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月 21 日下午,福建泉州丰海路东海中学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未悬挂正式牌照的小米 SU7 Ultra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因避让前方突然掉头的白色车辆,向右急转并制动,但仍与同向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现场视频显示,事故发生时车辆时速表盘指针短暂指向 150 公里,电动自行车驾驶员被撞飞数米,最终砸向路旁护栏。
警方通报调查进展
截至 3 月 25 日,泉州市交警部门表示事故责任认定仍在进行中。东湖交警中队工作人员证实,肇事车辆确实悬挂临时牌照,但未透露驾驶员是否存在超速、无证驾驶等细节。目前伤者仍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抢救,家属在社交平台透露伤者依靠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相关治疗费用已超过二十万元。

事故细节引发公众热议
网络流传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显示,小米 SU7 Ultra 在事故前处于持续加速状态,路面限速标识显示该路段最高时速为 80 公里。有网友质疑驾驶员是否存在主观超速行为,也有声音指出视频显示的 150 公里时速是否属于瞬时加速的仪表盘显示误差。值得注意的是,涉事车辆正处于未正式上牌的交付过渡期,临时牌照的合法性成为舆论焦点。

车企回应与道路安全隐忧
小米汽车官方暂未对此事发表声明,但内部人士透露正在配合交警部门调取车辆 EDR(事件数据记录器)数据。汽车工程专家指出,新能源车瞬时加速能力远超传统燃油车,此次事故暴露出两个关键问题:驾驶员对新车型性能的适应程度,以及城市道路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能力。监控画面显示,被避让的白色车辆在掉头时未充分观察后方路况,这类 "鬼探头" 式交通违法行为已成为城市道路重大安全隐患。
事故背后的警示意义
这起事故再次敲响道路安全警钟。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新能源车事故中,因驾驶员不熟悉车辆性能导致的操作失误占比达 37%。交管部门提醒,新购车用户需经过系统培训后再上路,特别是具备高性能模式的新能源车型。对于公众关注的超速争议,法律界人士强调,即便车辆具备高速行驶能力,驾驶员仍需严格遵守道路限速规定。
目前事故调查仍在进行,最终责任认定将影响智能汽车责任划分、车企数据提供义务等多重议题。这场发生在城市快速路的碰撞事故,不仅是个体驾驶行为的警示,更是智能出行时代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现实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