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德约科维奇在蒙特卡洛大师赛第三轮比赛中以4:6/5:7不敌英国选手埃文斯无缘八强。我觉得这至少说明了三件事:
第一,比起一个实力不俗、均衡全面但是中规中矩的选手,埃文斯这种打球不按常理出牌又激情四射的选手,往往对巨头的冲击更大。要知道排名30开外的埃文斯在职业生涯已经取得了4场对TOP10的胜利了,而且跟费德勒、纳达尔交手也都制造过一定的麻烦。
第二,正如德约科维奇此前自己接受采访时表达的意思。巨头们现在的重心确实完全放在大满贯数量的竞争上,对于大师赛没有那么上心了。大师赛对于他们更像是无关紧要的训练赛,适应场地、调整状态,但是并不会投入过度的精力,并尽量为确保大满贯减少不必要的伤病风险。
第三,我们回头再想想第二轮比赛,即便德约科维奇对待蒙特卡洛是这样的一种态度和状态,00后小将辛纳依然被扎扎实实地上了一课。一对比就发现,尽管很多人对辛纳倾注了非常多的热情,但是这位年轻人距离巨头们的真实距离,可能比我们的期待要远得多。
张爱玲在《传奇》再版的序言里写到: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虽然这句话稍显功利,但是对于网球选手更加韶华易逝的运动青春来说,确实需要不断被鞭策:“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而在这个一切都越来越快的浮躁时代里,不仅网球选手自己需要着急,观众也更愿意把情感投注到更年轻的选手身上。就如同婚恋市场里的剩男剩女有一个年龄门槛,观众对于大器晚成这件事其实并不太感冒。那些25岁以后才逐渐冒头的球员,却容易被大众用静止的眼光限定,哪怕也是在持续进步并最终如愿取得一些成绩,却常常难逃“水货捡漏”的揶揄。
我觉得这种现象背后有这样一种逻辑。大家潜意识里认为年少成名靠的是天赋,而大器晚成靠的是努力。虽然在运动员成才的过程中这两者同等重要,但天赋往往是一般人觉得难以企及只能仰望,而努力则被认为是自己也能做但是没有做或者懒得做的事情。
人,对于那些完全够不着的东西,会选择崇拜和羡慕,对些许能够着的东西,更容易嫉妒和嗤之以鼻。所以你看那些“天赋型”人设的运动员,确实比“努力型”人设的运动员更受欢迎。
可是话又说回来,虽然这个时代更加推崇年轻,大家也感叹如今的小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特别多,会的特别多。但是就人类文明越来越厚重的积累来看,年纪轻轻就想真正的在一个行业里成为大师,越来越难。在古代一个年轻人拍脑门的idea确实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突破,但这个时代里那些小孩子穿越罗布泊、研究癌症的骇人履历,只能是博人一笑的fake news。
网球也是如此,当你看到网球的技战术体系如此复杂,从身体到心灵的训练手段已经如此多样的时候,我们可能真的不必特别执迷于一定要诞生一个天才,时代可能真的不一样了。
我们看到几乎每一个在20岁不到被输出到网坛的年轻球员,在有限的制造时间里几乎每个都是有不少缺陷的“半成品”,他们距离顶尖、距离完美尚有很远的路要走,甚至哪怕跻身一流选手,也仍然需要在自己的短板上花大量时间继续雕琢。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像埃文斯这样的选手,在接近30岁的年纪才逐渐参透网球的真谛,开始逐渐磨合好各项技术的平衡,身心完备地迎来上升期。
当一项运动不只是简单粗暴的身体比拼,而更加闪烁智慧甚至哲学的光芒时,或许就更难诞生“天才”。但我更愿意相信——更复杂、更丰满、更多元,更有深度,这项运动的深厚沉淀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