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将国号改唐为周,定都洛阳,为何史学家还将武周并入唐朝?

咪加说 2025-01-16 20:36:51

公元690年的九月初九这一日,武则天登上了则天门的城楼,随后向天下宣告大赦之令。她将国号由唐改成了周,同时也变更了年号,并且把都城定在了洛阳。过了三天,武则天被尊称为圣神皇帝,她把皇帝李旦立为皇嗣,还赐其姓武氏,而太子李成器则被封为皇孙。

隔日,于神都洛阳建起武氏七庙。在此期间,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还将平王少子姬武尊为睿祖康皇帝等。并且对武氏家族大行封赏之事,武氏的侄子们,有的被封王,有的获封郡王,其姑姊们也都被封为长公主。

于是,一个全新的王朝诞生了,它便是周朝,不过这里所说的周朝是为了同先秦时期的那个周朝有所区分,故而被称作武周。

说来也巧,武周看似是独立于唐朝之外自成一体的全新王朝呢。不过,后世的史学家们通常都把武周归并到唐朝范畴里去啦。这意味着武周时期其实就相当于唐朝的一段特殊历程,而这情况呢,恰恰是武则天在诸多无奈状况下顺势做出的一种选择。

武则天从一开始便怀揣着建立一个全新王朝的心思,并非只是单纯地当皇帝罢了。为此她着实做了诸多举措,像把国号改成周,将都城选定在洛阳而非长安;又比如在神都设立武氏七庙,大力封赏武氏家族;还让儿子李旦成为皇嗣且改姓武。如此一来,所建立的武周王朝便和李唐王朝有了明显区别。

不论武则天是否愿意承认,她要创建一个全新的王朝,虽困难重重,但历经数年她确实做到了。可让这个新建的王朝延续下去,却极为艰难,这种艰难绝非花费几年时间就能化解的,甚至可以说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武则天乃是女性,其夫为唐高宗李治。她并非无子,实则育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姓李,本就是唐高宗李治的继承人,更是李唐王朝的传承者。虽说武则天曾赐他们姓武,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只是暂时的罢了。

一旦武则天去世,皇位继承人终究还是会让李姓来担当,而非继续姓武。倘若选择儿子作为继承人,武则天便必然要面对如下情形:待她病逝之后,儿子继承皇位,会将姓氏改回李,国号也变回唐,如此一来,武周政权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短暂了。

倘若不把儿子立为继承人,而是选定侄子来继承大统,毕竟侄子姓武,武周王朝或许能得以延续。可如此一来,武则天的处境便会极为尴尬。要知道,等她百年之后,侄子难道会为她立庙进行祭祀吗?那时候,她可就等同于在为别人做嫁衣裳。

武则天刚一登基,便不得不直面一个棘手难题,即立谁为太子。这并非单纯是儿子们相互间的比拼,而是儿子与侄子之间的角逐。武则天心里明白得很,不管把谁确立为继承人,对她来讲都称不上是最理想的抉择,不过是权衡各种利弊后的权衡罢了,她着实没法当即就做出决定。

事实上,在武则天登上皇位没多久,立嗣方面的纷争便已然拉开了帷幕。虽说李旦从一开始就拥有皇嗣的身份,可却未曾被正式确立为皇太子。而且武则天也并未切实定下皇位的继承人呢,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刚刚起步罢了。

就这样,在武则天登基满一年之际,她的侄子武承嗣便活跃起来了。洛阳的王庆之等人受其鼓动,上奏章恳请立武承嗣为武周王朝的皇太子,同时把皇嗣李旦给废黜掉。究其缘由,说来也简单,既已武氏坐拥天下,又怎会让李氏来当继承人呢?

彼时的武则天没有丝毫犹豫,便命李昭德对王庆之施以杖刑,最终王庆之被活活打死。虽说王庆之已然丧命,可这立嗣之争却不过才刚刚拉开帷幕,李昭德也借着这个时机向武则天进言道:

天皇乃是陛下的丈夫,皇嗣乃是陛下的亲生儿子。陛下坐拥这天下,理当将其传于子孙,使其成为千秋万代的基业,怎么能把侄子当作继承人呢!从古至今,就没听说过侄子做了天子却为姑姑立庙的事儿!况且陛下受天皇临终嘱托,要是把天下给了武承嗣,那天皇可就没人祭祀供奉了。

李昭德的想法颇为直白,就是主张立子,他认为武则天应当将儿子立为太子,而这其实也是众多朝臣的心思。虽说武则天身边不乏忠心耿耿的朝臣,可这些朝臣里的大部分人,对李唐亦是忠心不二的。

武则天所接掌的权力乃是源自唐高宗李治,并且她的儿子依旧是李唐王朝的继承人,所以他们才会对武则天忠心耿耿。

在那些官员眼中,待到武则天离世之后,皇位终究得传予儿子,不管是她心甘情愿也好,还是迫于形势也罢,如此一来实则就是把政权交还给李唐了。也正因如此,才会有诸多官员对武则天予以拥护,可这却恰恰是武则天内心所不愿接受的状况。

武则天并不愿把政权交还给李唐,如此一来,她对侄子愈发倚重。武承嗣与武三思皆妄图成为皇太子,为此费尽心思,做了诸多努力,还向武则天进言:“从古至今,天子哪有传位给异姓之人的。”反观皇嗣李旦,处境极为尴尬,多数时候都被武则天幽禁在宫中。

即便如此,武则天也并未真正下定决心立侄子为太子,而是始终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在李昭德之后,狄仁杰同样不断地对武则天进行劝谏,力劝其立亲生儿子为太子。

在狄仁杰的认知当中,唐太宗李世民历尽艰辛才平定的天下,传承给了后世子孙。接着,唐高宗李治又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交托到武则天手中。可当下呢,武则天竟企图把国家转手交给外姓之人,这显然是违背上天旨意的。

没错,在武氏家族的观念里,武则天的儿子属于外姓之人。而在不少臣子看来,武则天的侄子同样也是外姓。要是武则天传位给儿子,待她百年之后,儿子能够配享太庙,传承无穷。可要是立侄子为嗣,难道侄子会在太庙中祭祀姑姑吗?

类似这样的话语,武则天并非头一回听到。早在许久之前,李昭德就曾讲过类似的话。武则天心里其实很清楚他们说得没错,可她就是不甘心呐,于是气冲冲地对狄仁杰讲道:“这可是朕的家务事,你莫要插手管闲事。”

在698年时,狄仁杰并未退缩,反而极力劝说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召回。不久后,武则天做了个梦,梦到那大鹦鹉的两翅竟折断了,于是让狄仁杰来解梦。狄仁杰解说道:“武乃是陛下的姓氏,那两翼就好比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若起用二子,便如同两翼得以振起了。”

或许这正好给了武则天一个下台阶的契机。自那之后,武则天便彻底断了立侄子为太子的念头,转而作出决定,要将庐陵王召回。

在庐陵王得以回归之后,皇嗣李旦坚决要让出自己的位置。就这样,在公元698年的九月,武则天正式册立李显为太子,并且大赦天下。过了两个月,武则天又赐予李显武姓。这说不定就是武则天在皇位传承之事上最后的坚持与挣扎了。而从那以后,武则天确实未曾再有过更换太子的想法,所以也并未因此引发什么动荡局面。

在武则天步入晚年之际,终究还是生出了乱象。彼时的武则天已年迈体弱,又身患疾病,长时间都未能上朝理政,如此一来,她对朝廷政务的掌控力便不断下滑。而备受武则天宠溺的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竟逐步开始插手朝廷政事,使得整个朝廷一片混乱,朝局也随之发生变动,朝中大臣们个个都人心惶惶。

特别是在705年正月的时候,武则天于迎仙宫的集仙殿卧病在床,起都起不来了。在那段时间里,唯有二张兄弟能够见到武则天,并且他们还充当起了朝臣与武则天之间沟通的桥梁。可朝臣们根本没办法见到武则天,如此一来,二张兄弟就越发张狂起来了,要是一直这样发展下去,那后果可就太严重了。

在此情形下,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位位高权重的大臣,联合起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以及太平公主等人,共同发起了神龙政变。在这场政变中,他们成功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并且以此为契机,强力逼迫武则天让出皇位。

武则天最终只能将皇位传予李显,而后迁居至上阳宫安住。李显即位后,为武则天奉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并且,每隔十天,李显便会率领朝中的文武百官前往上阳宫,向武则天请安,关切询问其日常的饮食起居状况。

另外,李显正有条不紊地把大唐国号恢复过来,同时也让李唐旧制得以恢复。从某种意义来讲,此时的武则天虽顶着太上皇的名号,实际却更似太后一般。她心里其实很清楚自身的状况,不管她愿不愿意承认,在她尚在人世之际,武周王朝就已然成为了历史。

她原以为这样的状况会在自己离世百年之后才出现,没料到在生前就目睹了。她心里明白,一切都已无法更改,唯有接受这个事实。好在她并非寻常之人,不但能够坦然接受,还能让所有事情显得更为顺理成章,免得自己百年之后出现什么差池。

武周王朝毕竟存在着其拥护者,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混乱局面。并且,武则天也期望在自己离世之后,能有一个更为妥当的归宿,能对自身的存在给予更合理的阐释。基于这些考量,在病逝前夕,她留下了遗诏,内容为祔庙、归陵,同时要求去掉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

没错,她做出了回到起点的选择,主动去掉帝号,最终是以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治一同合葬在乾陵。如此一来,武周政权便成了大唐王朝里一段较为特殊的时期,而并非是一个全然独立的全新王朝。

武则天做出此举,实乃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之下顺势而行,并且就当时的状况而言,这无疑是最为妥当的选择了。

唐中宗李显省去了诸多麻烦,得益于她的这一选择。也正因如此,李显对武则天满是感激之情。他全然不顾卑不动尊的合葬理念,亦不理会朝臣的劝阻,坚决排除万难,从而满足了武则天的要求,让其得以与李治同穴而葬。

0 阅读:4
咪加说

咪加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