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的人文思想与艺术影响。
【简析】
此题不仅简述南北宗论的概念及整体特点,还必须举例具体代表作品论述董其昌的绘画特点。
【参考答案】
董其昌,不仅是明末的绘画大家,而且是位重要的绘画理论家。
他提出了“南北宗论”,黄其昌在其《画旨》中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所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以致马(远)、夏(珪)辈。南宗则王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同)、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以至元四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董其昌书画、诗文、画论方面的造诣极深,并通禅理,喜欢以禅论艺学。他借禅宗南北二派“顿、渐”的修行方式,以喻画法,把我国唐以来的山水画中的文人画、水黑画和院体画两大体系划出了一个轮廓。文人画体系似禅之南宗,院体画似禅之北宗。北宗是注重功力的。犹如神秀的渐修,南宗是注重天趣的,犹如慧能的顿悟。
自晚唐以来,山水画中文人独名,绘田中遂注入文学的意趣,注意个性的发挥、气韵的超逸,用水墨渲染形成一种文人画,并日渐发展,成为画坛主流,也好像禅宗的南盛北衰。蕾其昌等人不仅是以禅宗的分宗来比喻山水画表现方法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把以表现“禅境” “禅味”的高低深浅来划分山水画的南北宗。禅宗的明心见性、摆脱形迹的思想与文人画的“复归于朴”、追求自然之性的清高气息是一致的。在董其昌看来,山水画中必须有禅意才是最高境界,而这种禅意在王维的画中已露端倪。他的画一变钩斫为渲淡,渐近自然、意境幽深、颇有天趣,故把王维列为南宗之祖。此后,在董、巨、二米的田中逐渐发展,到元季四大家画中遂达到了最高峰。所谓的禅意、禅境,就是以简代繁、以拙代巧、以虚代实、以少胜多等手法表现出含蓄、宁静、空疏、平远的境界。用董其昌的话说就是“闲远清润”“天真幽淡”“古淡天然”“脱尽廉纤刻画和纵横之气”。以李思训开创的青绿山水画法和南宋院体画传统影响的浙派山水被董其昌等人认为是“廉纤刻画”和有“纵横之气”,故无禅意。被列为北宗。南北宗论的创立者想通过对从唐至明近千年的山水画的分析总结,用艺术风格分流派并加以褒贬,以建立绘画的新风格和绘画批评的新标准。
由于他们都是文人画家(利家),自然要站在“利家”的立场上,以文人画家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来评价画史,贬低南宋以上的院画和青绿山水画体系以及浙派,竭力抬高文人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画派。南北宗论具有片面性。从唐至明,山水画风格几经演变,画家对自然持的态度、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也有种种差异,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只用两个流派去归纳,难免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评价不当之处。历来有人对此进行了反驳、批判。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画山水画毕竟有两种风格与画法,这是事实。董其昌作为对山水画艺术流派进行研究的先行者的作用还是应肯定的。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的加深。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见,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消极的影响。
2.石涛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上有何贡献,对后世绘画发展有什么影响?
【简析】
此题须分别论述石涛的山水画特点、花鸟画特点、人物画特点、重要影响、美学见解及绘画主张。
【参考答案】
(1)山水画:他师法自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在写生实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前人的种种规范,创作出大量新颖独特、千情万态的优秀作品,为山川造像为山川传神。他的山水画十分着重形式美,在笔法、墨法、布局等方面不落前人蹊窠独成见树,决不拘于一种形体,而是配合了多种多样的笔势墨韵来抒发自己的艺术激情。他的笔墨有粗的、细的、光洁的、沉郁的、明净的、泼辣的,墨重处精神杰灿。墨淡处意气华滋。石涛非常善于用点,他的点来得随意,将浓淡大小意味变化多端的点分布于画幅各处,形成强烈的形式感。石涛的山水画,笔墨、构图千变万化,风神灵动,代表着清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2)作品:至今尚存有石涛大量的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各种不同的艺术风貌。如《黄山图》《听泉图》笔墨豪放而有雄伟的气势:《细雨虬松图》用笔略细,着重于对山水的真实感受;《黄山八胜画册》等,则笔法老辣疏放:《余杭看山图》卷,又用一种流动如水的线条来画山峰石皴,生动之致:《淮扬洁秋图》则笔墨雅致,给人以清新之感。除山水外,石涛还擅长兰、竹、花果,其功夫在手信手写来,独有一股沉着痛快之气。
(3)美学思想:石涛在艺术上有很深刻的见解,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题画诗跋》等。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有两个:一是强调“有我”,另一个是“一画”。抨击复古主义的陈词滥调,深刻地表达了艺术贵在创新,贵在有“我”的思想,把传统的“六法论”推向新的境界、新的高度。同时,把绘画这门艺术汇入了当时整个文坛的进步潮流--抒发情感、性灵之中,给清代绘画带来了生气。石涛强调“有我”,并非不要“师造化”。相反,他很注意“师造化”。客体是主体的依据,同时又受主体的影响;主体要以客体为基础,同时又要“化”山川为用。人与自然,既对立又同化。这是对中国“天人合…”的宇宙观和情景交融的艺术观的精辟阐释和进一步的发展。关于“一画”,它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庄子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就是说,中国绘画的基础是笔法(或称“骨法用笔”),这是六朝时期奠定的,谢赫又在“六法论”中用“骨法用笔”四个字概括了它。石涛的“一画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运用“道生-”“万物归于一”的哲学武器,对“骨法用笔”思想所作的新的概括。“法于何立?立于一画”,就是中国绘画的全部功夫,最终(也是最初)都归于“笔法”。能有一笔之法,能有一笔之骨肉,就是天地万物的骨肉(画作)。“一画”要“意明笔透”,运用自如,由此出发,就能掌握“画道”。这“一画”从何而来?不能仅仅受干心,受干手,受干墨还必须看到“一画”含万物之中,要从山川万物中去体验、锤炼,才能真正掌握“一画”。有了“一画”之功,就可凭此“测”万物,“参天地之化育”。这就是说,画家观察、感受万物,总是要受统一的“一画”(形式感、美咸)观的作用,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冷漠的。
3.论述“扬州八怪”的艺术特色、艺术思想、代表画家及艺术影响和意义。
【简析】
此题须分别论述"扬州八怪"的概念、总体艺术特点、分类、代表画家的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扬州画派、扬州八怪(名词解释):扬州画派是清朝雍正到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地区的著名画派。主要成员有金农、郑燃、黄慎、李、罗骋、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等八人,所以有人称之为“扬州八家”。
又因为这些画家大胆地突破了当时以“四王”为代表的所谓“正统派”崇尚摹古、一味追求笔墨形式的桎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所以有人称之为“扬州八怪”。这些人的艺术态度和政治态度有许多共同趋向,在他们的绘画中又有某些共同特点,所以把这些画家统称为“扬州画派”为宜。扬州画派的绘画主要是写意花鸟,人物次之,山水较少。
内容主要是梅、兰、竹、菊、花鸟枯石、仙佛鬼趣等。成员大都是失意的官吏和隐居文人。画家们把宦途失意的牢骚和对当时社会的抨击,都借助干书画发泄出来,所以说他们的作品不单是简单的书画。郑燮就一再叮嘱人们对他的画“莫当图画看”而是要研究它的“文里波澜、字里机关”。他们的诗、书、画结合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画家们在艺术上主张师造化,注重创作。他们对中国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都曾广泛研究过古代名家的作品。但他们学古而不泥于古。从他们的艺术实践来看,他们虽然继承了明朝徐渭、陈淳、清朝石涛、朱耷的技法,但是都不以徐渭、石涛的面貌作为自己的面貌,而是能自立门户,借古以开新。扬州画派都有追求书画同源的艺术情趣。
他们除了能诗盖画外,大都长于书法、篆刻。金农楷书学东晋砖刻墓志略有改变。郑燃的书法隶楷参半自创一格,自称“六分半书”。汪士慎、高翔都擅八分书又各具特色。黄慎的草书学怀素,李觶善行草。他们都能把自己的书法艺术有机地融合到绘画中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之都能具有耐人寻味的笔墨情趣。画家们的书法不同,影响到绘画的趣味不同。黄慎的画中有草书笔法,所以能“寥寥数笔,形模难辨,乃宜丈余视之。则精神骨力出也”,具有一种奔放流畅的感觉。郑燮画兰叶“以草书中之竖长撇法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道人,在艺术思想上反对泥古,主张革新,师法自然。摆脱了清初以来的摹古风气,而能独树一帜,成为扬州画派中著名画家之一。他的画多写兰、竹、石。他非常重视观察、写生,把描绘对象与主观感受熔铸为动人的艺术形象。他几十年如一日经营竹石画像,因而对竹的自然形象心领神会,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大量素材积累在心,故作画时“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无论新篁出雨,还是老枝迎风;无论是亭亭玉立的水乡之竹,还是坚劲傲然的山野之竹。都有其生命与性格。郑板桥善于将诗、书、画三者凝集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写兰竹用行草笔法,多不乱,少不疏,秀劲潇爽,生机勃勃。款题也特立独行,是他作品构图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借此阐述他的人生观、艺术观,有着“文里波澜,字里机关”。他不仅以书入画,而且也善于将绘画用笔的成就吸收到书法中去。他早年工楷书和草书,在绘画愈臻成熟后,他在书法上用起了兰竹笔法,使书中也有画意。书与画在其作品中互相交融,达到了一种内在的统一。他成熟的书法是一种非隶非楷、隶多于楷、与众不同的“板桥体”。现存《兰竹图》多幅,笔墨简劲疏朗,构图变化多端,题识更多奇趣。
(2)李鱓:字宗扬,号复堂,长于花卉、虫鸟,初师高其佩,后取法林良、道济。他在绘画上能自抒胸臆。开始由工笔,后转向粗笔,笔法劲健纵横,落笔不拘绳黑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特色”。绘画作品有《芭蕉萱石图》《芍药图》《梧桐蕉竹图》等。
(3)黄慎:他在扬州画派中是最注重形式的画家。书法学唐代怀素,写得一手精熟的草体。画人物常用倏忽往复、满纸飞动的狂草笔法,以表现疏狂豪放的情怀。笔墨效果热烈奔放、活泼多姿,与其他人的冷寂、消沉情调有很大不同。作品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仙佛道,有时也表现一些民间生活,画渔夫、纤夫、乞丐等。兼工花鸟、山水,花鸟粗犷精练,以小品为佳,山水泼墨雨景较为出色。
(4)金农:早年嗜奇好古,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工书法。他的书法源自汉隶。兼备楷书体势,书写时用扁笔,也常用截去笔头的秃笔,书写时如刷漆于板,自称“漆书”,字形方整,稳中求奇。他五十岁后始学画,更是以书入画,画风稚拙古朴,写梅竹、人物、山水,造诣新奇,他认为画竹必须“以竹为师”,他常用梅竹比喻自己,象征高洁和倔强。金农迂怪的一个侧面是他喜为和尚造像,也许是他身处“红尘”而向往遁世之途,也许是他欲借和尚之影表现怪逸行迹的合理性,他笔下的和尚造型从比例、用线到设色都独具拙意。简率而传神。在绘画理论方面著有《冬心画记》《论画杂诗》。作品有《赏荷图》《梅清图》《山僧叩门》等。
(5)罗骋:画人物、山水、花鸟、梅竹无不工妙,尤以画鬼名重一时,曾著过多本《鬼趣图》,托借讽寓之意,抨击黑暗的现实。
(6)李方膺:善画松、兰、竹、菊、墨梅。他的画风是“倒拖斜刷”、用笔放纵、不拘成法、墨气淋漓、潇洒自如,体现出他“香心不死”的倔强精神。他的部分作品。作风近似八大山人。他对梅花曾作过细致的观察与研究,曾赋诗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二三枝。”充分体现他对画梅取舍的严格要求。传世作品有《五鱼图轴》《黑竹兰石卷》等。
4.试论明四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特点。
【简析】
指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此题须分别论述四位画家的山水画特点、人物画特点、花鸟画特点及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
沈周、文征明是吴派开派大家,而唐寅、仇英是“吴派”的友军。在画史上一般把他们四人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
沈、文、唐、仇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院体”和“浙派”垄断画坛的局面,而且标志着明代绘画独立面貌的形成。明四家及吴门画派的其他画家,活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他们一方面与较多的社会阶层相联系,一方面能更自由地抒写自己的主观世界。在艺术上,他们在继承董、巨和元代诸家画法的同时,也深受南宋院体水黑山水和青绿山水的影响,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效果和“风流编藉”的风格,在诗、书、画的结合方面较宋、元进了一步,进一步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作为文人画家,他们的艺术在观念、技法、形式等方面都没有从前代文人画的程式中脱颖出来。但是,却共同体现出一种新倾向,这就是接近丗俗 生活。在他们活脱的笔墨世界里蕴藉着不同于元人的萧蔬、寒荒、冷寂的世俗的宙美趣味。在题材的选择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上都表现出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以及他们的美学观点和社会理想。他们的艺术观和作品反映出社会时代新因素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变化。
5.论述徐渭的艺术创作成就。
【简析】
此题须分别论述徐渭的绘画特点、影响、代表作品及书法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他在文学、诗歌、戏曲和绘画史上都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地位,尤其是绘画方面对后世四百多年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本色”,强调要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实矛盾,以力挽明末文坛的颓丧之风。他敢于发人所不敢发,为人所不敢为,具有放傲不屈的斗争精神。其诗文,有的暗含着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其戏曲打破了历来的陈规,创造了高华俊爽、秾丽奇伟的体裁。其行草纵逸飞动,似有一种“打偷一世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概。
(2)徐渭在绘画上以写意花卉为主,在艺术上敢于冲破薄篱,大胆创新,把水墨写意花鸟画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常在作品中借题发挥,把盗意纵横的笔墨与题跋诗结合起来,抒发胸中的块垒和愤懑。读其画如同读其诗文、戏曲一样可感受到一股“磊磊不平之气”。他的《墨葡萄图轴》用墨干湿并重,苍润相间,不求形似,而重生韵,并题诗“半生落魄已在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置闲抛野藤中”。把其英雄失落、怀才不遇、投门无路、一生潦倒的境遇以及由此引起的愤懑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他画竹“竹根盘结出土外”“竹竿亭亭,节枝甚大”以取盘根错节之义。他十分崇尚苏轼的画竹艺术,他在题画诗中曰:“东坡画竹多荆棘,却若评论受俗嗔:自是俗人浑不识,东坡特写两股人。”他画竹是在画人。是抒发胸中的块垒。他笔下的牡丹、荷花、梅花等都不仅是形式风格上的一种创新。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艺术创新。正因为他绘画的喻意性、表现性,所以不重形式而重气韵,追求一种活勃勃的笔黑韵味与内在情感,思想的合二为一的艺术境界。
(3)徐渭的绘画在笔墨技巧方面也有不同于前人的特点。他画花卉运笔纵恣,似草书飞动,但畅快中有沉着,沉着中有畅快。用墨善泼墨、破墨,墨色变化多端,淋漓酣畅。在传统水墨写意的基础上开创了大写意一派的画法。传世作品《杂花图卷》《牡丹焦石图》等运用湿笔、燥笔、破笔等。豪放而生辣,似乱而不乱,浓淡层次复杂和富有变化,把水墨效能作了充分的发挥。徐渭绘画总的特点是情胜于景,意胜于形,不拘泥枝节,讲究整体的气势,笔墨大胆泼辣,淋漓酣畅,款书多行草书,书法一气呵成,使画面气势倍增。
(4)徐渭绘画艺术的形成和成就的取得,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前辈画师艺术成就的影响。二是他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广博的学识素养所造成的独特的胸横和思想情操三是他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大胆创新的精神。
(5)徐渭绘画艺术风格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画风经过明末的陈老莲、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虚谷、吴昌硕以及现代画家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磅礴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画坛和近代画坛的强大的文人花鸟画大写意派,而且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