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一文中,以物是人非、悲深的笔触,如此沉痛地写道:“时间肆意地蚕食生命,对于老人而言,已经到了酒阑灯迤的当口,但是,要感谢生命,我们也因此可以看得宽一些,懂得多一些。”
处于垂暮之年、孑然一身的张爱玲在无言的孤独与落寞中,徘徊在异国他乡的黄昏,寂寂无言地品咂着生活的万般艰辛与苦涩。

1995年9月8日,在美国西木市罗切斯特街10911号206室,警方发现了一具渐已腐烂的女尸,经初步核实,此人名叫“张爱玲”。
一代天之才女竟如此悲切地客死于他乡,然她落魄的灵魂能否魂归故里?75年坎坷、跌宕的人生,恍如一梦,张爱玲在孤独、清冷的梦境中,渐已抑郁、颓靡,终于活成了她想要的“样子”。
张爱玲出生于位高权重的顶级豪门,太姥爷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爷爷是名臣张佩纶。她一出生就抓了一副好牌,只可惜这副已沦为明日黄花的“纸牌”,只带给了她稍纵即逝的好命,却没能许她一生一世的幸运。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虱子。”张爱玲如此悲观、如此伤怀地直抒胸臆,与她多舛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
张爱玲原名叫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素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年青时,张爱玲颠沛流离、流离失所,辗转、迁移于上海和香港,直至晚年,她突然决绝地离开了故土,孤寂地定居在了美国。
张爱玲曾凭着《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一系列名作,而惊艳了中国文坛。她的小说深刻而又冷清,她尤其擅长描写人性的复杂与幽微,通透的读完,会让人情郁其中。而谈及张爱玲的人生,也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在张爱玲幼时,父母因性格迥异,无法再忍受彼此的煎熬,遂草草地离了婚。而后,母亲狠心地抛弃了嗷嗷待哺的女儿,选择出国留学,而耐不得寂寞的父亲,很快便娶了新娇妻。
后妈平素里对张爱玲极其不好,父亲也愈发对她爱搭不理了。原生家庭决裂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创伤,撕裂了张爱玲的一生,也撕裂了她所有真实的脆弱情感。
24岁时,情窦初开、冷艳高贵的张爱玲不经意地邂逅了儒雅帅气、卓尔不群的胡兰成,胡兰成则凭借着成熟男人的巨大“魔力”,成功地俘获了张爱玲的芳心。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不为人知的各种原因,这段惊天动地的“绝世”之恋,以无疾而终而草草收场,留给了极度感性的张爱玲刻骨铭心、无法弥合的巨大伤痛。
三年后,心灰意冷、了无牵挂的张爱玲便决然地移居到了香港。数年后,她又辗转流落到了美国。
而她这不经意地离去,此后二十多年,就再也没有回来。从此,命如纸薄的张爱玲,在中国文坛上便彻底地销声匿迹了。她活着,却像似已经死了。

1957年,张爱玲的母亲客死于伦敦。在她弥留之际, 曾低声下气地写信给张爱玲:“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但活得“通透”、不以己悲、超脱“三界”的张爱玲,并没有满足母亲这最后一个,也是唯一要求她的心愿。
张爱玲只敷衍地给母亲寄去了一张100美元的支票,这也许是她所能尽的最大的“孝心”了。
三个月后,她母亲的遗产却“离奇”地寄到了张爱玲在美国的住所,箱子里满满当当都是价值不菲的古董。有一颗硕大的泪水,将欲从她空瘪、幽黑的眼眶出悄然地滑出,但她却拼命地抑制了下去。

“她没有爱心,以致生活在冗语的冷光当中,直至逝世。”张爱玲对人对己,一直都彻骨的凉薄。梅娘曾说:“张爱玲的悲剧,在于没有一丝一毫的爱心。”
张爱玲曾几许怅惘地说:“我很早便没了家庭,孤独惯了,在哪儿都觉得一样。而且在外国,更有一种逃离孤独的借口和‘快感’。”

母亲去世后,张爱玲经过了短瞬的伤心后,便又重新回到了自己孤僻的生活之中。
心比天高,但命如纸薄的张爱玲在美国文坛四处碰壁,业已心灰意冷,便转向了学术研究方面。
孤冷的张爱玲常用小纸条和简短书信,与他人如此进行“沟通”,她尽量避免和周围的一切“陌生人”使用任何形式上的语言进行交流。

张爱玲的心仿佛老了,她已不再在乎名利和金钱,而她唯一没有轻言放弃的,便是孜孜不倦地刻苦写作。
1972年,张爱玲执意搬去了洛杉矶,从此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也正式地开启了长达22年的“隐居”生活。
在这业已尘封的22年中,没有人知道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走进她那“精致”、孤寂、潮湿的内心世界。
因为太过于孤僻与自闭,张爱玲越来越不愿意见人,她几乎断绝了和外界的所有联系,只和有必要的朋友保持着若短若续的书信来往。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有极度洁癖的张爱玲却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她固执己见地认为是住所的地方有蚤子的原因,于是她便剃掉了头发,戴上假发,包上头巾,并且她开始疯狂地搬家。
据统计,她一年内共计搬了180多次,后来,甚至去住旅馆,而且一天就要更换一个旅馆。
耄耋之龄、悲情厌世的张爱玲最终洒泪人寰,她赤裸着身子,异常痛苦地躺在日光灯下,仿佛在等待着上帝的“救赎”。

法医推测,她极有可能偏执地认为日光灯能治愈好她糟糕的皮肤病,亦或者能够减轻她身体上的莫大痛苦。据邻居回忆--张爱玲平素很少出门,偶尔外出也是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去附近的超市采购数周的生活物资。

张爱玲的遗书已经拟好--她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殡葬仪式,骨灰撒在广漠的荒原,她把遗产都留给了宋淇夫妇。
只因这对善良、温和的夫妇,曾给予了她最大的善意。那是她在异国他乡孤独地流浪时,所能够感受到的这许温暖,而且她很不喜欢欠人情,所以必然要全力的还上。
张爱玲孤独地走了,正如她孤独地活。人生一世便是百年孤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恐惧,寻求各自的“圆满”。
有些人幸运地找到了,但有些人仍在痛不欲生地苦苦寻找着。张爱玲一直孤独着,但是,她以她的苍凉,在万盏灯火的夜晚,留下了无数永恒、璀璨的鲜活文字,凉还在,而那凉意中央,便是她冰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