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地区葡萄与草莓高效套种技术探讨
陆建林等
葡萄与草莓作为两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果蔬,对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农业领域的重点。 萍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霜期短,适宜葡萄和草莓的生长。 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存在土地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因此,探索葡萄与草莓套种技术,实现一地多收,可提高土地生产力,对于促进萍乡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葡萄喜光、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对日照和温度要求较高 ;其生长周期长,生长过程需充足的光照和水分。 草莓喜温、喜湿,根系一般在表层土壤中生长,偏好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其生长周期短,从秋季种植到次年春季收获,需在冬季提供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低温冻害。 据萍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2023 年萍乡市园林水果总产量为 2.92 万 t ,比 2022 年同比增长 9.8% 。
萍乡市草莓主产区为安源区、 芦溪县及莲花县,主栽品种有章姬、红颜、红玉等。 葡萄主产地在安源区和湘东区,种植品种主要为巨峰、夏黑、阳光玫瑰,其中安源区葡萄产量 200 余万 kg ,湘东区麻山镇葡萄产量 50 余万 kg 。
1 草莓栽培要点
1.1 选择适宜的套种品种
根据萍乡地区气候特点及市场需求, 选择夏黑、巨峰、阳光玫瑰等葡萄品种,株行距 1 m×3 m ,飞鸟架式。 葡萄行内套种草莓品种选择红玉、红颜等,株行距 0.2 m×0.5 m 。
1.2 草莓田间管理
① 栽植 平整葡萄行间的空地,起垄,每垄栽种草莓 2 行, 9 月中下旬开始栽种,行距 45~50 cm ,穴距 18~20 cm ,每穴 1 株苗,弱苗可栽 2 株,每667 m 2 葡萄地套种草莓 3 000~4 000 株。 栽时做到“浅不露根,深不埋心” [3] 。栽后浇透水,前 4 天每天早晨或傍晚浇 1 次水, 后期视土壤墒情确定浇水量。
② 覆棚膜升温 11 月上旬闷棚约 10 天, 此阶段为草莓苗休眠期。 草莓开花前期,注意棚内通风,降低温度,尽量使温度控制在 22℃ 以下。
③ 花果期管理 草莓一般于 12 月至次年 1 月开花结果。 花期至果期一般约 40 天。 果实膨大期,可在棚内加盖一层内膜加温,白天温度维持在 20~25℃ 为宜,夜间温度不低于 12℃ ;果实采收期,白天温度与果实膨大期相同,但夜间温度不低于 8℃ 。
④ 水肥管理 在植株不同生长阶段, 及时追肥,每 667 m 2 施复合肥 15 kg 。 开花前,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为 2∶1∶3 ;开花后,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为 2∶2∶3 。 结合叶面施肥, 开花前主要施0.5% 尿素液;开花后为提高单果质量和品质,应加大钾元素施用比例, 以 0.2% 磷酸二氢钾液为主。种植初期,需充分灌溉;覆膜后,应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不积水,以略干燥而不缺水的状态为好 ;开花前期和结果后期,保证充足的水分;花芽分化期适当控水。
⑤ 采收 通常在花朵凋谢后 30 天左右成熟, 1月初果实开始变红成熟。 七八成熟时即可采收上市,可持续采收至 5 月,收获约 4 个月。
1.3 病虫害防治
将病叶、病果、病株及时清理出园;施肥尽量选复合肥; 开花前后, 可用 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或用 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喷洒叶面进行预防。 结果后期易感染灰霉病、白腐病, 一般用 500 g/L 氟啶胺悬浮剂 1 250 倍液、250 g/L 嘧菌酯悬浮剂 1 500 倍液或 80% 克菌丹水分散粒剂 600~1 000 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红蜘蛛和蚜虫,可用 10% 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3 000 倍液、 25% 噻虫嗪可湿性粉剂 2 500 倍液、 43% 联苯肼酯悬浮剂 3 000 倍液或 30% 腈吡螨酯悬浮剂 3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
2 葡萄套种草莓模式优势分析
2.1 生态互补
通常情况下, 20~25℃ 为草莓光合作用的最佳温度 ,葡萄飞鸟架式栽培为草莓提供了遮荫环境,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减少草莓植株的水分蒸发,有利于草莓的生长。 另外,草莓植株低矮,可充分利用葡萄架下的空间,减少恶性杂草的发生概率,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率。
2.2 资源共享
葡萄与草莓的生长周期及生长习性不同,可实现资源的互补利用。 葡萄生长高峰期在夏季,其根系较深;而草莓主要生长季节是春季和秋季,其根系较浅,二者错峰错空间生长,可有效利用空间及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减少资源竞争 。
葡萄套种草莓高效栽培技术,不仅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作物经济效益,还可实现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经实践,葡萄套种草莓高效技术在萍乡地区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葡萄与草莓的套种模式,使之适应萍乡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