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一辈人来说,那些曾经陪伴他们辛勤劳作的老式农具,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他们不灭的情怀与珍贵的记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重新认识这些农具,感受它们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鸡公犁这种犁主要用于山区,它的短小和灵活的设计使得在崎岖的山地上也能轻松操作。而与之配套的动力,往往是那些勤劳的黄牛。
煤油灯在六七十年代,当居民区停电时,人们会自制煤油灯。一个简单的玻璃瓶,装上煤油,再在铁盖上打个孔,放上棉花捻儿,便能照亮整个房间。
袜撑子对于90后及更年轻的人来说,袜撑子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实际上,它是袜子破了时,为了更方便地缝补而使用的一个工具,用于将袜子撑开。
腊纸、铁笔、腊板、油印机腊纸、铁笔、腊板、油印机和滚筒,这些都是誊写油印的必备工具。对于熟悉它们的人来说,每一样都充满了回忆和感情。
杼(Zhu)《木兰诗》中有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其中的“杼”便是织布的工具。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脚下踩着两块木板,一手推动,一手拽着上方的拉绳放线,这是父亲织粗布的场景,也是我们放学后的偷偷乐趣。
手摇干式喷粉器这个工具的全名是“手摇干式喷粉器”,它可以喷洒所有的粉质农药,甚至是经过研磨的生石灰等粉状物品。但请注意,它只能用于喷洒粉状农药,如666等。这种农药现在已经很少人知道了,因为它具有极高的毒性,长效且不易分解,因此早已被禁止生产和使用。
双轮双铧犁双轮双铧犁是五十年代发明的先进农具,它改变了农村家庭以往使用的单犁木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到了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一些生产队甚至开始使用国产的东方红拖拉机。
火镰火镰,火镰,一种比较久远的取火器物,由于形状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名。和燧石配合打火用的,六十年代前期还有老人使用。
爪(读作找)镰这个久远的取火工具,因其形状酷似镰刀,且在撞击火石时能产生火星而得名。在六十年代前期,仍然有老人在使用它与燧石配合打火。
电影胶片在那个年代,电影胶片是常见的娱乐方式。常见的电影胶片有8.75毫米、16毫米和35毫米等规格。放映员们通常使用16毫米的溴钨灯放映机为观众带来精彩的电影。如今,这些已成为珍贵的回忆。
老式钟表的发条这个工具被称为老式钟表的发条起子,它的主要作用是为钟表的转针提供动力。
塑料凉鞋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能穿上塑料凉鞋就像过年一样令人兴奋。尽管当时家境贫寒,我们仍然对它们充满渴望。我还记得小时候凉鞋带断了,我用烧红的铁片巧妙地修复它们。然而,随着七十年代的到来,我开始工作并改穿皮凉鞋,塑料凉鞋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拧绳或搓绳工具拧绳或搓绳,这些技艺完全依赖于纯手工。而打绳则借助了简易的工具,但其精髓仍在于人的手艺。在古老的乡村,打绳成为了一项普遍且重要的生产活动。家家户户都会利用这些工具,制作出满足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所需的绳子。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不仅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更成为了一种深深植根于乡村文化的传统习俗。每一根精心制作的绳子,都承载着村民们的辛勤与匠心。
“套项”套项被亲切地称为“扎脖”,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夾板”。作为一名乡村木匠,我经常为人们制作这些实用的物件。但随着四轮拖拉机的普及,这些传统工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幸运的是,我家里还保留着一些扎脖和夾板。它们是由布制成的袋状物,内部填充着棕草或干草,外层则覆盖着一层坚韧的皮革,以保护内部填充物。制作围脖需要匠人的精湛技艺,他们仅凭观察就能为牲口制作出贴合脖子的围脖,避免牲口因摩擦而受伤,这无疑是乡村牛文化中的一部分。
斗粮斗是古代用于称量粮食的量器,它在官仓、粮栈、米行以及地主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按照古代的计量标准,一斗等于十升,五斗则等于一斛(原先是十斗为一斛),而十斗则等于一石。这些计量单位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粮食的精细管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些物品承载着岁月的印记,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你知道吗,这是什么?或许,只有那些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物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情感的寄托。让我们一起探寻它的故事,感受那份岁月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