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敏《湖州印象》讲座:详解镜头艺术中的历史文化

小猫说国际 2023-07-03 10:16:00

《中文导报》记者 张石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为积极开展湖州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旅、经贸合作,湖州市人民政府、东京的中国文化中心于2023年6月27日下午,在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日本)推介会暨《湖州印象》摄影展。配合这次推介和展览,世界华人摄影联盟副主席、这次摄影展的摄影者冯学敏于6月29日上午,举办了《湖州印象》写真讲座。

冯学敏说:“我在疫情前后三造访湖州,拍摄了有着2300年历史的茶之乡,丝绸之乡,湖笔之乡的文化名城的摄影作品,并用湖州的绫绢丝绸制作的挂轴的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出版《湖州印象》摄影集来配合这的湖州城市宣传,非常荣幸。”这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摄影讲座,更是一次凝结在冯学敏镜头中的湖州文化、历史与中日文化关系的讲座。

张石摄影

冯学敏重现了他在湖州的三次采风,他说:“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浙江湖州是一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名城,也是丝绸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源地。

张石摄影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东部有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景致;西部则是林茂竹翠的丘陵风韵,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湖州的文化底蕴厚重,曹不兴、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陆羽、吴昌硕等古今文人都在湖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冯学敏在这次影展中首先表现的是水乡古镇,冯学敏说:在沈勇强先生向导下,我们两次走进古朴的南浔古镇探访,与其他江南水乡的古镇一样,在南浔也可以看到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找到千年的古桥,百年的老屋。小桥、流水、古树、老屋、以其特有的方式向后人默默讲述着经历过的风雨岁月。洪济、通津、广惠是古镇上三座古风俨然的拱桥,灯火明灭的百间楼倒影在水中犹如点点点渔火;看那些雕花的门窗,看那些梁柱和牛腿等建筑部件上的花纹,不禁让人艳羡先人那种对生活进行精致追求的悠闲心境。

冯学敏作品《廊桥夜景》

南浔建镇745年历史,是江南唯一的中西合璧的古镇。明清古宅中混杂着近代洋楼,除嘉业藏书楼、小莲庄、号称江南第一巨宅张石铭旧居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张静江故居、颖园、沿河古民居建筑群百间楼,以及留下美丽传说的三古桥等,形成了小桥,流水,古民居古朴典雅的景致。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南浔的身世极为“显赫”,南宋时南浔因地处“水陆冲要之地”,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朝万历年至清朝中叶,因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当地经济空前繁荣,及至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民谚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富豪达数百家。

冯学敏作品《大唐贡茶院的茶室》

有关水乡古镇的作品有《世界文化遗产--湖州南浔古镇日出》、《世界文化遗产--湖州南浔古镇》、《水乡南浔》、《古镇晨曦》、《晨洗》、《水港》、《古镇倩影》、《廊桥夜景》等。生动细致地表现了水乡古镇的山光水色,小桥流水,舟载船行,晨曦暮色,雕梁画柱,冯学敏水乡古镇摄影的一个特色,就是在云霭雾色,星辰日月,山光水影中有一个占比很小的人物,显示出大自然的无比壮阔和深远,体现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深深意蕴。

张石摄影

然后是茶文化,冯学敏说:茶圣陆羽1200年前在湖州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茶经》在湖州问世后,加速了茶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间饮茶之风的盛行。《茶经》是一部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史著作,在世界茶文化史上也有很大的贡献,尤其对韩国、日本的茶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个国家的饮茶人都敬他为“茶神”。

湖州在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地区,明清时期湖州茶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并使湖州成为重要的贡茶地区之一。

张石摄影

陆羽在《茶经》中高度赞誉了紫笋茶,使紫笋茶成为唐代皇家贡茶,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场就坐落于长兴县水口地区。大唐贡茶院里的悠悠茶香洋溢着盛唐茶都的神韵,千年古茶山上片片翠茗也吐露着茶文化圣地的情怀。在历史上第一家官办皇家贡茶院(建于公元770年)的大唐贡茶院內,我们还有幸观赏了唐朝茶道表演,并在八都岕云栖舍品尝了紫笋名茶。

张石摄影

湖州既有历史传统名茶,又有现代创新名茶。安吉白茶,又名白叶茶,属珍稀茶种,幼嫩芽叶色白如纸,形似玉兰,风格独特。白茶的历史如绿茶一般的悠久,唐代陆羽《茶经》、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宋代子安《东溪茶录》、明代熊遇《罗岕茶记》、以及明代周高起《洞山岕茶系》等都有“白茶山”的介绍。

冯学敏作品《茶韵》

安吉白茶的母树,是一蓬生长在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海拔八百多米的百龄再生古茶树,每年春天从该茶树上长出的新芽嫩叶呈玉白色,故当地人也称大溪白茶。

冯学敏作品《禅茶一味》

安吉白茶色泽翠绿或金黄色,冲泡后叶白脉绿,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白玉卧底;滋味鲜爽清香持久,甘味生津唇齿留香。如今安吉白茶已成为安吉县茶叶产业的一个新亮点。

天目山支脉的莫干山也是安吉白茶的重要名茶产地之一。这里生态优越,气候宜人,素以竹,云,泉和清,静,绿,凉而驰名中外。

冯学敏作品《湖州丝绸》

在这次展览中,有关茶文化的作品有《一芽一叶》、《俯瞰茶山》、《明前茶的采摘》、《采摘春茶》、《青叶市场》、《摊晾》、《筛选》、《安吉溪龙白茶仙子工厂青叶摊放》、《紫笋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郑福年手工炒茶》等,以深湛的摄影艺术手法,表现制茶与饮茶的过程。

2020年11月29日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浙江湖州的紫笋茶和安吉白茶的制作技艺双双入选,其主要过程有而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等工序,形成“芳香甘冽,冠于他境”的湖州茶的特色,冯学敏镜头下的紫笋茶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福年,对手工制茶的勇于实践,发扬光大,他17岁开始学做制茶,手工制茶40多年,在200℃高温的炒茶锅内练就出了一双“铁砂掌”,近几年他还恢复了唐代古法蒸青技艺(蒸青就是将茶饼或者散茶置于烤炉上,用炭慢慢烘烤一天一夜),这是一种“古时候作贡品时间最久的茶”,曾经失传了300多年。2011年,“紫笋茶制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福年也成了著名的“古法制茶大师”。”而冯学敏的摄影作品用精湛的艺术几乎再现与升华了紫笋茶和安吉白茶从栽种到采摘,从制作到饮用的整个过程,也再现了“古法制茶大师”郑福年的炒茶风采。

第三是笔文化。冯学敏说:在项飞先生和沈勇强先生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善链湖笔厂参观,感受了“湖笔之都”的魅力。毛笔是在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之外的第五个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也是中国古代先民独创的记录和展示图文信息的工具。毛笔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及其发展历程,演绎了一个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变化。

秦代就有秦始皇大将蒙恬的“蒙恬造笔”之説,唐宋时期的许多精通笔艺的文人如颜真卿、杜牧、苏轼、叶梦得等也都先后客居湖州。元代时湖笔已取代宣笔的笔坛霸主、湖州也成为“笔都”。到了明清时期,湖州成为新的制笔中心,制笔工艺达到高峰,成为当时宫廷用笔的主要制作基地。

冯学敏作品《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

文房四宝,毛笔为首,而湖笔素有“湖颖之技甲天下”的美称。湖笔之所以能独冠天下,主要在于有一套选料精细纯净,毫毛匀层匀扎,制作精湛复杂的独特的几十道工序工艺,湖笔派以羊毫闻名天下,羊毫则因湖州笔派而大行其道。

张石摄影

在这次讲座中,有《晒笔》、《湖笔制作》、《结笔头》、《善琏湖笔场》等作品,湖笔工艺操作为纯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从中又可细分为120多道小工序。善琏有句形容事情难做的俗语:“毛笔一把毛,神仙摸不着。” 每道主要工序分别由技工专司,制作选料精细,工艺精湛、细腻,讲究锋颖尤显其独特之处,所制湖笔以“尖、齐、圆、健”四德具备而著称,即便在工业化和机械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湖笔仍延续着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古法制作工艺。

冯学敏作品《善琏湖笔厂》

会场

合影 张石摄影

在这次摄影展中,冯学敏画龙点睛般地捕捉了湖笔工艺的过程的精彩场景,将湖笔制作的古老的工艺升华为现代的艺术。

围绕这次湖州的摄影之旅、文化之旅、风光之旅和历史之旅而创作的这些优秀作品,冯学敏在讲座中谈到了发现题材、提炼题材、如何表达题材的摄影和构思与技巧等,到场听众在听完讲座后,纷纷向冯学敏提问,问题包括文化历史问题、摄影器材问题与摄影技巧问题,对此冯学敏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冯学敏的《湖州印象》摄影集已被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收藏了。

(文中除注明摄影者外为冯学敏等提供)

0 阅读:0
小猫说国际

小猫说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