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发展靠科技,人类需要借助科技的突破来不断前进,但究竟是由谁来推着世界走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毋庸置疑,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深度和广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尽管我们在某些领域已经有了领先的态势,但确实存在“内功不足”的问题,如果流于表面,沾沾自喜,那无疑也是错误的。
想一想,中国的科技(如人工智能)真的是领先美国了吗?
还是要实事求是,从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说未来的数年是中国科技产业的生死窗口期,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必须成为全球技术规则的制定者。
做企业一定要有预见性,否则就不能未雨绸缪,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失去先机,陷入被动的局面。在这方面,华为一直是我们的榜样。
华为备胎计划的启示:科技生死竞速,必须参与全球技术规则的制定
首先,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在加快,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在短短数十年内,人类社会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世界变了,结构变了,产业变了……如果你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还是过去时,那你必然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从而走向落后,乃至于迎来被淘汰的结果。
所以思想必须走在变化的前面,老板没有预见性就会失去先机,让企业陷入被动。反过来说,如果可以未雨绸缪,那自然是一步先步步先,华为任正非就是个例子。
在与2012实验室干部与专家座谈的时候,任正非提到他曾告诉何庭波要舍得花钱,“我给你四亿美金每年的研发费用,给你两万人,何庭波一听吓坏了,但我还是要给,一定要站立起来,适当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要知道在Android、iOS和Windows Phone 8三足鼎立的时代,一个民营企业想自己再搞个操作系统,谁看好啊?但要是从战略高度看,任正非关于系统和海思的布局就充满了战略的远见,不愧是有预见性的领导者。
“我们做操作系统,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样的道理。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我们可能坚持做几十年都不用,但是还得做,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我们不是几百亿美金的损失,而是几千亿美金的损失。”
任正非说得很明白,华为公司奋斗几十年才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一个点,让别人卡住,最后死掉。所谓备胎计划,就是基于这种对这种战略风险的假设和规避。
科技竞争就是赛跑,甚至是生死竞速,假如中国企业不能积极参与全球技术规则的制定,成为规则的制定者,那就只能在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内打转转,处处受制于人。
没有核心技术的研发,就没有参与全球技术规则的制定的资格。
说到这点,我们不得不叹服任正非的高瞻远瞩,他在华为创业初期就大力投入研发,“我们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的比例。”这一条还专门写入了《华为基本法》。
华为坚持基础研究不动摇,坚持开放创新不动摇,开放心胸,沿着客户的需求顺势而为,同时加强科学技术牵引客户需求,构建灵活的商业模式——通过践行这样的理念,华为就让自己站在了规律的一边,从而不断取得成功。
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1,100亿元,研发员工约11.4万名,占总员工数量的55%,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4万件(2023年的数据)……这些都是华为之所以能够参与行业规则制定的基础。
所以任正非强调国家重视基础研究和教育工作,“一个基础理论形成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不认真去做理论,都去喊口号,几十年以后我们不会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学问。”但是,愿意“板凳一坐十年冷”的人才究竟有多少呢?
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方面努力去改变,我们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能站起来。
国家发展工业,过去的方针是砸钱,但钱砸下去不起作用。我们国家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但是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我们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书?博士论文真知灼见有多少呢?
很多时候慢就是快,快就是慢,研发没有捷径,不能投机取巧,没有长期的耕耘和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突破。
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战略。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巨大的成功,一个人要想成就最大化,不能靠单打独斗,唯有站在国家、社会的平台上,融入宏大的主题和时代的潮流,才能一日千里,前途无量。
比如华为这样的企业就是以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为己任,是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当然也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变化提出假设。早在200年的时候,任正非等公司高层就认识到公司再发展下去就一定会和美国碰撞,本来他们是跟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谈好了收购合同,但摩托罗拉公司董事会发生变动,就否决了这个事。然后华为就开始准备应对以后的困难:
我就说,十年以后,我们会和美国在“山头”上相遇,我们肯定拼不过他们的“刺刀”,他们爬南坡时带着牛肉罐头、咖啡在爬坡;我们带着干粮爬北坡,可能爬到山上,我们还不如人家,那我们就要有思想准备,就产生了“备胎”计划。
备胎计划基于危机意识和对风险的假设,正是由于这样的远见和准备,所以在华为后来遭遇重压的时候任正非能乐观表示,“核心部分我们完全是以自己为中心,而且是真领先世界。越高端,‘备胎’越充分。”
思想权是企业最大的管理权,而思想权的内涵就是假设权,当然这也是战略思维的核心,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战略。企业家的特质就是远见和创新,有些企业一开始发展不错,后来慢慢就走不下去了,关键就在于没有把这两点融入到血液中。
人是最宝贵的因素,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做出来。
事实证明,中国不缺人才,中国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是很厉害的,不管机器人还是大模型,都能取得领先。
而人才在于教育,只有用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
还有就是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的学术氛围,那种毛毛糙糙、泡沫化的学风是不能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础科研竞争力的。
不管和哪个国家赛跑,我们都是要通过教育,除了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可走。所以再穷不能穷教育。
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是什么,比如硬件、铁路、公路、交通设施、城市建设、自来水、各种环境的硬设施。硬设施是没有灵魂的,灵魂在于文化,在于哲学,在于教育。
华为因为是强调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以这样的价值观和逻辑来管理人力资源,由此释放了人才的巨大能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说明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因素,有了人就能创造奇迹。
“一个国家有硬的基础设施,一定要有软的土壤,没有这些软的土壤任何庄稼不能生长。”不管国家还是企业,平台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不然的话,人才如果没有发挥的舞台,也是不行。