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一次,我一个都不要!”2002年,河北一35岁孕妇冒死生下了5胞胎,成了国内首例。可19年后,她却哭着说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母亲,她怎么会这么想呢?
2001年,35岁的王翠英意外怀孕。原以为是普通的喜讯,却被医生告知怀的是四胞胎,而且非常危险。医生建议减胎。一切理智告诉她,这是最稳妥的办法,毕竟她已是高龄产妇,风险极高。
可是,当她和丈夫缴宝存来到北京,经过详细检查后,医生补充了一句:“是五胞胎,而且现在已经不适合做减胎手术。”这个消息让两人百感交集。减不了胎,意味着一切只能交给命运。怀五胎的日子并不好过。王翠英的胃部被挤压得几乎无法进食,每次吃完几口就呕吐,但为了胎儿发育,她强忍着反胃的痛苦再吃。更让人揪心的是睡眠问题。她的肚子像一只巨大的水桶,无法平躺、无法侧卧,最后只能跪着趴下休息,每隔几分钟换个姿势才能勉强缓解压迫感。
医生多次警告她,五个月后很可能自然流产。
2002年3月4日,经过三十多名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五个小生命平安降临,成为中国第一例完全存活的五胞胎。五个孩子出生时体重较轻,都被送入保温箱护理。出生第五天,老二被查出结肠炎,老四心脏异常,老三出现黄疸。看着襁褓中的孩子病痛缠身,王翠英和缴宝存下定决心:“不管多难,一定要救他们。”奇迹再次发生,孩子们顺利渡过难关。可是,接踵而来的经济问题却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3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让家中积蓄见底,夫妻俩不得不借债度日。孩子们每两个小时就要喂一次奶粉,一个轮下来,第一轮又要开始了。王翠英常感叹:“家里永远是哭声和忙碌,没有片刻安静。”为了偿还债务和维持生活,缴宝存选择外出打工。十几年间,他辗转浙江、江苏的工厂,身兼数职,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只为了多寄一些钱回家。
他长期吃清水煮面、穿破旧工服,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然而,沉重的劳作最终让他病倒。2017年,这位用命换来家庭生计的父亲,因过劳去世,年仅42岁。
贫困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比同龄人更早懂事。他们从不向母亲要零食或玩具,甚至珍惜幼儿园里的饭菜,因为那已经是难得的“美味”。然而,经济压力让他们的兴趣培养非常有限。与富人家孩子可以学琴、学舞不同,五胞胎的课外活动多是“廉价”的技能训练,比如自学乐器组成家庭乐队。即便如此,孩子们依然感激母亲的付出,在生日时为她演奏《听妈妈的话》。富人家的孩子拥有广阔的视野和资源支持,穷人家的孩子却必须用超出常人的努力去弥补先天劣势。五胞胎虽然得到了部分社会援助,但上大学后的学费和生活费依然压得王翠英喘不过气。
大部分孩子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中负担,但老二因成绩不理想,只能早早进入社会工作,成为家里的“后勤保障”。相比之下,其他四个孩子考上本科,算是给母亲一个迟来的安慰。2020年,当记者再次采访王翠英时,她泪眼婆娑地说出这句话。这不是对孩子的否定,而是对过早失去丈夫的深深自责。她说:“如果没有怀他们,丈夫或许还活着。只是我们吃苦倒没关系,可孩子们跟着我受了太多苦。”
这样的反思既是对家庭悲剧的沉痛感悟,也是一个母亲对命运的无奈低语。王翠英用一生诠释了母爱的深沉。她为孩子付出了所有,也为此失去了原本简单的生活。今天的五胞胎已逐渐走向独立,但这背后的故事,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生命与责任的深思:生育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承诺。
即便知道艰难重重,王翠英依然没有放弃,她用坚韧书写了一段奇迹般的母爱篇章。这篇文章,希望不仅让人看到一个母亲的苦难,更让人明白贫困家庭在面对生命选择时的无奈与担当。正如王翠英所说:“既然生下来了,就要对他们负责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