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岭南大医馆 昨天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是开端、开始,“午”就是炎热的夏天,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
除了赛龙舟外,你知道端午哪些习俗与健康有关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郑艳华来解读。
挂艾草与菖蒲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民俗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而从中医角度来看,此三样都有浓烈的气味。
艾草
艾草、大蒜自不必说,都是家喻户晓的药食佳品。菖蒲也是中医常用的芳香化湿的中药,具有芳香开窍、宁心安神,兼有化湿、豁痰、辟秽之功。菖蒲入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在民间,端午前后空气湿热,蚊虫滋生,易致人体瘙痒。可以取菖蒲煎水熏洗来治疗湿疹、疥癣等皮肤病。
洗草药水
端午洗浴兰汤,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俗之一。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佩兰是一种古老常见的芳香化湿药,辛能发散,香能去秽,一开始只是作为香囊佩戴在身上。《开宝本草》载佩兰“煮水以浴,疗风。” 《本草纲目拾遗》载:“体受风寒不快;以枝叶煎汤浴之,浴后睡片时,即愈”。可以理解为以佩兰沐浴可以祛除风邪,治疗风寒感冒。
不仅是佩兰,其他的药材比如艾叶、菖蒲、青蒿都可以用于沐浴,这里药物芳香而能祛湿通表还可解乏防暑,对通透毛孔和散热有很大的益处,而不生疮疖痱子 。
佩兰古时又称为“醒头草”,因其可起到芳香行散、开窍提神的功效,古人将其充于枕芯做内枕,以治疗鼻塞、感冒性头痛。而佩兰入药内服,可以清暑,辟秽,化湿。治疗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邪内蕴,脘痞不饥,口甘苔腻等。
《黄帝内经》就载有“兰草汤”,如果常常感觉口中甜腻,或伴有有口臭的人群,可以尝试以佩兰(10-15g)代茶冲饮,以化湿除腻。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不得不说的传统美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传说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粽子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
吃粽子一定要食有节制,不可贪食
自古糯米就是重要的滋补良物,与粳米相比,其性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把它的功效归为温脾胃、止腹泻、缩小便、收自汗。 糯米与山药熬粥,可强健脾胃;加莲子同熬,可温中止泻;食欲不振的,可将糯米与猪肚同煮而食。
晋代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益智仁性温,味辛,具有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
益智仁与糯米的搭配,不仅是做粽子,即使是做成益智仁粥(益智仁5克、糯米50克、细盐少许),也都一样具有补肾健脾的作用。适用于幼儿、老年人脾肾阳虚、腹中冷痛、尿频、遗尿等。
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元明时期,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到了清代,还出现了“火腿粽子”。越来越丰富食材与粽子的结合,成了端午节的一份惊喜与期待。
最后提醒,粽子虽好,但吃多就不太好消化,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胃病、身体较弱的老人和小孩,一定要食有节制,不可贪食。
文/图 羊城晚报 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许咏怡
责编/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