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国民党“五虎上将”的卫立煌回国,为何六大元帅会亲自接见

公孙利剑出鞘 2025-04-01 10:02:46

1948年12月,解放军公布了一批国民党战犯名单,并在报纸上发表郑重声明,规劝这些顽固分子尽快投降。

随着全国解放事业的迅猛推进,名单上赫然罗列的国民党高级军官相继被俘,并被关押到了相关监狱进行改造。

1955年,一则有关于国民党上将卫立煌回国“赎罪”的震撼消息,石破天惊地传遍开来。一时间,舆论的风向标全都聚焦到了素有国民党“五虎上将”之称的卫立煌身上。

当时,卫立煌的许多战友都被关押在“功德林”监狱进行思想观改造,并且卫立煌也罗列在“战犯名单”上,按照常理,想必中央也不会轻易饶恕他。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央非但没有责罚国民党上将“战犯”卫立煌,并且就连六位元帅都降尊亲自去机场迎接卫立煌的归来。

那么,事情为何会出现如此逆天的转机?卫立煌回国的接待规格又为何会如此之高?这其中又有何“玄妙”的历史渊源?

一代战神卫立煌,1897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东郊的卫杨村,他的父亲是清末的一名小吏,虽官职不高,但他却对卫立煌的教育分外重视。弱冠之年的卫立煌,便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勤奋与执着。

1912年,年仅15岁的卫立煌,毅然决然地剪掉了象征封建思想的长辫,以示与清政府的决裂。随后,他只身前往汉口,开启了他艰难、坎坷的闯荡。

在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汉口,卫立煌在思忖良久之后,遂报考了湖北陆军学兵营。

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肄业。而后,卫立煌便决绝地加入进了北洋军,从此,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

1915年,意气风发、家国天下的卫立煌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战争,虽然讨逆未能取得成功,但是他奋勇杀敌、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却赢得了起义军将士的交口赞誉。

此后,卫立煌决定南下广州,后来他如愿地加入了粤军。卫立煌凭借着辉煌的战绩,逐渐在龙蛇混杂的军界中崭露头角。

1927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卫立煌已升任为第14师师长,驻防在南京。踌躇满志、雄才大略的卫立煌,亦迎来了他的第一段金玉良缘--

卫立煌与崇实女子学校的校长朱韵珩喜结连理,朱韵珩不仅端庄娴熟,并且学富五车、思想开明。

两人的结合,无疑是天作之合。朱韵珩就像一株暗香馥郁的白百何,为卫立煌的戎马生涯,增添了一抹奇幻优雅的色彩。

1930年,震惊中外的中原大战猝然间爆发了,卫立煌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迅速地得到了蒋介石的倚重。

一心“卫国”、铁血丹心的卫立煌曾与红军兵戎相见过,但在1936年,当他被国民政府授予上将军衔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逆转。

西安事变爆发后,让如坐针毡、终日寝食难安的卫立煌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他也开始以更加开明、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慎重地看待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这一关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1937年7月,穷兵黩武、灭绝人性的日寇觊觎中华大地已久,遂悍然地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陷入到了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之中。

家国天下、骁勇善战的卫立煌当即临危受命,为了联合抗日,共御倭寇,他多方与共产党进行了紧急会见。

随后,心系苍生、大义凛然的卫立煌便毅然地奔赴到了抗日前线,他深知,此时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中华民族,更需要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而绝非无休止的内战与纷争。

1938年2月,碧血丹心的卫立煌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同年4月,为了共御外敌,他亲赴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泰山崩于眼前而不惊的卫立煌,随即作出了一项“忤逆”于蒋介石的重大决定——他“擅作主张”,先后为八路军提供了100万发子弹、25万枚手榴弹等紧缺的军用物资。卫立煌的这一英明之举,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卫立煌主动请缨率领第14集团军北上与日军正面作战。他亲率第二战区近10万部队在忻口以北建立防线阻击日军,中国抗战史上的著名战役忻口大战随即爆发。

虽然忻口战役国军损失惨重,但是卫立煌所率领的数10万国军将士在忻口鏖战30多天,迫使日军付出了伤亡4万多人的惨痛代价,但始终未能突破中国军队固若金汤的生死防线。

抗战胜利并未给千疮百孔的中国带来长久的和平,国民党内部的权斗与纷争,让已不惑之年的卫立煌深感痛心。他不愿再次卷入内战,更不愿痛彻心扉地看到同胞手足相残的悲剧再次上演。于是,他便“借由”,与第二任妻子韩权华一同出国“考察”。

韩权华亦是一位风姿绰约、慧心慧智的知识女性,她有着深邃的思想和独立的见解。

温柔贤淑的韩权华深知卫立煌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因此,她始终坚定地支持丈夫所做出的决定。

卫立煌在国外与世无争、凄然漂泊,虽然远离了政治的漩涡,但在他负疚的内心却始终牵挂着民族的命运。

1948年,卫立煌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随后,他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东北剿匪总司令”,但面对残酷的内战,他愤然地选择了按兵不动。

卫立煌所施展的“拖字诀”,极大地震怒了“龙颜不悦”的蒋介石。随后,气急败坏的蒋介石以“贻误战机罪”将卫立煌软禁了起来。面对蒋委员长软硬兼施的诸番恫吓与胁迫,并未能改变卫立煌坚定的政治立场。

1949年1月,蒋介石溃败逃窜后,卫立煌终于获得了自由。他在摆脱了重重监视之后,只身前往香港。在维多利亚港湾,他在翘首以盼地等待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为祖国的繁荣建设而奉上绵薄之力。

1955年3月,两鬓渐白的卫立煌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之旅。在他低调地抵达广州后,受到了高规格的欢迎。随后,他满怀憧憬地启程前往北京,先后担任了政治协商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等职。

在新中国如火如荼大搞建设的峥嵘岁月里,卫立煌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伟绩。

1960年1月17日,家国天下、心系天下苍生的卫立煌,因积劳成疾而不幸去世,享年63岁。他的骨灰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了亿万中华儿女所缅怀和敬仰的一代杰出的爱国将领。

马革裹尸终不悔,只为社稷扫胡尘。千秋史册论功过,皆道扶危有虎臣。卫立煌波澜壮阔的一生,既有传奇的军事经历,又充满了睿智的政治智慧。

他在历史的大潮中,不仅在战争中英勇抵御外敌,更是在内忧外患的关键性时刻,展现出了为国家、为民族着想的宽广胸怀。卫立煌的一生,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更是一名英雄坚守初心的生动写照。

1 阅读:3
公孙利剑出鞘

公孙利剑出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