是不是很巧合。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王海容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要去看文件了。”这句话,仿佛是她一生工作的写照。

这份对国家和外交事业的热爱,贯穿了她的一生。

信源:

作家文摘2022-07-21姑姑王海容

南方日报2006年09月10日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