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售价,不只是那张临时出门证

天山箴看事 2024-11-12 06:00:34

最近郑州大学生自发集体骑单车、夜奔开封,然后清晨坐其他交通设施回郑州、导致开封地满地鸡毛,这事本是无关政治的小事,却引发了政治高度的关注。

由于大量骑行导致的交通安全隐患,以及开封方面的单车管理苦不堪言,事件导致的负面后果已经显现。而且由于管理部门的及时引导和干预,这种骑行行为估计不会再发生。

这个事件最先还是在互联网上发酵,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发酵,最开始是因为有郑州4个女大学生想要去吃开封的灌汤包,结果四个人骑着单车从郑州一路骑到了开封,然后这件事情就飞速地传播。

郑州到开封,这条线目前看是封住了,但是有的媒体爆料称在合肥、南京也有大学生选择一定的目的地开始夜里骑行。

由此可见,我们还是必须重视这种行为本身,它不仅仅是行为艺术,更是一种发泄和模仿,是一种出于某种群众心理的本能爆发。

高科技加上年轻人的模仿心理,构成了现实的打卡行为艺术。

本来,骑行或集体骑行是学生的自由,但是当这种自由给交通安全和城市管理带来挑战的时候,是禁止还是疏导,就给城管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

如果事情是心理的本能爆发,那么我们就需要在疏导方面下点功夫了。这就好比是音乐会,大量年轻人去赶场子;马拉松赛,很多成年人也去赶场子,不一定是争个拿什么名次;国外还有一些嘉年华的活动,万圣节扮鬼的活动;前几年大学生的集体溜纸狗;最近上映的电影《胜券在握》里严肃的监事在生日聚会上参与创业团队的生日聚会、被抹奶酪,西方常见的街头政治,都可以看做是个体打破现实性格盔甲或坚冰的尝试。

可以这么理解,人有一种参加群体性活动的本能,在这种群体活动中,释放自我,稀释个体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是心理的返老还童。

青春没有售价,的的确确,也只有年轻人在下半夜有这个精力去体验这种无目的的游戏,背后也有获得身份认同的努力,仿佛不打卡,青春就不值一样。

对这种选择和释放,有很多分析,比如乌合之众的分析,比如现在Z时代年轻人的骚狂躺平、沉迷于手机、缺乏体力劳动锻炼(笔者现在砍柴,稍微砍两下,就觉得心跳加快,汗流浃背)等,其实都有道理。

宏大叙事和价值观(“超我”)在Z时代的年轻人身上的的确确难以激起浪花,也许这些年轻人才真正活出了自我。

但是超我依然是悬挂在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不时降临,对每个个我进行审判。

所以青春的售价于是变成学校允许你出门,或者说那张临时出门证。

而明眼人都知道,管理部门釜底抽薪的一招是,多在城市内部或校园内部举行一些集体出行、参与、享受的活动或提供这种机会。

(全文完)

0 阅读:0
天山箴看事

天山箴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