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是一种正常情绪,当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妈妈需要做的不是制止,不是说不要怕,而是接纳孩子害怕的情绪,与孩子共情。
唯有接纳和共情,孩子内心才会坚定富有力量。
生活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害怕的事物,例如怕怪兽、怕虫、怕风、怕黑、怕影子、怕陌生人。
怕任何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和一切未知的东西。
但我们不能因为孩子怕,就带孩子绕过,因为,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充实人生的宝贵经历,孩子唯有经历未知的害怕,并带着未知和害怕去面对,内心也才会因经历而变得强大。
所以,当孩子害怕时,我们不能因害怕就让孩子停止探索,而是陪伴孩子一起面对一起成长。
当孩子说害怕时,陪伴和拥抱就是孩子的定海神针。
前天带孩子去医院看病,中途有一个孩子因不舒服要打针,孩子一看到要打针就说妈妈我怕。
妈妈就说,有什么好怕的,一会就好了,哭了就不疼了,哭了也还是疼,还不如省点力气。
后面又说,你要勇敢一点,勇敢点就不疼了。
结果妈妈越说,孩子哭得越厉害,情绪反应越大。
《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书中曾说: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郁闷、伤感或者难以自抑的时候,只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孩子的情绪,会更容易通过外在情绪而展露出来。
孩子承受力弱,情绪来临时,更容易表现难过悲伤情绪,或者用强烈的反弹情绪来掩盖悲伤。
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哭、叛逆、顶嘴等现象。
所以,当孩子出现悲伤和崩溃情绪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制止不是呵斥,而是拥抱他陪伴他。
但事实时,生活中大多妈妈听到孩子说害怕时,都会像上面妈妈一样,第一反应就是说不要怕,有什么好怕的,要么就是,要勇敢点,要坚强,或者你怎么这么胆小,打针也怕。
殊不知,这样做孩子不仅不会变得勇敢,还会变得胆怯,因为他内心是惶恐不安缺乏安全感的。
妈妈说不要怕,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让孩子勇敢,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迫坚强。
两者都没有接纳和理解孩子情绪的意思,所以孩子只会更加害怕和惶恐,甚至更加不愿意面对。
那父母面对孩子害怕时,正确做法应该是怎样呢?
接纳她认可她,当孩子说害怕时,拥抱他陪伴他。
前几天二宝不舒服,没办法就带二宝去打针,但打针时,二宝也是哭着说,妈妈我害怕。
这时,我没有像对大宝那样,对二宝说,不要怕,而是告诉二宝,妈妈知道,妈妈陪着你。
当二宝听到我说,我知道,妈妈陪着你的时候,二宝情绪也就立马从崩溃到平静,并说好的。
这中间没有要求孩子不要哭,也没有要求勇敢和坚强,只告诉孩子,妈妈知道,妈妈陪着你。
一句,妈妈陪着你,就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和底气,并且让孩子惊慌失措的心得到了安放。
可以见得,妈妈就是孩子面对未知的定心丸。
当孩子说害怕时,其实只是在表露内心的恐惧和不安,父母这时需要做的就是安抚和接纳。
让孩子知道,妈妈懂你感受,妈妈理解你的害怕。
害怕是一种正常情绪,你不需要在自己很害怕的时候,装作不害怕,而是疼得话,想哭就哭。
就像前天打针,虽然我说我知道,妈妈陪着你时,孩子不哭了,但打的时候还是哭得厉害。
我就抱着他,他也因为害怕,紧紧地拽着我,希望我可以给他传递更多的爱和安全感。
这时,我没有呵斥他,说不要哭,打都打完了,而是说,很疼是吗?疼得话,就哭一小会。
妈妈抱着你,没那么疼,心情也平复了,在说话。
就这样孩子趴在怀里哭,一会后,就问二宝,心情好点没,哭好了吗?哭好的话我们就回家。
二宝说,哭好了,但也继续说,打针疼,不打针,我继续抱着他说,妈妈知道,妈妈陪着你。
因为打针真的很疼,所以,我无法对孩子说,打针不疼?面对疼不哭,只是因为我们是成年人。
知道一会就好了,并懂得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孩子不一样,他们年龄小控制负面情绪的能力很弱,加上他们不知道是不是一直这样疼。
所以,内心会极度的害怕和恐惧,其实,他们就是希望有人能理解他的害怕,明白他内心的恐惧,从中给他传递温暖,让他不再害怕。
最后我又说,宝贝你刚刚打针时,真的好勇敢,虽然打针时,你害怕,还哭了,但还是打了。
并且哭一小会,情绪就调整好了,你真的很坚强,看你这么坚强和勇敢,妈妈真替你开心。
孩子听后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听进去了。
教育孩子时,不同的时机,父母用不一样的语言同孩子沟通,孩子就会收获不一样的思维。
孩子的思维,就是在点滴生活中引导出来的。
父母正确的话语引导,会让孩子收获成长思维,反之,错误的话语引导,会让孩子固定思维。
不同思维,孩子面对人生抉择时,也会做出不同选择。
写在最后: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耐心陪伴和正确引导会让孩子受益一生,所以,当孩子面对未知说害怕时,妈妈们需要做的是理解和接纳。
因为,妈妈的回答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者介绍:
我是彤橦妈,90后二胎宝妈,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我这里,专注女性成长以及育儿干货。
关注我,育儿路上,陪你一起学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