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何不能触摸死者的脸?并不是迷信,其中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白晴聊历史 2025-04-27 17:15:0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很多人经历亲人离世时,都会本能地想摸一摸逝者的脸,仿佛还能感受到最后的温度。

但你是否听过这样的劝告:“别碰脸!”这并不是老一辈的迷信禁忌,而是有其背后鲜为人知的科学依据。

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可能带来的后果却出人意料。

尤其是在死亡初期的某个关键阶段,这个举动甚至会对遗体和活人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到底为什么连轻轻触碰都被劝阻?

吴越争霸的硝烟散尽,伍子胥含恨而终

要说这"死者脸庞莫触"的由来,还得从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的一段传奇说起。

伍子胥是个正直忠义的臣子,可他侍奉的主子吴王夫差却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

当年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后,伍子胥力劝夫差莫要放虎归山。

谁知夫差不听,非要纵虎归山,放勾践回国。

伍子胥一再劝阻无果,眼见吴国必亡,便只得以死明志。

临死前,伍子胥叮嘱亲友,待他死后,要将他双眼挖出,悬于东门之上,要亲眼见证勾践兵临城下之日。

夫差闻知此事大怒,下令用皮革将伍子胥的尸身裹起,弃于江中喂鱼。

后来勾践卷土重来,一举灭掉了吴国,应验了伍子胥的预言。

夫差羞愧难当,拔剑自刎。

临死前,他吩咐左右,待他死后,须以白布蒙面,愧对伍子胥在天之灵啊。

这段历史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伍子胥虽死犹生,他的忠义之心感天动地。

而夫差虽为人君,却自食其果。

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伍子胥之死,重于泰山;夫差之死,轻于鸿毛。

可叹啊!

由此观之,一个人的死亡,与他的生前作为密切相关。

善者善终,恶者恶终。

伍子胥虽身死,但他的精神永存。

而夫差虽为君王,却遗臭万年。

这就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生动写照。

生死大事,礼数最要紧

后世将这"死者蒙面"的习俗流传了下来,成了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环。

在古人看来,生死乃人生大事,一定要恪守礼数。

俗话说得好,死者为大。

古人认为,生者绝不能僭越了礼数,去触碰亡者的身体,尤其是脸面。

这样做不仅大不敬,甚至可能惹来亡灵的怨气,招致祸端。

再说亡者容貌,也代表着他的尊严。

生前血气方刚,英姿飒爽,可不能因为死后面目全非,就教人给破了相啊。

所以呢,古人就格外注意这一点,把守护逝者尊严作为生者的责任。

所以啊,无论你是发丧的近亲,还是前来吊唁的宾客,都万万不可造次,去碰触亡者的面颊。

这可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古礼中的大忌讳。

古人讲究丧葬之礼,认为人死如灯灭,肉体虽亡,魂魄犹存。

送亡者一程,不仅是尽最后的孝道,更是为逝者引路,助其超度。

触碰亡者面部,不啻是一种大不敬,有碍亡灵超生。

这种行为,岂止是丧失礼仪,简直是愚不可及!

古代帝王将相的葬礼,那可是极尽奢华繁缛。

鼓乐齐鸣,挽歌四起,黑白分明,仪仗如云。

可即便身份再尊贵,生者也不敢僭越礼法,去冒犯亡者。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生死有别,阴阳两隔,彼此尊重,才能各安天命。

触碰亡者,说到底还是一种轻生的表现。

人活着就要敬畏生命,明白生命的可贵。

三尺头上有神明,草木一秋一荣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触碰亡者,无异于藐视生命,这是君子所不为也。

浊气污体,阴邪伤身

不过呢,咱们先抛开礼教不谈。

单从保命的角度来看,触碰亡者面部这事儿,也是相当忌讳的。

你想啊,人一断气,肌肉就会慢慢僵硬,气血不再流转。

这时候若是用力触碰脸部,很容易就会在皮肤上留下难看的痕迹。

不光有伤亡者尊严,也给守灵的人徒添烦恼。

更要紧的是,尸体可是藏污纳垢之地啊!人死后,体内大量细菌繁殖,毒气四溢。

你要是鼻子不要命地去嗅,手也不老实地去摸,病从口入可不是闹着玩的!尤其尸毒最烈的头部,更加不能招惹。

碰了之后,细菌沾染到衣物上,没准就害了一家子人。

所以啊,咱们千万要记得,死者为大不假,可也不能昏了头!生死两茫茫,中间须谨慎。

血肉之躯一旦没了气息,就成了最肮脏的东西。

碰一下,小则伤身,大则丧命,岂可儿戏?

古人云: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难哩。

人的嘴巴,往往比脑子先行一步。

嘴馋想尝野味,手痒去摸尸体,都是这个道理。

不懂节制,不明底线,才会酿成大祸。

再者说,人有旦夕祸福。

今日还是意气风发的翩翩公子,明日可能就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谁也不能打包票,说自己能长命百岁。

想开点儿,看淡点儿,才能无愧生命。

动不动就去触碰亡者,不是嘲讽生死吗?

其实啊,这个世界没什么干净的东西。

尘埃、污垢,看得见摸得着;细菌、病毒,肉眼难辨。

但只要你还活着,就总有办法去对付它们。

可是一旦死了,肉体就成了这些肮脏东西的天堂。

还是让它们烂在棺材里吧,别去招惹,平安就好。

鬼门关外不做停留,赶紧超度保平安 至于那些更玄乎的说法,比如什么诈尸啊,游魂啊,咱也不能全然不信。

古人讲究人死七七四十九天内要超度,就是让亡灵早日投胎转世去。

要是超过了时辰不下葬,游魂野鬼们可不干了!说不准哪天成了厉鬼,连活人的阳气都要来夺呢。

所以啊,咱们奉行礼数,守护亡者,千万别惹出是非。

让逝者体面地走,也给生者一个安心。

这才是慎终追远的大智慧啊。

阴阳两隔,本就是天地定数。

生者死者,原不该苟且。

阳人晓行夜宿,阴鬼昼伏夜出。

这是不成文的规矩,谁也别去打破。

触碰亡者,就是自讨苦吃!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咱们好不容易活这一趟,可不能糊里糊涂就交代了。

该吃吃该喝喝,该干啥干啥,活得明白,死得明白,这才不负此生啊。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与其想那些不可知的事,不如脚踏实地过好眼前的日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够咱们忙活一辈子了。

搞通讲透千年礼俗,远祖先人早已明了 瞧瞧,咱们那早慧的祖先,把礼数传承看得多重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一不是从"慎终追远"做起。

礼教森严,情理兼备。

既彰显生者对逝者的敬重追思,又防范阴邪恶疾的侵扰。

这其中蕴藏的智慧,不知有多少后人曾苦苦参悟呢。

中华礼仪之邦,素来重视生死轮回。

儒家讲究慎终追远,佛教讲究往生净土。

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强调了生死大事的严肃性。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看似迂腐,其实最讲究实际。

不触碰亡者,看着是迷信,实则是避邪避疫。

古人没有先进仪器,但靠着千年经验,同样认识到了这一点。

现代人有了科学,更应该悟透其中的道理。

民间传说,不可全信,但也不可全然不信。

鬼神之事,阴阳之说,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即便以现代眼光来看,也不乏合理之处。

这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

不独生,不独死,古往今来皆如此。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他人息息相关。

父母生我,我生子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上思祖宗,下念子孙,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本。

莫道礼数繁琐,看似束缚,实则教化。

千秋功过,在这礼仪中流转。

做人处事,若能明白其中的义理,也就活明白了。

结语

看古人留下的礼数,原以为尽是迷信。

却原来那古朴的智慧,早已洞察生死玄机。

今日道破其中奥妙,更觉先人之见识非凡。

愿逝者得安息,生者皆无恙。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自有诸神明鉴,众生等慈悲。

1 阅读:875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