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开封市文联指导,开封市作家协会主办,华润雪花啤酒、河南盛壹祥商贸有限公司承办的开封市作家诗人开展“行走黄河·读懂开封”采风创作交流活动,在黑岗口黄河大堤举行。
开封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胜芬,作家协会主席樊城,市作协主席团成员曹洪蔚、任崇喜、李俊功、王红伟等,市散文诗学会会长雷黑子,作协常务理事、青年作家周金平、高阳、智啊威、张冰毅、张宁等,禹王台区作协主席潘庆杰、市直(县区)作家张世群、李克俭、黄新生、秦彩霞、黄俊霞、宋慧敏、丁湘怡、汪燃、黄海龙、王东晓、秦月影等30余人参加活动。
作家们在黑岗口黄河观景台欣赏黄河美景,极目远眺滔滔黄河,感受母亲河的壮阔魅力。他们先后参观了镇河铁犀、黄河母亲雕像、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于谦治河纪念亭等,对沿黄流域独有的文旅资源进行深度感受和调研。
开封作家纷纷表示,本次采风创作活动让大家交流学习收获满满,对黄河的文化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将把这次采风走访活动中汲取到的艺术滋养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生产出更加优秀、更具内涵的文艺作品,为讲好生态文明建设开封故事做出更大贡献。
采风部分作品展示
到黄河边采风
马新庄
金秋十月,又遇一年一度重阳,在开封市作协的安排下,我与30多名作家、诗人一起到黄河开封段采风。再次领略母亲河的壮阔与伟大,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回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黄河息息相关,因而心情激动。
开封黄河段,曾经见证了无数朝代更替,也是中原人, 尤其是开封人心中的痛。但是,不屈的黄河儿女,在黄河母亲的孕育下,战天斗地,成就了事业,成就了辉煌,也把黄河变成了公益河、幸福河。
黄河,它不仅是一条河,更像一条金色的钢铁巨龙,迤逦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土地上。我有幸在西北从军18年,走遍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目睹了黄河的伟大浑厚与壮阔。今年5月,我到山西参观,观看壶口瀑布以及抗日军史展览,深切体会到黄河大合唱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我生长在中原黄河之滨,深深了解黄河与中原发展,民族复兴与黄河文化的一脉传承、休戚与共。去年,我随“上河诗社”采风团沿黄河到东营入海口采风,完整地了解了黄河的来龙去脉,切身认识到黄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黄河在咆哮、奔涌、跳动着永恒的旋律。她九曲回肠,婀娜多姿,时而温柔,时而咆哮,一路奔涌,一往无前……
我们一行 人先到了黄河开封段黑岗口采风。黑岗口,古称青丘、黑坟,自金元时期以来,是悬河豆腐腰的著名险工段,黑岗口险工因此而得名。
现在的黑 岗口已成为开封著名景区。站在观景台上,既能观看黄河水滚滚东流,又能欣赏大河弯曲之美,还能倾听水声之韵,更能回望流传千古的大禹治水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的千秋伟业。自此处观看黄河堤岸,水泥路面平坦、宽阔,颜色深沉仿佛一块巨大的油画布,展示黄河焕发的勃勃生机。岸上道路向西直达郑州,向东通往兰考。
如今的黑岗口背靠黄河、南临黑池,被精心打造成一处具有地域特色的融文化、水生态、水风景于一体的工程。该工程兼有生态绿化、防洪保安、引黄供水、党员教育、大学生德育及娱乐休闲等诸多功能。该工程兼备旅游景区,每天迎来很多市民前来打卡。
从黑岗口沿着黄河大堤一路向东,南岸护堤兼观赏的绿化带,海棠果、枫树叶火红,茂密葱茏的柳树成荫。从黑岗口步行到柳园口,一路风景优美,宛如宽阔的绿色海洋,让人心旷神怡。从黑岗口到柳园口将近12公里,我们兴致勃勃,一路谈笑风生,感受大自然的馈赠,畅谈黄河文化的魅力。
来到柳园口,我们走近黄河,漫步在沙滩上,享受秋日的暖阳与风起时的碧波粼粼。偶尔涉水嬉戏,躲过城市的喧嚣,只留下心灵的宁静。在与诗人和作家的交谈中,我体会到人生的珍贵、朋友的可贵。
活动结束后一起聚餐,享受黄河风味的特色小吃,开怀畅饮,畅谈黄河文化与风土人情……我再一次感受到中国的伟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感受到黄河孕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
黄河,我的母亲,我爱您!
重阳看黄河
李俊功
中午的阳光比前几日浓烈了几分。
闲散的人群,朝着黄河岸边走,或缓或急的汽车承载秋天的阳光,和黄河汇合。
黄河缓缓流淌,似乎比迟缓的秋天更加漫不经心。它若阳光下的大泼墨,整个朝向东方的流淌,是一幅巨大的中国画。
一下子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它的悠闲和平静,和观望台上的人群相互照应,好像进行了一场心灵与理想的对话,也是自然和未来的对话。
我们更多地说着黄河的古今,说着黄河奔腾中光阴的翻卷。
我无法说清这是第几次来到黄河身边,多少次在这里漫 步、和文友们畅谈有趣的事情。看到一花一草、一鸟一木,顿然幻化成艺术的想象,比照心灵的往事和久远的设计。
许多次,关于诗歌,关于文学,都会和它有效地联系,邀约古城的执笔者,踏上大堤,以心性和灵感,饱蘸黄河之水,咏叹抒怀,歌吟风声里的诗行,捕捉光芒中的警句。
仿佛,一切都是湿漉漉、沉甸甸的,润透了、清凉了、洗涤了,一若无尘之水,一若无尘之吉祥云。
“我们就从南北堤出发吧。”有人提议。
紧临南大堤,弯弯曲曲的观景小路,仿佛谦卑的友者,伴随着我们的欢声笑语,一路慢行,各色花草,高矮杂树,等在小路两边。它们动静有致,听这样一群人,从身边走过,感受他们忽然蹚动的阳光,似乎有语,也似乎无言,都在动着、静着,以自然之光刻画艺术的风景线。
是的,我们一行三十人,说着黄河的事情,说着艺术里的人生,沿着各自的心灵轨迹, 走着自己的今日规划,走着明日的灵魂打算。
我特别关注到大堤两侧的树木,他们好似从天而降,忽然来到我们的眼前,一声口令,那么整齐,那么严肃,站直了腰身,挺起了脊梁,齐刷刷地立于黄河抚摸的土地之上,密集,一株挨着一株,枝叶搭着枝叶,宛若至亲兄弟,宛若亲密的一家人,团聚在黄河的视野里。 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亲密无间。
如此亲密地站在一起,它们日夜相守,也在谈论生产、生长,谈论天地万物、和谐共生,谈论人类的爱情、生老病死、日月新天,谈论天下太平、黄河安澜,谈论一群人从文学的氛围中走进走出,走出了一道自西向东、依顺了黄河走向的道路。
正是这样一群富有思想,富有情怀的人们,共同感受着黄河上下、远近、左右的一景一物,秩序井然的每一处、每一地的新鲜空气、灿烂阳光,而在内心,惊呼着发现风景和心灵的变化,惊呼着每一次迈步,都是踏入崭新的一角,都是和崭新的所有相见,然后成为美好的记忆。 居于古城的人们,不仅将一座古城的大小物事留存心间,必将和古城亲近的黄河一脉,打通了情感的通道,和它对望、和它融通,把黄河每一滴清净之水,对于身心的滋润,化生为感激感动感化。
每一位居于古城的人,每一日每一时,都要接受黄河温情的馈赠,谁会忘记一条大河的波浪宽,谁会忘记一条大河母亲般的抚养?不会,正是懂得感恩的古城人,才会一次次接近了黄河,观望或者说是目送了黄河之水,从它的邻居家——开封古城,一路蜿蜒,奔向大海。它带着古城的祝福,畅快而兴奋地东行,东行,我相信这份浓浓的祝福里一定有我的万千言辞,一定也会有重阳佳节之日,来此采风的三十位作家诗人的万千诗篇的呈送。
我们相信,我们是豪壮有力的一群人,我们带来了古城的自信和诗意。
我们踏着黄河的平静浪花,从黑岗口走到了柳园口,用阳光的脚力丈量着重阳之日开封阳光的重量和黄河的热情。
值得记下,这一日,九九重阳,这一日开封市作家协会主持的一次文学采风,再一次和黄河拥抱,再一次将黄河的诗情画意贯穿于我们的文字之中。我们欢呼:黄河你好,古城你好。我们相信,黄河一定会反馈给我们同样的问好,是的,我们的内心已经用诗歌郑重接受了。
与菊相逢
庞娟
我生于中原菊城,爱菊、种菊已有30余年光景。再有历代文人墨客之诗文,吟之、诵之,更甚喜爱。我喜欢菊的淡然清绝、幽静安逸、超凡脱俗,喜欢她清瘦一枝的感伤、傲然凌风染一城的雪香,更喜欢她在月色黄昏里的一剪姿影。那一枝风菊,穿过古陌小巷,穿越唐诗宋词,穿过清风明月,落在古城,落在我的衣衫、我的发梢上,氤氲在我的心里。
菊迎着秋风姗姗而来,我淡妆轻描,舒袖罗衫,发髻斜插玉簪,踩着青莲小步,和着秋光月色,与菊来一场心灵的相逢。故交相逢,在诗书中邂逅多回,已结下千丝万缕的情愫。于是,我轻掬一抹清香,放于书签,纤指染香,乘一叶兰舟,赏一曲悠悠古筝,映一湖倩影,听茶楼飘来岁月酝酿的诗句,品黄花浸泡的醇香,迷醉在虹桥两湖的剪影里。
菊淡然平凡,高洁于尘世。她悄然开放于凡尘市井,无须高贵的庄园或筐盆,只需插根于土,便可春吐嫩芽、秋绽芬芳。她随性而立,不分贵贱贫富之所,只需用心呵护,皇家之殿堂、平凡人家之窗台皆可见菊之婀娜。楼阁石阶,桥上脚下,城门小亭,芸窗书架,河边柳旁,庭院小轩,村户窗台,皆有菊渲染秋风。在风中,在月下,在雨丝中,皆有安逸之风。每至古城满城黄金甲,大街小巷,庭院城门,处处菊韵。
菊不与百花争艳,开放于清秋季节,远离百花之繁华,远离尘埃,与世无争的淡然情怀。即使在闹市中,也卓然开放,笑看过往,在风轻云淡中静吟流年。“菊,花之隐逸者也。”隐士必有其高洁所在,故菊在世间凡尘中吟哦着清绝的诗句。
菊之高洁,在于她傲霜独立,将飘送的寒风融化,在一颦一笑中绽放坚强,与雪相逢,进行一场唯美的缠绵,染一城雪香,与尘埃相伴,滋生经年的繁华。
菊轻剪着诗意的人生,写菊、赋菊、画菊乃为世人所倾慕。一幅幅泼墨图画中,菊凭借一瓣清香流芳千古。近年,十字绣和汴绣风靡古城,大街小巷的店铺随处可见丝线精绣的菊花,卓然生色于墙壁,如同梦幻中的东京梦华。
菊展之时,各展院内均有菊诗雕刻,绽放于游人面前。漫步在诗意的菊丛,游客如梦回大宋,寻千年古梦,访万古诗篇,醉一世光景流年。在龙亭公园和清明上河园,遍地是菊铺小道与台阶,更有诗句随行,让你分不清楚是诗句香了菊还是菊芬芳了诗句。
菊香时节,邀友赏菊,泡上菊茶,文字轻轻地氤氲着清香。夕阳西下,我们围坐在一远离尘 世的庭院,吟哦着“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慢慢地,诗在酒内发酵,倾情泼墨。“古城七彩映庭花,芬绕宇寰煎酒茶。香淡轻流三径夜,夜移菊韵透窗纱。”任自己醉在远离尘世的菊香中,明日若懒寐不起,便可责怪于菊之娇娆,“仪邑芳菲帝女娇,朝寻暮赏月香宵。空升晓日人贪寐,道是黄花尽显妖”。
菊轻轻倾诉着一种美丽的乡愁。每至金秋,来我市购置菊花者甚多,市政府就会安排场地特地迎接游客或游子前去领养菊花。每至金秋,更有游子归来,行走于古城街道,寻找往事,赏菊酌酒,以解乡愁。远在天涯者,便会携亲登高,远眺家乡,借菊抒怀,寄托思念情愫。
早在北宋,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赏菊是重阳的一项重要内容。李清照的《醉花阴》这样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记得,儿时家乡的小院里也种菊。秋月下,母亲为我们唱起歌谣,讲古老的童话。如今,一次次远游在外,在另外一个城市里游走,看到路边的菊花,如与故交相逢,就会弯下腰去与菊进行一场隔空的对话,就会想起家乡古城的风菊,想起在家乡院落里绽放的芳菲。乡愁袭来,才知菊已经成为我故乡的一个信物,催我早返故乡。
每次赏菊,拾级而上,怡然自得。乘船在水中游走,看两旁古亭旧阁,看灯光辉映在水面,听到亭里传来的宋词,我仿佛行走在千年前的风景里,那宋词的古韵伴着菊的韵味在我的上空环绕。此时,我是着一袭宋风的女子,行走在铁塔脚下,行走在天波杨府的点将场上,在翰园碑林的山石间拾起遗失的诗句,在大相国寺的袅袅青烟中与高僧对话,在汴河上与李清照携手登舟……
菊有淡淡风、淡淡情,离红尘很近,也很遥远。任风雨变幻,它吟哦着经年的诗章,以其清瘦的风姿、俊逸的神采、悠然的风格在素笺中书写下一场的约定。
世间的风景甚多,菊是你半醒半醉之间的一缕清香,她带着千年的文墨,有吟不尽的诗酒年华。留一剪影,粘贴在缠绕着诗意的心扉,泡上一壶菊茶,带着今生的风轻云淡,换一世的安逸。
菊超凡脱俗的气韵在古城里飘香,那与世无争的高洁与悠然,感动着我赏菊的心灵,学着古人寻觅清幽处种菊、泡菊、品菊,想在匆匆流淌的光阴里写出千古华章。
菊是历史间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我只是时光里的一粒尘埃。还未来得及滋生诗意的想象,她已随流年而去。我想,我和菊依旧会在书中相逢的,品一壶岁月黄菊,与她悠闲地看四季徙转,感受世间的寂寞与繁华。
黄河蚌
秦月影
“天下黄河口,佳时莫过秋!”恰逢重阳,应开封市作家协会及开封文联之邀,我与一众文友同到黄河滩郊游采风。
漫步于黄河岸边,但见黄河、黄土、黄草三黄相融,构成秋天里特有的黄色风景。
或许是秋季的黄河已进入枯水期,故而少了李白笔下那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倒是多了一种“静水流深,光而不耀”的淡然和从容。举目远眺,天地玄黄!“好大的河蚌呢!”循声望去,只见黄河滩岸边一家农舍里蓄养着半池的河蚌,个头都挺大,壳面纹理清晰,光泽均匀,散发着特有的土腥味儿。
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河蚌,一时很是好奇:“老乡,这些河蚌都是你养的?”“不是家养的,都是在黄河里挖的。”
“黄河的水那么浑,会生出这么大的河蚌?”老乡笑了,经他解释,我才知道,原来这些河蚌都是在黄河河汊的淤泥里挖出来的。他说:“早些年也没有挖出过这么大的河蚌,现在提倡环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质改善了,河蚌长得挺大的,随便挖出一个就是好几斤的老蚌。”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邻居家的姐姐向我炫耀她哥哥捞到的两个小河蚌。“这叫蛤蜊。”她在我羡慕的眼光中骄傲地说,“我要把它们养大,养得像脸盆那么大。”“我能摸摸它吗?”“不行!”她断然拒绝。一连几天,我都在惦记着她的小河蚌,不知道长大了一点儿没有。
终于有一天,我悄悄溜进邻居家的小院,并在水井旁的石槽里摸走了那两个小河蚌。
傍晚来临,我听到邻居小姐姐寻找小河蚌的哭声。
可我管不了那么多,许久没有尝到肉腥的我把两只小河蚌放在炉火盖上。看它们的贝壳一张一合,不一会儿,我就闻到了肉香。
“快进屋吧,马上开饭了,他们家有道特色菜就是炒河蚌!”我对同伴的话充耳未闻,脑子里总是回想着童年时被我放在炉火盖上的小河蚌张合贝壳的情形。
饭桌上,我对那盘特色菜未动一筷儿。
临别时,热心的老乡送给我两只大河蚌,我没有拒绝,用塑料袋装了就放在车里带回了家。
驱车回家又是傍晚时分,我拎着塑料袋来到护城河。
有三三两两散步的人看到我拎着的大河蚌,立时有几人围了上来。“这河蚌真大啊,多少钱一个?”“不卖!”我简单地应了一声,将河蚌用力抛向河中心。
近年,护城河的水质大有改善,早不是当年的污水沟,我相信这两只河蚌在通许的护城河中还能活很久很久。
风,从黄河飘过
远之顺
秋,恰似冬日阳光,跨越母爱
当徒步把黄河的波澜化为平静
渴望的火焰与澎湃,把肉身化为力量
寄托起美好的情愫而难以自拔
化为爱的解脱
辛苦就是隔岸观火
唯有赤子之心,放眼
古道岸边那千年美好
或许,人情不足为奇。似重阳不温不火
阳光融进多少追梦人的幻想
铁犀牛在一直沉思。历久弥新
在感悟先贤奋斗的跋涉,将人性
长吁短叹化为知冷知热的
风
黄河秋风
黄海龙
沿着秋风中的黄河
我穿梭于两岸
在这个季节暗度陈仓
我忘记自己
我已把自己变成家乡
黄河流经的一段
变成花生、大蒜
那里土地最肥沃的部分
这是辉煌的一天
足以支撑我,一个外卖员
面对黄河叙说励志
迎着秋风
为一株野草
送上遍地金黄
以上作品原载《开封日报》2024.10.14期,第07版:行走民间总第163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