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李纯被认为是唐朝最后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历史上称其为中兴之主,他执政的时期也被誉为“元和中兴”。史书上认为,李纯最大的功绩就是削弱的了自安史之乱以来造成的藩镇割据的形势,维持了唐朝的完整统一,使国家出现了自唐玄宗开元年间以来的繁荣。从各方面的史料来看,李纯削弱藩镇割据是从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开始的,然后逐渐蔓延到了全国,向各地不听朝廷调遣的藩镇节度使进行了一番整顿。可是仔细分析这段历史,却发现整个过程中并非李纯主动进行整顿藩镇的,而是被西川节度使刘辟绑上了战车。
刘辟是唐德宗贞元年间的进士,并非单纯的藩镇军阀出身。他曾经当过朝廷的御史中丞,后来又被派到西川负责西川节度使下的度支辅使。唐顺宗李诵继位后不久,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刘辟便上书朝廷自请为西川节度使留后。当时朝廷还处于永贞革新时期,掌控朝廷大权的翰林学士王叔文并不同意。他对于刘辟夺权的行为非常不满,想要将其处死。最后在宰相韦执谊的斡旋下,朝廷才同意将刘辟调任为给事中。刘辟对此非常不满,赖在西川不走,也不赴任给事中的职务,事情便这样的托了下来。
几个月后永贞革新失败,唐顺宗李诵被迫退位,皇太子李纯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拥立下登基,是为唐宪宗。此时刘辟抓住机会再次向朝廷提出此事,当时李纯刚刚继位,为了安抚周边,同意刘辟出任西川节度副使,并且掌管西川节度使事物。如此一来,刘辟就成为了事实上的西川节度使,掌握了西川各地的军政大权。掌权之后的刘辟并不满足,然后继续上书向朝廷索要权力。他想要出任三川节度使,兼并东川和山南西道两个节度使的地盘。面对刘辟的得寸进尺,唐宪宗李纯果断给予了拒绝的答复,这让他非常不满。
于是一个月后,刘辟果断起兵叛唐,出兵攻打了近在咫尺的东川节度使李康。李康也根本没想到刘辟来真的,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围在了梓州。消息传到长安后,唐朝朝野大惊,唐宪宗李纯果断组织军队南下平叛。他命令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出兵救援东川节度使李康。可惜李康不堪一击,平叛大军刚刚出发,他防御的梓州城就被刘辟的军队攻破,而他自己也成了西川军的俘虏。吞并了西川后刘辟一下子嚣张起来,主动出兵迎击高崇文的主力。
当时高崇文的军队从斜谷出发南下,与走骆谷的李元奕准备合围梓州。他刚刚过了阆州就遇到了刘辟的军队,双方发生大战,刘辟部将邢泚败退。当时的唐朝神策军还是比较能打的,不愧是禁军的精锐,让刘辟一下子不敢轻举妄动了。然后刘辟把俘虏的东川节度使李康交还给高崇文,然后向西川大本营成都撤退。高崇文得到李康后将其斩首,然后率领大军追击刘辟。然后刘辟在鹿头山、德阳、汉州三次祖籍神策军,神策军却八战八胜,兵锋直逼成都。当年的八月末,高崇文攻破成都,刘辟兵败出逃,蜀中叛乱的大局已定。
叛乱平息后,唐宪宗李纯任命高崇文接任西川节度使,并下诏在鹿头山下刻石记功。这场战争之后,李纯的皇位彻底稳定,也拉开了元和年间朝廷削藩的序幕。此后朝廷多次派出军队削除不听调遣的藩镇,除了刘辟之外,镇海节度使李琦、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先后被消灭。由于朝廷军队的连战连捷,各地的藩镇节度使也收敛了许多,包括曾经掀起四镇之乱的河北三镇节度使也向朝廷投降。于是唐朝的藩镇势力达到了自安史之乱以来最低潮的时期,国家也出现了罕见的中兴之像。
唐宪宗李纯削藩是从平定西川开始的,可西川节度使刘辟的行为却让很多人感到无法理解。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西川并不是强大的藩镇,却主动起兵挑衅朝廷,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唐朝中晚期,强大的藩镇一般都在长安的东面或北面,比如宣武军节度使、朔方军节度使、河中节度使、河北三镇节度使、淮西节度使等等。这些军队要么是安史之乱的降将,要么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后,在军队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所以能够拥兵自重。三川节度使都不在此列,而西川更是没有多少参与藩镇混战的经历,根本算不上强藩。
但是刘辟的行为却让人感到非常不合理,主动挑衅朝廷,简直是找死的举动。因此很多历史爱好者提出疑问,是什么原因让刘辟敢如此自大,主动出兵攻打东川,向朝廷索要三川之地呢?要解释这个不合理的现象,还是要从唐顺宗继位到唐宪宗登基这一年的政治风波说起。这一年中是唐朝中晚期最为动荡的一年,刚开年唐德宗李适便去世了,然后唐顺宗李诵继承了皇位。然后李诵将朝廷大权交给王叔文等改革派,拉开了永贞革新的序幕。永贞革新侵犯了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的利益,于是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刘辟第一次索要西川节度使的权位,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以为王叔文和保守派们斗的最为激烈的时候,正是他从中渔利的时候。殊不知王叔文是个死硬派,根本不妥协,还要处死他。于是刘辟又逃回了西川,等着朝局的变化,伺机而动。永贞革新失败后,唐宪宗李纯登基,刘辟的心又活了,再次上书要求当西川节度使。这一次他基本上如愿了,虽然以代理的名义掌握军政大权,但也完全控制了西川。以当时藩镇的惯例来说,代理和不代理没啥区别,不过是朝廷的面子而已,河北三镇更是直接世袭,朝廷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让人意料之外的是,刘辟居然贪得无厌,得到了西川又要三川,而且主动向东川发起攻击,实在有些太过猖狂。要知道除了公开反叛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再也没有如此猖狂的藩镇。哪怕是统领天下的大元帅郭子仪,或者是向来听宣不听调的河北三镇,也不会公开的跟朝廷唱反调。即便他们对朝廷有什么不满,也是打着边界闹摩擦的名义搞事,不会把矛头对准朝廷。而刘辟也太夸张了,你不给,我就直接抢,真当自己是安禄山了?从当时的历史看,刘辟之所以如此猖狂,还是自以为抓住了李纯的痛脚,逼迫其不得不退缩。
前文讲过李纯是逼迫唐顺宗李诵禅让的皇位,所以继位后皇位不稳,朝廷非常动荡。一方面,朝廷中改革派的残余对李纯很不满,另一方面因为是非常手段继位,所以必须要清除朝廷中的反对势力。刘辟起兵攻打东川就是抓住了这个时机,他认为李纯忙着对付长安的政敌,没有时间来对付他,神策军也不能轻易离开长安。他只要抓住这个政治动荡期吞并三川,等李纯稳住局势后再打过来,他已经占据了优势。而且他认为,只要他带了个头,其他各地的藩镇也会趁火打劫,李纯当时的能力根本无力四处平乱,只能吞下这个苦果。
然而刘辟万万没想到,李纯除了俱文珍所控制的神策军外,还有一股强大的势力不为人所知。前文讲过,李纯是靠着俱文珍控制的神策军上台的,逼迫唐顺宗李诵禅让皇位的也是俱文珍。但李纯并不只神策军一支军队,当时长安城内的飞龙军、羽林军等也都是支持李纯。那么李纯是靠什么控制住这些军队的呢?实际上李纯在当广陵王的时候就娶了一个王妃叫郭氏,这位郭王妃的后台很不一般,那是大名鼎鼎的太原郭家。郭氏的父亲是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唐代宗李豫之女升平公主,也就是名剧《醉打金枝》的男女主角。
正因为郭氏是名将郭子仪的嫡亲孙女,所以李纯才在长安的军队中有了如此的控制力。郭子仪最巅峰的时候控制河中、朔方、泾源等好几个藩镇,唐朝三分之一的兵力都在他的掌控之下。郭子仪去世后,他所控制的藩镇虽然被分割了,但也依旧以他的旧部掌管。包括在四镇之乱和奉天之难中,救援唐德宗李适的各方军队都是来自于郭子仪的旧部。所以郭家在藩镇军中堪称一言九鼎,郭家的车队在各藩镇之间通行根本不需要对方允许,而且对方还得恭敬迎送。因为有了郭氏在,所以郭子仪和郭暧那是坚定站在李纯这一边的。
刘辟认为李纯需要控制长安,不能派神策军南下,所以他才肆无忌惮。但李纯就把神策军派出来了,而且把他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有郭家的支持,长安城中各路军队根本不会反对李纯,所以神策军并不是必须待在长安的。也因为靠着郭家为后盾,所以各地的藩镇在形势不明之前不敢轻举妄动。毕竟郭家的势力太大,而且又比较团结,擅自形容容易被群起而攻之。就靠着刘辟一个刚上台的西川节度使,就想象当年的河北四镇一样挑起大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整个过程中刘辟完全是小看了李纯,也忽视了李纯背后郭家的力量。
实际上自安史之乱平定后,郭家就是唐朝的隐形定海神针。唐代宗李豫重用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让唐朝基本回到和平。唐德宗李适在郭子仪去世后拆分郭家的势力,结果让河北三镇抓住机会挑动四镇之乱,引发泾源兵变和奉天之难,战火再次席卷了整个唐朝北方,李适也因此成为两次被赶出长安城的皇帝。唐宪宗李纯是吸取了这个教训了,所以依托郭家来迁制藩镇,也为他后来削弱藩镇奠定了基础。刘辟自以为了解长安政局,却忽略了郭家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最终让他兵败身死,成为了李纯杀鸡儆猴的榜样。
可以说李纯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中兴之主,但其根基便是在这位郭王妃身上。如果没有郭王妃,李纯本质上和李适没什么区别,肆意妄为的削藩只能招来横祸。正是因为有了郭王妃,所以他才有了和藩镇叫板的资本,最终成为了所谓的中兴之主。从整个角度看,唐顺宗李诵是远远没有儿子的政治条件的。他给儿子迎娶了最好的夫人,奠定了最好的政治基础,却没有为自己打造推行改革的军事力量。失去了军事力量的支持,他的永贞革新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而李纯也因此踩着父亲的尸体上位,体现了皇家的无情和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